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docx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課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授課類型新授授課班級授課教師預計課時1課時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學習建議學習要點:文成公主入藏;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 學習提示:了解鑒真、玄奘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貢獻。教材內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第一單元第4課的內容。本課包括遣唐使、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三個子目。學好本節課既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唐朝對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也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當今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學情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自己的思想及特有的觀點。但是,剛剛邁入初中的他們,知識結構還很零散,分析、整理、概括的能力還不強,所以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設問的角度和深度,要注意引導其分析,幫助其整理, 鼓勵其概括,以期達到教學目的。教學目標1.了解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概況;識記遣唐使、鑒真東渡、與新羅的關系和玄奘西行的史實及貢獻。2.理解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原因、影響,認識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的影響及啟示。3.通過對鑒真六次東渡、玄奘歷時18年的西行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中體現出的精神的了解,激發學生積極上進、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教學重點:唐朝與日本的交往;唐朝與天竺的交往。教學難點: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唐朝的對外交往與今天的開放的區別。學法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閱讀法。教法討論法、材料分析法、講解法。課前準備1.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通讀本課內容。 2.老師根據課程標準,設計問題,并制作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內容二次備課導入新課一位日本歷史學家這樣宣稱: “在我們的文明中 ,任何看起來本質上屬于日本的東西,實際上都是舶來品?!痹缭?世紀,就出現了一個中國的日本,自1868年起,又出現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顯的可塑性,它把借來的許多東西轉化成自己獨特的文明。思考:“舶來品”指的是什么?講授新課預習檢測1.唐朝實行的對外政策。2.與日本的交往:(1)遣唐使:是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鑒真東渡:唐朝最有影響的僧人,六次東渡,終與在754年抵達日本。在日本傳授佛法,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貢獻。(為日本設計唐招提寺)3.與天竺(印度)的交往-玄奘西行(1)時間:貞觀年間。(2)過程:玄奘歷盡艱辛,西行學習佛法。(3)貢獻:玄奘的見聞,由弟子整理成書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合作學習(一)遣唐使與鑒真東渡遣唐使:同學們,上圖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隋唐時期曰本人到中國乘坐的就是這樣的船?!扒蔡剖埂弊鳛橐粋€特殊的詞語,已經被中日兩國人民牢牢地記在了心里。下面,請同學們看課本相關內容,了解日本“遣唐使”來華情況。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入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各種專業知識。他們在中國長期學習,與中國詩人學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呂(晁衡)。留學生在傳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1.請同學看書回答,唐朝與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使團把贈品給唐朝,唐朝回禮給日本使團,實際是兩國之間的貿易。2.唐朝與日本之間的交往對日本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出示幻燈片)遣唐使回國后,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響很大,他們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文字;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還保留著唐朝人的某些風尚。比如京城的建筑,貨幣的樣式,詩歌、獨特的茶文化等。鑒真東渡:那時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高僧鑒真。唐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出示幻燈片:鑒真的簡介從鑒真六次東渡中,你們能得出什么啟示?請大家討論后回答。生甲:鑒真六次東渡,表明了鑒真有一股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生乙:鑒真為傳播唐朝文化、促進中日交流,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我們應該學習這種精神,肯定這種行為,并為中日睦鄰友好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想一想,鑒真東渡為什么會在中國和日本產生這么大的影響?鑒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 10年,最后死在日本。鑒真也把豐富的中國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醫藥等傳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歡迎和尊敬。鑒真曾經居住過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現在,還供奉著鑒真大師在世時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為“國寶”。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唐和日本的關系里,共有三個方面的內容:日本遣唐使、唐朝對日本文化的影響、鑒真東渡。(二)唐與新羅的關系提問: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和隋唐往來頻繁,閱讀教材第20頁的相關內容,說說唐與新羅往來頻繁的表現。 提示:新羅強盛以后,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還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朝鮮半島的音樂也傳入中國,不僅在唐朝宮廷演出,而且廣泛流行于民間。 過渡:唐朝時期有沒有汲取外國先進文化的事例呢?(三)玄奘西行同學們,唐朝時和周邊國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的交往外,還有和古印度的交往。西游記里的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法師去印度(時稱天竺)求法之事。(出示多媒體)西游記講的是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從玄奘和尚的圖片描繪的是玄奘從印度學成后歸國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掛著念珠,腳穿草鞋,腰前系著小包楸。他左手拿經書,右手執拂塵(用來驅趕蚊蠅),背上背著用竹子做的書箱。書箱頂上是遮陽蔽雨的傘,傘前垂下的線掛著一盞小油燈。現在請同學們看書,了解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往來及玄奘西游之事。(出示多媒體)玄奘還根據旅途見聞,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記載親歷的110國、傳聞的28國的情況,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家和地區的方位、疆域、城市、人口、風俗人情、名勝古跡、歷史人物、傳說故事,是研究這些地區歷史的重要材料?,F在大唐西域記已譯成數國文字,成為一部世界名著。同學們,聽了上面的講解。結合你們平時看到的西游記的原著、影視等作品。比較一下書中、影視中有關唐僧的描繪與你所了解到的玄奘有何異同?請大家討論一下回答。生甲:相同之處是玄奘西游取經,經歷了艱難險阻。最后都取得了成功。生乙:不同之處是西游記里的唐僧有觀音指點,有功夫超群、神通廣大的三個徒弟保駕,甚至連坐騎都是龍變的。而現實中的唐玄奘卻沒有這般幸運,完全是靠百折不撓的毅力和勤學不倦的精神取得成功。前者是虛構的,后者是真實的。本課小結(思維導圖)鞏固練習1、上海世博會日本館里,有一個以“遣唐使”為中心的展區。下列關于唐朝與日本交往的說法,錯誤的是(A ) A玄奘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 B兩國之間有貿易往來 C唐朝時期有十幾批遣唐使來華 D日本按唐朝模式進行政治改革 2、“遣唐使”“玄奘西游”“鑒真東渡”等客觀史實,反映出唐朝的時代特征是(A ) A對外開放 B經濟繁榮 C政治清明 D交通發達 3、唐朝僧人玄奘曾游學天竺,并根據親身見聞口述,由弟子記錄成一部重要書籍,它是(C ) A馬可波羅行紀 B金剛經 C大唐西域記 D西游記 4、中印交流源遠流長,唐朝時期玄奘西游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D ) A唐朝時稱印度為波斯 B玄奘游學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學的最高學府 C玄奘回國后,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D玄奘的親身見聞被寫成大唐西域記 5、下列史實能夠反映唐朝中外文化雙向交流的有(C ) 鑒真東渡唐太宗被尊稱為“天可汗”玄奘西行遣唐使來華陜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 A B C D 6、唐朝時對外交往頻繁。反映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實是(A ) A玄奘西游 B鑒真東渡 C鄭和下西洋 D張騫出使西域教學總結本節課介紹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道了遣唐使的來華意圖、鑒真東渡和玄奘西游等史實,從中體現了唐朝的政治穩定、經濟文化繁榮以及開放的對外政策。也正是由于唐朝開放的政策,使得唐朝國力強盛,今天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時期,我們也應該像唐朝那樣,與各國友好往來,吸收先進文化,與世界同步發展,這樣,才能夠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教材習題1.P21問題思考: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都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是如何面對重重困難?鑒真東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難重重,但他百折不饒,矢志不渝,終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遙遠,他不畏艱險,歷盡磨難,為追求真理,堅韌不拔,意志堅定。2.P22日本文字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們的創制,與漢字有直接關系。請查找相關材料,加以說明。8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唐朝時,隨遣唐使來華的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標音表意的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日文的詞匯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3.P2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議一議,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大食人俑、東羅馬金幣、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出了唐朝與阿拉伯、歐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4.P22嘗試查閱資料,看看同一時期的歐洲、非洲和美洲,處在怎樣的發展水平。中國的唐朝約在公元7世紀9世紀。此時,歐洲與中國一樣,同處于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水平與中國基本相當,但社會穩定性、和諧程度遠不如中國。非洲和美洲都還處于原始社會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