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3.1.1稻作文化的印記 教案.docx
- 資源ID:48467 資源大小:5.04MB 全文頁數:5頁
- 資源格式: DOCX 下載權限:游客/注冊會員/VIP會員 下載費用:20金幣 【人民幣2元】
下載資源需要20金幣
【人民幣2元】
| |
溫馨提示: |
支付成功后,系統會自動生成賬號(用戶名和密碼都是您填寫的郵箱或者手機號),方便下次登錄下載和查詢訂單;
|
支付方式: |
![]() ![]() |
加入VIP,下載更多資源 |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3.1.1稻作文化的印記 教案.docx
第三單元 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 第一課 家住平原第1課時 稻作文化的印記課題 稻作文化的印記單元三學科人文地理年級七年級學習目標1.說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能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環境的特點和人們生產生活的特點。2.通過閱讀位置圖、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地形圖等地圖獲取有效信息,通過對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這個案例的剖析,學會分析相關區域自然環境和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重點知道湄公河平原有利于水稻生產的自然條件、水稻生產的特點,理解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難點湄公河平原自然與人文兩者的內在關系。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展示圖片世界上的平原學生欣賞圖片,并觀察平原有哪些特點。通過圖片,讓學生初步認識平原的特點。講授新課思考探究:湄公河平原發展什么種植業?(從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方面分析。從自然環境: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等;人文環境:人口 )尋找湄公河平原提出問題:1.從全球的地理位置出發,說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上的位置?從亞洲分區來看,湄公河平原屬于什么區域?總結:亞洲東南部的中南半島上。2.湄公河平原由哪條河流沖積形成?是什么流向?主要流經哪幾個國家?湄公河平原是由湄公河沖擊而形成的平原;總體自北向南流;主要流經泰國、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結合上圖:從緯度、地形、氣候等方面分析一下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環境特點。總結:低緯度、海拔都在200米以下,是河流沖積平原;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水稻生產的有利條件合作探究:解析湄公河平原的河流(水文)和土壤特征。1.資料一:該地區除湄公河外,還有桑河、同奈河、洞里薩湖等河湖。2.資料二:中南半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土壤被培養成為水稻土,經歷了生土變熟土,熟土變肥土的過程。3.湄公河當地的主要農業生產活動是什么?總結:水網密布、灌溉便利;土壤深厚、肥沃;水稻生產。科學小常識:水稻,是一種主要的糧食作物,喜歡生活在高溫、潮濕、水分充足的地方,需要生長在平整的土地、肥沃的土壤上。總結:追問:湄公河平原水稻生產呈現出什么特點呢?總結:(1)生產周期長、生產環節較多。(2) 精耕細作,勞動力需求大,以人工勞作為主的傳統農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除了自然條件外,湄公河平原發展水稻種植的有利社會條件是什么?總結:該地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承轉:這樣的稻作生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影響?(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記?)合作探究: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印記。總結:1.稻作生產影響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水稻產區精耕細作、人工勞作為主的稻作生產需要大量的人口。2.稻作生產影響民居特色高腳屋在湄公河平原十分普遍,或依河而建,或圍繞稻田,懸空架設,一般分為上下兩層,用竹子或木材蓋建,上層住人,下層用于飼養牲口、家禽,放置農具和其他物品。3.稻作生產影響交通湄公河平原村莊上人們出行最有可能利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為什么?船、因為這里水網密布,水上交通發達。4.稻作生產影響飲食。人們的飲食以大米為主。5.稻作生產影響精神生活。柬埔寨的傳統節曰“御耕節”;水上木偶戲是越南民間的表演藝術;泰國的重要節日春耕節。學生自主學習,展示自學成果。小組合作探討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的環境特點及發展水稻種植的有利條件。學生總結湄公河平原發展水稻種植的自然條件。搜集資料,探討湄公河平原水稻生產的特點。學生分組展示稻作生產對當地人民產生的影響。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學生創造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學生創造思維的能力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環境特點及發展水稻種植業的有利條件,學會通過分析一地的自然條件來分析當地的人文特點。板書
- 注意事項
-
本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3.1.1稻作文化的印記 教案.docx)為本站會員(實驗中學朱老師)主動上傳,叮當云教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叮當云教育(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