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7.做個生態瓶-教案(表格式).doc
7做個生態瓶【課標落實】1本課通過觀察、比較、調查、模擬、案例分析、評估、交流等活動,落實高年段課程標準。科學知識: 進一步了解生物的生存條件,認識生態系統中生物與非生物的關系,認識生態平衡。科學探究: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通過觀察、思考、查閱資料等方式模擬制作生態瓶。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觀察生態瓶,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發現生態系統中生物間、生物與非生物的關系,認識生態平衡。科學態度: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生態瓶中的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興趣和問題意識。在多人合作時,愿意溝通交流,綜合考慮小組各成員意見,形成集體觀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認識到人類、動植物、環境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關系,了解人類對環境產生正面和負面的影響,自覺采取行動,保護環境。2本課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生命科學”的高年級要求。8.1 植物具有獲取和制造養分的結構。l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陽光、空氣和水分,并在綠色葉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養分。9.3 動物的行為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l舉例說出生態瓶中動物在氣候、食物、空氣和水源等環境變化時的行為。12.1動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氣和水;動物還需要食物,植物還需要光。棲息地能滿足生物的基本需要。l能舉例說出生態瓶為其中的生物提供光、空氣、水、適宜溫度、食物等基本需要。 12.2動物的生存依賴于植物,一些動物吃其他動物。l說出生態瓶中的動物以瓶中的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動物維持生命需要消耗這些食物而獲得能量。l能說出生態瓶中的植物和動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鏈狀關系。12.4自然或人為干擾能引起生物棲息地的改變,這種改變對于生活在該地的植物和動物種類、數量可能產生影響。認識到保護身邊多種多樣的生物非常重要。【教材分析】做個生態瓶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物和棲息地的第三課,通過二年級下冊土壤與生命、三年級下冊植物與環境、四年級下冊生物與環境單元及本單元前兩課的學習,對生物生存的條件、環境及生物生長需要的物質有了一定的認識,也了解了生物棲息地和棲息地上動植物間的食物關系。本課通過做一個生態瓶,通過觀察、實驗、交流等學習方式進一步理解生態瓶中植物與動物、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以感性經歷和理性分析科學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理解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本課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認識生態系統、探究生態系統、保護生態系統。第一部分,認識生態系統。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棲息地和食物鏈、食物網有了深入的了解,本課通過回顧已有概念和認識,直接引出生態系統概念,順勢提出生態平衡概念,學生容易理解。第二部分,探究生態系統組成,理解生態平衡。通過制作生態瓶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在觀察生態瓶中的植物與動物,觀察生物與非生物,深入了解生態系統,同時引發學生思考影響生態平衡的因素。第三部分,理解并學習如何保護生態系統。通過舉例,發現身邊存在大量生態平衡破壞的例子,分析生態失衡的原因,意識到保護生態平衡非常重要。三個環節層層遞進,以期學生通過小型生態系統學習認識生態系統,理解生態平衡,形成生態保護意識,并身體力行踐行生態保護。【學情分析】通過二年級下冊土壤與生命、三年級下冊植物與環境、四年級下冊生物與環境單元及本單元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生物生存的條件、環境及生物生長需要的物質有了豐富的感知和全面的認識,對生物棲息地和棲息地上動植物間的食物關系有了一定了解,學會了觀察和記錄方法,擁有一定的實驗、分析能力。但學生對生態系統的組成及生態平衡的認識還缺乏全面、整體性的科學認識。本課教學就是通過學生設計、準備、制作一個生態瓶,將學生關于生態系統的零碎知識和前認知進在設計、準備、制作中進行系統化、統整化的思考、梳理,并在觀察、實驗、交流中直觀感知生態系統的組成,理解生態系統中植物與動物、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以感性經歷和理性分析科學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理解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將學生之前的零散認知進行系統建構,形成對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及時記錄、科學思考、理性分析的科學探究能力,激發學生關注身邊的生物與其棲息地,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通過實地觀察、討論交流,理解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建立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的概念。2能在制作生態瓶中探討水、陽光、空氣、溫度、肥料等因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探討生態瓶中各生物間的關系。科學探究:1能通過多種途徑的學習,設計并制作生態瓶。2能細心觀察生態瓶中的現象,發現生態問題,通過實驗、觀察、分析等方式探究影響生態平衡破壞的因素,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態度:1在觀察、實驗中,認識到保護身邊多種多樣生物非常重要。2科學實驗、尊重事實,能在探究中積極提問,并能運用多種途徑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1在觀察實驗、分析梳理中,體會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2能結合本課所學,身體力行,從點滴小事出發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教學重點】理解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建立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的概念。【教學難點】制作生態瓶,學會分析影響生態平衡的因素。【教學準備】教師材料:PPT、學習單、小蝦若干只、田螺、塑料瓶若干個、水草若干、魚缸底砂若干、漁撈若干、自然水域的水、一次性杯子若干、塑料盒若干、長著草的土、蝸牛。學生材料:收集生態平衡破壞的例子。【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設計】探究活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探究意圖一、實地觀察導入新課1教師提問: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到花壇邊,你都看到花壇中有哪些物品?教師小結:生物生存在不同的環境中,我們把生物連同它們周圍的環境叫做生態系統。(板書:生物+周圍環境=生態系統)2教師提問:花壇中的這些生物,會相互影響嗎?你能舉例說一說嗎?3教師提問:花壇中的植物與動物間會相互影響,怎樣能說花壇的生態是平衡的呢? 4教師小結: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如果植物、動物及微生物的數量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且變化不大,這種狀態就叫作生態平衡。(板書:生物+周圍環境=生態系統)1學生觀察并回答:花、草、黃楊、蝸牛、螞蟻、泥土、枯樹枝、枯樹葉、水2學生思考并交流:花草枯萎,以新鮮花草為食的動物就會缺乏食物,有的動物會死亡,數量就會變少;如果以嫩草為食的小動物死亡,草的生長就不受控制瘋長3.學生交流:生活在花壇中的動物與植物的數量變化不大,就是處于平衡的狀態。設計意圖:尋找校園中的一個花壇,組織學生盡可能全面、細致地觀察花壇中的物品,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全面觀察一個小型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物品,建立生態系統的感性認知,理解生態系統。并通過思考、分析這些物品之間的聯系與相互的影響,認識生態平衡。二、操作探究生態平衡(一)制作生態瓶1教師講述:剛才在校園里,我們了解了小花壇的生態系統,初步討論了它的生態平衡問題。生態平衡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今天,我們就通過實驗一起來深入研究。2教師提問:要想深入研究生態問題,我們先來自己制造一個生態系統生態瓶。你覺得,要制作一個生態瓶,需要考慮哪些問題呢?做哪些準備呢?3教師提問:生物生長的環境都有那些呢?教師追問:假如我們要模擬我們身邊的陸地生態系統或常見的水域生態系統,你會怎樣設計生態瓶?教師追問:光有這些生物就夠了嗎?還需要哪些非生物?教師補充:除了植物、動物,那些看不見的微生物也對生態平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土壤中、動植物上,就生存著很多微生物。教師小結:所以,制作一個生態瓶,我們需要在生態瓶中放入動物、植物、微生物,需要提供它們生存、生長必須的條件,如土壤、陽光、空氣、水4教師布置:為方便大家制作生態瓶,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分別有池塘水、田螺、小蝦、水草,還準備了長著小草的濕潤土壤,蝸牛。接下來,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選擇模擬的生態系統,根據小組成員所帶的材料或是老師準備的材料,討論并設計生態瓶制作方案,繪制簡單的設計圖。教師各小組巡視、提問、指導。5教師提問:各小組都設計好了生態瓶,每一小組選擇一個代表來介紹一下自己小組的生態瓶模擬了哪種生態環境,是怎樣設計的,其他組仔細聽匯報小組的設計,有建議的可以直接舉手提出。6教師布置:接下來,就請各小組拿出準備好的大口塑料瓶,完成生態瓶制作。(二)觀察生態瓶1教師提問:生態瓶制作好了,請同學們觀察你們的生態瓶,說一說生態瓶中的各部分是怎樣模擬生態系統的?分析這個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和環境是怎樣維持平衡的?2教師布置:針對不同的生態瓶,請同學們繼續思考以下問題。水域生態瓶:想一想:不給水域生態瓶里的小蝦喂食,它們會怎樣?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猜一猜:生態瓶中放入更大或更多蝦、田螺,情況會怎樣?出現這樣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想一想:為什么自然界的蝦、田螺不喂食也能活?分析能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陸地生態瓶:想一想:不打開陸地生態瓶的蓋子,瓶子里的小草能活多久、生長的蝸牛能活多久?為什么?猜一猜:生態瓶中放入更多小草、蝸牛,情況會怎樣?出現這樣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想一想:為什么自然界的植物為什么不澆水也能活,蝸牛從不喂食也能活?分析能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教師提問:水域生態瓶中的水被污染了,生態瓶會發生什么情況?4教師提問:如果陸地生態瓶中的土壤被污染了,生態瓶會發生什么情況?5教師小結:看來,自然界長期形成的食物網維持著生態系統的平衡,食物網中的某一種生物變化大,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的生存條件就會受到大的影響或破壞,進而也會影響環境如果破壞了生物生存的環境,最終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災難。1.學生聽講。2.學生交流:需要考慮模擬哪一個生態系統,需要考慮準備哪些物品放入生態瓶,需要考慮生態瓶中的生物生存、生長的環境,生物生存或生長需要的條件3學生交流并梳理:陸地生態系統(山林、農田、草地、花壇)、水域生態系統(河流、湖泊、海洋)學生交流:需要放入植物、需要放入動物學生交流:土壤、陽光、空氣、水4.學生活動:交流設計,繪制生態瓶設計圖。5學生交流介紹小組設計方案。6學生分組制作生態瓶。7學生回答:我們這個水域生態瓶中,水草制造氧氣,還可以作為蝦的食物,田螺以蝦的糞便為食,可以保證水體清潔。我們這個陸地生態系統中,青草可以制造氧氣,蝸牛以青草為食,蝸牛的糞便可以為青草提供生長的營養。8學生思考后交流:水域生態瓶不給水域生態瓶里的小蝦喂食,它們會逐漸死亡,主要原因是食物短缺。有可能它還會捕食田螺或水草,導致水質變差,水質變差蝦也會死亡。生態瓶中放入更大或更多蝦或田螺,這些小動物死亡會更快,主要原因除了食物不足,還因為水草制造的氧氣跟不上消耗的量。自然界的蝦不喂食也能活是因為自然水域中有各種浮游生物、其他水體小動物、水草為食物,自然水域的田螺也有源源不斷吃不完的食物。陸地生態瓶不打開陸地生態瓶的蓋子,瓶子里的小草活不了多久,因為生態瓶中的土壤水分被吸收完了植物就會干死。小蝸牛會因為缺少食物而休眠或死亡。生態瓶中放入更多小草或蝸牛,小草或蝸牛會加快死亡,主要因為瓶內的生態調節能力有限,不能維持太長時間。自然界的植物不澆水也能活,因為有自然降雨等原因保證土壤有水分,蝸牛也能通過自己的移動獲得源源不斷的食物。9學生思考并交流:生態瓶中所有生物都會死亡。10學生思考后交流:生態瓶中的所有生物都會很快死亡。設計意圖:以學生提前準備,教師從旁引導,組織學生科學、全面、深入地思考生態瓶制作需要考慮的問題,再設計、交流完善制作方案,充分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思考生態瓶中的生態系統各部分的作用。設計意圖:組織學生在實際場景中深入思考生態瓶中每一種生物、非生物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實際問題中發現生態平衡的破壞是一個“鏈式反應”,理解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會”“牽一發而動全身”,一種生物的數量大變化,會導致整個生態系統被破壞造成生態失衡,引發嚴重的后果。對生態平衡不但有概念的建構,更有感性的體悟、深刻的思考。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生態系統中環境破壞的后果,能讓學生從保護生物、保護環境的全面角度理解生態平衡的維持。三、反思落實保護行動1教師提問:同學們,看,你們認識這種小動物嗎?(出示圖片)教師講述:海獺是一種非常可愛的哺乳動物,群居,除繁殖外,幾乎終生海棲。夜間將海藻纏在身上枕浪而睡,以防止被沖走。海獺皮毛極為致密,每平方厘米皮膚達12.5萬根毛發,為動物界之最。海獺的毛皮既輕柔又保暖,一度成為人們競相擁有的保暖物品,引來人類捕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捕殺海獺引發的生態危機故事。18 世紀晚期至 20 世紀早期,人們為了得到海獺毛皮而肆意捕殺海獺。隨著海獺數量的不斷減少,海膽(海獺的主食)數量逐漸攀升。它們瘋狂地吃所有的海藻(海膽的主食),致使海藻數量大大下降。于是,魚、小海蟹等其他動物因失去食物來源和棲息地而導致數量銳減。就這樣,因為缺少海獺來限制海膽的數量,這個小型生態系統就遭到了破壞。2教師提問:人類為獲得珍貴的海獺皮毛,肆意捕殺,造成了怎樣的惡果?教師追問:海洋里的生態平衡是怎么因為其中的一種動物海獺減少而破壞的呢?教師追問:這個生態系統是否只有這些生物會受影響?最終會有多少種生物受影響?3教師提問:在我們的身邊,你聽說過哪些生態平衡被破壞的事例呢?4教師提問:面對生態平衡的破壞,你想說什么?我們該怎么做?(板書:保護)教師追問:如果遇到別人有破壞生態平衡,例如偷捕魚、偷捕鳥的行為,你會怎么做呢?教師提醒:前提是能保證自身的安全。老師的建議是,在有大人時請身邊的大人去溝通提醒。如果已經非法捕魚或捕鳥,可以偷偷拍照再報警,由警察來處理。教師追問:是不是只有保護植物,保護動物,才是保護生態系統?還有哪些行為也會破壞生態平衡?教師提問:具體可以怎樣做呢?教師小結:人類存在于生態系統中,具有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力,而人類的很多行為都會破壞生態平衡,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保護植物、保護動物、保護生物生存的環境,時刻提醒自己并努力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還要監督提醒他人保護生物、保護環境。(板書:保護生物、保護環境)1學生交流:海獺。學生閱讀圖文2學生交流:海獺減少,造成海洋里的生態平衡被破壞。學生交流:海獺被捕殺,海獺的食物海膽天敵一下子減少了,海膽就大量繁殖,數量快速增多;而海膽的食物海藻就會快速減少;而以海藻為食、為棲息地的魚、小海蟹缺少食物、失去棲息地就會大大減少,這樣生態平衡被破壞了。學生交流:海洋生態系統中還會有很多其他生物會受影響,最終影響的生物種類可能數不清。3學生舉例:人們過度捕撈長江水產,導致長江生態平衡被破壞,現在國家對長江實施十年禁捕;人們違法捕撈,導致河流里的野生魚類減少,人類違法捕鳥,導致害蟲變多,國家打擊捕鳥行為來保護生態。4學生交流:我們要尊重自然中的生命,不隨意破壞植物,要保護身邊的各種動物。學生交流:我們要及時制止。學生交流:除了保護植物、動物,還要保護環境,保護水、空氣、土壤學生交流:不亂扔垃圾、垃圾分類回收、保護水、監督提醒他人保護環境、遇到違法破壞環境的行為報警設計意圖:組織學生在故事閱讀與深入分析中理解自然環境中的生態平衡破壞事例,進一步理解生態平衡破壞會引發嚴重后果。并鼓勵學生發現身邊的生態平衡破壞的事例,反思自身行為,感受生態保護人人有責,人人可為,人人必為,并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從切實的行動中落實生態保護行動。【板書設計】7做個生態瓶生物+周圍環境=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生物數量變化不大 保護保護生物、保護環境 【知識要點】1生物連同它們周圍的環境叫作生態系統。2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如果植物、動物及微生物的數量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且變化不大,這種狀態就叫作生態平衡。3保護生態平衡,要保護生態系統中的植物、動物,也要保護生態系統中的環境。【課堂流程圖】 實地觀察花壇生態系統組成(在實地觀察中理解生態系統由生物及生物所處環境組成。)實地觀察中思考花壇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間的影響 (理解生態平衡就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維持在一定數量且變化不大。)設計水域生態瓶、陸地生態瓶(在設計中進一步生態系統的組成,思考生態系統中各部分的作用及相互的影響。)觀察水域生態瓶、陸地生態瓶,思考生態平衡問題(在觀察中發現生態平衡問題,思考生態平衡的保護需要保護植物、保護動物、保護環境。)聽故事,找身邊破壞生態平衡的事例,發現生態平衡破壞后果嚴重(感受破壞生態平衡會導致嚴重的后果,我們的身邊也存在破壞生態平衡的現象。)反思、行動,明確保護生態的責任,落實保護生態平衡的行動(明確我們小學生的生態保護責任,形成生態保護意識,明確具體保護生態平衡的行為。)附拓展閱讀資料:美國亞利桑那州體態優雅的白尾鹿長期以來與當地的草原及其天敵美洲獅、狼處于一種平衡狀態,鹿群數量維持在4000頭左右。1906年該地由森林保護區變成狩獵保護區。為了“保護”鹿群,當地政府開始執行一項捕殺其天敵的計劃,到1925年共捕殺1500 頭美洲師和3100只狼。而鹿群則以每年20%的速度增殖,到1925年時鹿達到了25萬頭,是自然狀態數最的60倍。這時,意想不到的結果出現了:許多鹿被餓死,另些鹿長得很小或不健康,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饑餓的鹿越來越靠近人類的居住地。它們吃農作物、菜園里的蔬菜、灌木等,直接影響依靠這些植物生存的鳥類和小動物。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 第2單元生物和棲息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