蘇教版八下生物21.4《兩棲類的生殖與發育》教案(趙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兩棲類的生殖與發育 單元、章、節第21章第4節教學內容兩棲類的生殖與發育需課時: 1 課時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通過對蛙的生殖和發育的學習,描述兩棲類動物的生殖與發育的過程及特點。2、舉例說出兩棲類動物在發育過程中形態、結構的變化。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觀察、分析的能力。2、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3、培養學生收集、分析、整合處理信息的能力及總結、交流、表達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2、通過認識兩棲類動物的生殖和發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重點難點教學重點:1、描述兩棲類動物的生殖與發育過程2、舉例說出兩棲類動物在發育過程中形態、結構的變化教學難點:1、描述兩棲類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2、正確理解兩棲類動物的特點。教學方法講授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展示教 學 過 程復 備【導入】:什么樣的動物為兩棲類動物,它的生殖發育有什么特點?【新授】:一、蛙的生殖與發育1. 組織學生在自主閱讀研究性學習論文片段蛙的生殖與發育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式學習,共同探究有關蛙的幾個問題。(1)蛙生活在什么環境中?(2)春末夏初,蛙“呱、呱、呱”的叫聲此起彼伏。雌雄蛙都能鳴叫嗎?蛙鳴叫的目的是什么?(3)雌雄蛙抱對有什么意義?組織學生積極進行回答,探討,并給與鼓勵。通過師生共同探討,了解蛙的受精特點。歸納得出:卵細胞和精子在水中相遇,完成受精作用。像蛙這樣,受精作用發生在體外的受精方式,叫做體外受精。強調蛙的體外受精特點,以及抱對的意義。2. 蛙的發育歷程由前題引入,在受精卵后了解接下來進入到蝌蚪階段,指導學生通過讀圖和閱讀課本文字部分,比較蝌蚪和成蛙的區別。蝌蚪成蛙呼吸器官尾四肢生活環境通過對表格的填寫,來了解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處。引導學生了解蝌蚪是逐漸變化成為成蛙的。 3. 蛙的變態發育引導學生根據表格再對重點知識做回顧;理解蛙的幼體和成體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顯著不同,為變態發育。播放視頻,對蛙的整體發育做回顧。從蝌蚪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環境來了解蝌蚪類似于水生的魚類,而成蛙則類似與陸生的爬行動物,從而總結出兩棲類動物的由來??偨Y:了解常見的兩棲類動物提問:你知道除了青蛙以外還有哪些動物屬于兩棲類呢?那么,什么樣的動物屬于兩棲動物呢?引導學生根據蛙的生殖與發育特點,共同歸納出兩棲動物的特征。學生回答,正確與否都可。根據前面總結的特點,師生共同歸納出兩棲動物的特征:1、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2、成體生活在濕潤的陸地上或淺水中,用肺呼吸。3、體外受精,變態發育。4、生存環境受水的束縛。認識到蛇、海龜和鱷魚不是兩棲動物,而是爬行動物。5. 兩棲類動物與人類的關系通過一些資料的出示,讓學生了解常見的兩棲類動物和人類的關系。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在生活中為什么要愛護,保護兩棲類動物,增強環保意識。我們應當如何去愛護、保護它們?課堂小結:請學生對照本節目標,談談本節課的收獲.板書設計第四節 兩棲類的生殖與發育一、蛙的生殖1、蛙的受精方式:體外受精2、蛙的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二、蛙的發育過程1、蛙的生殖過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2、蛙的變態發育:蝌蚪和成蛙在形態結構及生活習性等方面有顯著的不同。教學反思本節課以出示視頻圖片以及設計問題為主,在學生現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以及與環境的關系運用談話并借助課件一步步引導學生借助日常生活中所聽到的和看到的自然而然歸納出知識要點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也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的提出問題同時通過團隊的討論活動,增強了同學們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使教學真正面向了全體學生,這是以往傳統教學所無法做到的本節課不僅要明確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要聯系以前學習的內容,進一步了解變態的含義,兩棲動物的含義根據青蛙生殖過程中的體外受精和變態發育過程,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