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全國)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全冊教學設計共93頁).docx
滬教版(全國)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案(全冊教學設計共93頁)課文目錄:第1章 開啟化學之門第1節(jié) 化學給我們帶來什么第2節(jié) 化學研究些什么第3節(jié) 怎樣學習和研究化學第2章 身邊的化學物質第1節(jié) 性質活潑的氧氣第2節(jié) 奇妙的二氧化碳第3節(jié) 自然界中的水基礎實驗1 氧氣的制取與性質基礎實驗2 二氧化碳的制取與性質第3章 物質構成的奧秘第1節(jié) 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第2節(jié) 組成物質的化學元素第3節(jié) 物質的組成第4章 認識化學變化第1節(jié) 常見的化學反應燃燒第2節(jié) 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第3節(jié) 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運用基礎實驗3 物質燃燒的條件第5章 金屬的冶煉與利用第1節(jié) 金屬的性質和利用第2節(jié) 金屬礦物 鐵的冶煉第3節(jié) 金屬防護和廢金屬回收基礎實驗4 常見金屬的性質1.1 化學給我們帶來什么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知道為什么要學習化學,認識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增強學好化學的信心和使命感,體驗化學的科學美。2.初步認識化學對人們認識周圍物質世界的意義。3.了解碳酸氫銨的不穩(wěn)定性,初步感知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過程與方法】初步體驗化學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并訓練學生的表達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感受到化學對人類文明和研究的推動作用,增強學習化學的責任感。2.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識到科學精神與交流合作的重要性,養(yǎng)成嚴謹求實、勇于創(chuàng)新與實踐的科學精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引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學習化學的責任。【教學難點】 樹立環(huán)保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認識學習化學和研究化學的重要意義。 課前準備試管、燒杯、酒精燈、試管夾、藥匙、碳酸氫銨固體、澄清石灰水等。教學過程【情景引入】“白紙顯字”化學今天我要提前帶領大家開啟化學之門,讓我們一起進入神奇的化學世界,去看看什么是化學?化學究竟給我們帶來什么?(通過“小魔術”引出今天的課題,讓學生感覺化學很神奇,激發(fā)學生課堂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一、化學幫助我們正確認識物質 【講述】我們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們都在與各種各樣的物質打交道。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的角度討論身邊的物質,如:水、空氣、食物、燃料和衣物;現代科學的發(fā)展,提供給人類更多的新物質:塑料、橡膠、各種各樣的合成材料,這些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提問】這些物質是怎樣得來的?為什么不同的物質性質不同?某些綠色植物是如何將水、二氧化碳轉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質、脂肪在人體中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我們吃的食鹽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觀察與思考】碳酸氫銨的受熱分解閱讀:學生分析推測。實驗1:碳酸氫銨的分解,簡單介紹儀器。觀察現象:白色碳酸氫銨固體逐漸減少,試管內壁有水霧出現,聞到刺激性氣味,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的氣體。加熱結論:碳酸氫銨受熱分解生成氨氣、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碳酸氫銨氨氣+水+二氧化碳(NH4HCO3) (NH3)(H2O)(CO2) 【提問】保存碳酸氫銨化肥時要注意什么問題?【結論與啟示】碳酸氫銨受熱易分解,故保存時要注意密封,放置陰涼處。(體驗實驗結果并與剛才的分析作比較,讓學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學的重要性。)二、化學指導人類合理利用資源【講述】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各種資源,如水資源,人類只有合理地利用它們,才能使它們更好的為人類服務。1.保護水資源的問題(污水凈化,海水淡化)提問:你知道水有哪些應用嗎?水是如何被污染的?如何解決水污染?2.鋼鐵的合理使用(增強性能,延長壽命)實驗2:鐵的銹蝕實驗現象:鐵絲生銹,燒杯內的液體沿導氣管上升一段距離。解釋:鐵絲與錐形瓶中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新的固體,使錐形瓶中的氣壓減小,將紅墨水吸上。提問:通過這個實驗,你知道鋼鐵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容易生銹?3.白色污染問題(可降解塑料)4.酸雨(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的排放,使用清潔能源)三、化學促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教師引導】把學生引進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發(fā)現,DNA結構的發(fā)現,克隆多利綿羊,高能燃料可以推進火箭,半導體硅晶片可用以造計算機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導纖維,高強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飛機的防熱瓦等。交流化學科學的發(fā)展,列舉生活中的例子。【活動與探究】玻璃、有機玻璃、聚酯材料的比較實驗內容玻璃有機玻璃聚酯材料聚苯乙烯材料1取樣來源等普通玻璃標牌飲料瓶牙刷柄2取樣投入水中,觀察現象沉入水中浮在水面浮在水面沉入水中3用刀刻劃沒有現象有劃痕有劃痕有劃痕4是否容易破碎容易碎不易碎不易碎不易碎5用坩堝鉗夾持后再加熱沒有明顯變化變形變形變形【講述】通過直觀的視頻、圖片、文字介紹講述化學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新能源(太陽能汽車、氫能源汽車、風能汽車)的開發(fā)解決了資源枯竭的問題;新藥物(青霉素)的發(fā)明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fā)展;新材料(硅晶體、納米材料等)的發(fā)現推動了產業(yè)技術的革命。四、板書(一)化學幫助我們正確認識物質(二)化學指導人類合理利用資源(三)化學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五、課堂習題1.我國是世界上文明發(fā)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對人類做出過重大的貢獻。像制作青銅器、冶鐵、煉鋼都是我國勞動人民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化工工藝,它們最早出現的朝代依次是( )A商代,宋代,春秋 B商代,春秋,戰(zhàn)國C春秋,戰(zhàn)國,商代 D宋代,商代,戰(zhàn)國 2.化學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請你分析下列四個選項中化學學科不涉及的研究領域是( )A開發(fā)新的能源 B合成新的物質 C研究物體運動規(guī)律 D防治環(huán)境污染3.化學肥料碳酸氫銨在加熱時尤其容易分解,為保存該化肥,通常應采取的措施是( )A儲存?zhèn)}庫要注意通風 B倉庫要盡量密封,保持低溫C要經常翻動包裝袋,防止結塊 D如果受潮要放在太陽下曬干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化學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關鍵 B學習化學會使你生活得更健康、更文明C用化學方法可以合成“長生不老”藥 D使用無硫火柴可減少大氣污染第1課時 化學研究物質的性質與變化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進行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2、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表述實驗現象的能力。3、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和區(qū)別,并能運用概念判斷一些易分辨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4、了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質,哪些是化學性質。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學會歸納整理。2、初步了解怎樣通過實驗來探究物質的性質和變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2、通過探究,使學生體會發(fā)現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3、養(yǎng)成探究物質及其變化的好奇心,激發(fā)求知欲望,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教學重點:1、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2、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qū)分。3、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的區(qū)分。教學難點:變化與性質的區(qū)分。教學準備:蠟燭、火柴、燒杯(或玻璃杯)、玻璃導管、澄清石灰水教學過程:【回顧交流】通過上一課的學習使我們認識到化學在幫助我們認識及合理利用周圍物質世界和自然資源,促進科技進步中的巨大資源。這一課開始嘗試研究化學,我們先從身邊的物質開始。【活動與探究】蠟燭的燃燒1、點燃前:觀察蠟燭的性質(顏色、狀態(tài)、氣味、硬度、密度、熔點、沸點)2、燃著時:關注燃燒過程中發(fā)生的變化3、熄滅后:觀察現象【板書】一、物質的變化1、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2、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3、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有新物質生成【交流與討論】教材第11頁【講解】化學變化過程中常伴隨一些現象:放熱、發(fā)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這些現象常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化學變化發(fā)生,但不能作為判斷的絕對依據。【思考】蠟燭燃燒過程中哪些是物理變化?哪些是化學變化?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有什么區(qū)別與聯系?【板書】4、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qū)別與聯系區(qū)別:變化中是否有新物質生成。聯系:化學變化的過程中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物理變化的過程中不一定伴隨著化學變化。【聯想與啟示】觀察教材第12頁圖1-16、圖1-17:金剛石可以加工成鉆石;把灼熱的金剛石放入液態(tài)氧氣中,金剛石可以燃燒。在這兩種情況下,金剛石分別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這些變化什么金剛石具有什么性質?【板書】二、物質的性質1、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2、化學性質: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表現出來的性質。【問題】紙張能燃燒和紙張燃燒以及酒精易揮發(fā)與酒精揮發(fā)這兩句話分別有何區(qū)別?【板書】三、變化與性質的區(qū)分方法在敘述物質的性質時,往往有下列字眼:能、會、易、可以、是、難等。【隨堂練習】將“物質性質”、“化學性質”、“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填在下列橫線上。1、碳酸氫銨是一種白色固體 加熱碳酸氫銨生成氨氣、二氧化碳和水 2、氨氣是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加熱時產生的水蒸氣在試管口凝結成水珠 3、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 不可燃 但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 【板書設計】 第1課時 化學研究物質的性質與變化一、物質的變化1、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2、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3、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有新物質生成4、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qū)別與聯系區(qū)別:變化中是否有新物質生成。聯系:化學變化的過程中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物理變化的過程中不一定伴隨著化學變化。二、物質的性質1、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2、化學性質: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表現出來的性質。三、變化與性質的區(qū)分方法在敘述物質的性質時,往往有下列字眼:能、會、易、可以、是、難等。【教學反思】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一直注意遵循新課程理念。所用事例均源自學生生活,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已有知識,重要的結論都由學生總結,使學生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通過學習,學生能辨別簡單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初步學會描述實驗現象。課題名稱化學研究物質的組成和結構學情分析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所以,教材內容的安排應以此為基礎,但要避免與小學自然課中的知識重復。教學目標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2初步認識純凈物、混合物的概念。3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并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重點難點1空氣的成分2對純凈物、混合物的認識能正確判斷課前自主學習內容小組互動設計探究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學生討論水倒流入集氣瓶五分之一的原因教 學 過 程引入新課)從今天開始,我們開始進行研究具體物質,首先是與人關系最密切的空氣。(講授新課)來源:學科網ZXXK一、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由于空氣無色無味,人們發(fā)現空氣的成分比較晚,人們曾長期把空氣看作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后來,科學家作了深入研究,才認識到空氣是由多種氣體組成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國化學家拉瓦錫(18世紀70年代)。1拉瓦錫的結論法國化學家拉瓦錫通過實驗,得出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1/5的結論。2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演示實驗2-1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現象:有大量白煙生成,同時集氣瓶內水面逐漸上升為原空氣體積的1/5。點燃(分析):由于紅磷燃燒時消耗了瓶內空氣中的氧氣而且生成的新物質是固體,使瓶內壓強減小,小于大氣壓,所以水被壓進去。文字表達式:紅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討論):在實驗中,為什么氣體減少的體積小于1/5?紅磷量不足,氧氣有剩余集氣瓶內還沒有冷卻到室溫,氣體壓強還比較大裝置漏氣燃燒匙插入不夠深3空氣的成分按體積分數計算:氮氣占78%,氧氣占21%,稀有氣體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氣體和雜質占0.03%。(過渡)空氣是由多種成分混合而成,象空氣這樣的物質就是混合物。二、純凈物和混合物1.混合物:空氣是有多種成分混合而成,這些物質之間沒有發(fā)生反應,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質。例如:食鹽水、河水、海水等(提問)空氣是混合物,其中的氧氣、氮氣也是混合物嗎?(答)不是,氧氣和氮氣都只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所以它們不是混合物,二是純凈物。2. 純凈物:有一種物質組成,純凈物可以用專門的化學符號表示例如:氧氣O2,氮氣N2,二氧化碳CO2練習:判斷下列物質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泉水、蒸餾水、冰水混合物、五氧化二磷、澄清石灰水和潔凈的空氣來源:學科網ZXXK錯題(難題)集錦1第一小組同學共同設計了如下圖的A、B兩套裝置你認為合理的是(填編號) 答案:A 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略大,燃燒匙伸入底部,能使氧氣消耗更充分,測定更準確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的還有如下方法:2.用來測定空氣成分的方法很多,下圖所示的是小明用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測定方法。實驗過程是:第一步:將集氣瓶容積劃分為五等份,并做好相應的標記。第二步:點燃燃燒匙內的紅磷,伸入集氣瓶中并把塞子塞緊。第三步:待紅磷熄滅并冷卻后,打開彈簧夾,發(fā)現水被吸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約為集氣瓶總容積的1/5。請回答下列問題:(1)上面的實驗同時證明了氮氣具有 的化學性質。(2)實驗完畢,若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不到總容積的1/5,你認為導致這一結果的一種原因可能是 紅磷(3)某同學對實驗進行反思后,提出了改進方法(如右圖所示 ),你認為改進后的一項優(yōu)點是: (4)小組的同學做完實驗后又嘗試用木炭重新做了以上實驗,發(fā)現水幾乎沒有進入集氣瓶。經討論,同學們一致認為如果事先在集氣瓶內注入少量 溶液來吸收氣體,實驗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答案:(1) 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2)裝置漏氣或紅磷的量不足 (3)裝置始終密閉,空氣沒有溢出,實驗結果準確 不需要加熱,節(jié)約能源(4)氫氧化鈉或澄清的石灰水3.某同學利用右上圖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紅磷燃燒后恢復到室溫,打開彈簧夾發(fā)現進入廣口瓶的液體液面高度超過廣口瓶容積的1/5。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實驗前沒有將彈簧夾夾緊 B實驗裝置可能漏氣C實驗中所取的紅磷過量 D實驗中所取的紅磷不足來源:學*科*網Z*X*X*K來源:Zxxk.Com教學后記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新課程實施素質教育,在通過對實驗的充足準備,課前的問題設計已經幾本達到。本節(jié)課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同學間合作的互助精神,是學生獲得了知識,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提高的是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化學語言表達能力,今后的化學教學中應注意學生的化學語言白表達能力的訓練。【課 題】第1章 第3節(jié) 怎樣學習和研究化學【教學目標】【知識技能】1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實驗活動,了解研究和學習化學的基本方法;2認識化學實驗在學習和研究化學中的重要性;3識別化學實驗中一些常用的儀器;4掌握銅綠與鹽酸反應及銅綠受熱分解的實驗。【過程方法】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情感價值】1認識化學實驗在學習和研究化學上的重要性;2初步養(yǎng)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重點難點】【重 點】研究銅綠的兩個實驗【難 點】通過銅綠兩個實驗的基本實驗操作,初步學會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掌握一定的實驗技能。【教學過程】【引入新課】重溫學生學好化學,用好化學為祖國建設作貢獻的熱情,產生怎樣學好化學的需要。【板書】一化學學習需要進行化學實驗【交流討論】化學實驗在學習化學研究化學中的重要作用,完成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成功的基本因素。【情境創(chuàng)設】同學們展示收集的銅綠,討論銅綠可能有的物理、化學性質。【活動一】合作實驗探究【教師演示】取少量銅綠于試管中,滴加少量水振蒎,觀察現象。【學生回答】在該實驗過程中,用到了哪些化學儀器?銅綠的物理性質:銅綠是綠色 粉末狀固體,難溶于水【活動二】合作實驗探究【教師演示】取少量銅綠于試管中,然后向試管中傾到或滴加少量稀鹽酸,觀察現象。【教師提問】1在該實驗過程中,用到了哪些化學儀器?2試管中先加入稀鹽酸,還是先加入堿式碳酸銅?如何將銅綠送入到試管的底部?3滴加稀鹽酸后,觀察到銅綠 ,溶液由 色變成 色,同時有大量 產生。4實驗結論?【學生回答】1試管、膠頭滴管 藥匙2先固后液。一橫二送三直立1銅綠逐漸溶解,溶液由無色變成藍色,同時有大量氣泡產后2銅綠能和鹽酸反應【教師板書】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堿式碳酸銅+鹽酸氯化銅+水+二氧化碳【活動三】合作實驗探究【教師演示】取少量銅綠于試管中,然后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現象。【學生回答】實驗現象: 綠色粉末變成黑色 試管口有水滴生成【交流討論】實驗時試管口為什么要略向下傾斜?加熱時為了免試管受熱不均而破裂應怎樣操作?【教師提問】1在該實驗過程中,用到了哪些化學儀器?2給試管中的固體加熱,在加熱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問題?用什么儀器夾持試管?3實驗結論?【學生回答】1鐵架臺、試管、酒精燈、藥匙2先均勻加熱后集中 試管夾3銅綠受熱能分解【教師板書】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堿式碳酸銅 加熱 氧化銅+水+二氧化碳【交流總結】上述探究銅綠的實驗中表現了出銅綠的什么性質?什么是物理性質、化學性質?【課堂總結】化學學習需要進行化學實驗【課堂練習】導學案007課堂練習【布置作業(yè)】導學案007課后鞏固【板書設計】第3節(jié) 怎樣學習和研究化學一化學學習需要進行化學實驗堿式碳酸銅+鹽酸氯化銅+水+二氧化碳堿式碳酸銅 加熱 氧化銅+水+二氧化碳【教學后記】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通過實驗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實驗現象、整理實驗記錄、分析得出實驗結論。課 題氧氣的性質學情分析學生初接觸化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不知道該如何設計實驗、觀察實驗。基本操作能力較弱,需要細致的引導。氧氣是學生熟悉的一種氣體,但對它的性質并未做過系統(tǒng)的研究。本節(jié)內容為氧氣的性質,對于初學化學的學生來說比較難于理解。因此教學中要利用實物觀察和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實驗觀察和探究,分析推理與歸納的能力。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通過觀察歸納氧氣的物理性質。(2)能通過實驗探究獲取氧氣的化學性質,能書寫文字表達式。過程與方法:(1)運用觀察歸納的方法學習氣體的物理性質。(2)運用對比實驗等方法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設計實驗方案完成實驗操作觀察現象記錄現象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思維方法。教學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及氧氣的檢驗方法教學難點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較弱,不能順利的設計實驗步驟,具備實驗的基本操作能力。教學策略選擇與分析(1) 用感受氧氣存在的小游戲引入課題,造成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2)學習氧氣的性質應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以”動手實驗觀察現象描述現象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形式開展學習。教學媒體(資源)的選擇實驗: 四個學生分組探究實驗,6個探究小組實驗用品:氧氣、火柴、酒精燈、細鐵絲、坩堝鉗、木炭、小木條、石灰水多媒體:PPT課件教 學 過 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感覺氧氣的存在1、引導學生體會氧氣的存在;2、氧氣對我來說非常重要,那么你想不想知道氧氣有哪些質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下氧氣的性質。小游戲:屏氣20秒學生交流:有什么感覺?氧氣對我們重要嗎?1、突出氧氣的重要性,引入新課。2、激發(fā)興趣一、物理性質顏色、狀態(tài)、氣味,理解 “不易溶于水引導學生通過:1、閱讀教材P34第一段;2、空氣中含有21%的氧氣,結合空氣的性質,分析氧氣的物理性質;3、觀察集氣瓶中的氧氣。等方法分析氧氣的物理性質。探究活動一觀察一瓶氧氣:1、通過觀察、聞氣味分析氧氣的物理性質; 2、小組交流討論;3、完成學案第2題;4、成果匯報直觀了解氧氣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問:1、怎么理解氧氣不易溶于水?2、不易溶于水是否等于完全不?3、氧氣變成淡藍色的液體和固體是不是化學變化?生活中怎樣儲存和運輸氧氣?回答:1、魚能在水中生存證明氧氣能溶于水;2、但它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很弱,1L水只能溶解30ml氧氣;3、顏色雖然發(fā)生改變,但沒有生成新物質,是物理變化。1、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2、知識遷移運用。二、化學性質1、 支持燃燒驗證氧氣: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1、引導學生完成探究活動二小結:可以使帶火星木條復燃是氧氣的特性,通常我們可以用這個實驗來檢驗氧氣。猜想:氧氣有哪些化學性質?探究活動二:將帶火星的小木條伸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1、設計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探究;2、小組交流討論,完成學案題;3、成果匯報。思考:怎樣驗證氧氣?討論:有3瓶無色氣體,分別為氧氣、空氣和二氧化碳,怎樣區(qū)別?1、激發(fā)疑問,培養(yǎng)實驗探究能力;2、遷移運用,巧設疑問,激發(fā)興趣;3、引入新課;4、學會如何觀察燃燒的現象。通過探究二我們知道了氧氣能支持燃燒,哪氧氣的濃度對燃燒的劇烈程度有影響嗎?2、引導學生完成探究活動三探究活動三:木炭分別在空氣中和氧氣中燃燒。1、設計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探究2、小組交流討論,完成學案4題思考:1、木炭在氧氣里燃燒和在空氣里燃燒的現象有什么不同?2、木炭在氧氣里燃燒生成了什么?3、通過什么實驗可以驗證?完成文字表達式2、增大氧氣的濃度,可以使燃燒更劇烈提問:1、鐵絲能燃燒嗎?2、根據探究三的結論,你有辦法讓細鐵絲燃燒嗎?閱讀教材P35實驗2-4,引導學生完成探究活動四。探究活動四: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1、設計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探究;2、小組交流討論,完成學案5題。思考:1、鐵絲為什么要繞成螺旋狀?2、瓶底為什么要留少量水?能用什么物質代替?完成文字表達式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探究能力。課堂小結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知識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知道了氧氣是一種的 氣體,具有 性質。梳理知識,加深理解與記憶隨堂練習題課后作業(yè)附1 氧氣的性質學案學習之友相關練習課堂反饋鞏固提高教學反思首先我把這節(jié)課的整體思路作一簡要說明: 1、氧氣,學生熟而能詳,但對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學中用感受氧氣存在的小游戲引入課題,造成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幫助學生認識氧氣的性質。 2、由于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學習氧氣的物理性質就顯得較為抽象,因此我在使用教學方法和手段時注意了直觀性和對比性。例如,在講解聞氣體的正確操作方法時,由兩位學生聞氧氣的氣味,并與各小組交流,由學生展示成果。 3、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時,結合了生動有趣的小組合作實驗。分組合作完成氧氣的檢驗及比較木炭在氧氣和空氣中的燃燒實驗,把學生注意力放在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燃燒現象不同,從中歸納出氧氣的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的化學性質。考慮了以上幾點,我在課前做了充分的備課。我的腦海中始終貫穿一個思想,那就是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所以只要學生知道的知識就讓他們說。如:你知道氧氣有哪些物理性質嗎?集氣瓶為什么要預先在瓶內裝少量水或鋪一層細砂?讓學生積極發(fā)言,我不斷鼓勵,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學生喜歡科學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實驗,因此我就想借此再次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盡量讓學生動手實驗,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以前,木條、鐵絲、硫等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都是教師演示,而這節(jié)課我把大部分實驗安排了學生實驗。對此,我也很擔心學生能否成功,心里沒底,所以要不斷地引導規(guī)范他們的操作,確保實驗的成功。為了培養(yǎng)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探究能力,就引導學生完成探究活動四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最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知識,引導學生梳理知識,加深理解與記憶。這節(jié)課最易失敗的就是因為是隔夜制好氧氣很多集氣瓶中的氧氣會漏氣,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fā)生,我改進收集氧氣的裝置,例如在瓶口適當涂點凡士林可防止漏氣。一節(jié)課總是會有一些遺憾,在學生探究問題時的時間合理安排不好把握,什么時候探究,什么時候討論,討論到什么程度,還需仔細考慮。需要及時關注學生,適時引導學生的提問。對此我的想法就是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積極上公開課,認認真真上好每一節(jié)課,努力爭取做到每一節(jié)課當作公開課來備課,在實踐中提高自己教學水平。附教學課件2.2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環(huán)中的地位、作用,知道二氧化碳對人類生活、生產的作用。2.了解化合反應與分解反應,并能進行判別。【過程與方法】1.通過實驗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狀態(tài)變化以及與水的反應。2.通過二氧化碳性質的探究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以及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大氣中CO2含量的多少對環(huán)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使學生關注環(huán)境,逐步樹立愛護環(huán)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教學難點】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課前準備儀器:軟質礦泉水瓶、各種橡皮塞、導管、試管、酒精燈、錐形瓶、試管夾等。藥品:二氧化碳、紫色石蕊試液、澄清石灰水等。教學過程【情景引入】 有一種物質,農民伯伯說它是“植物糧食”;消防官兵贊美它是“滅火先鋒”;建筑師們稱它為“粉刷匠”;環(huán)境學家卻指責它是造成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你們猜一猜這種物質是什么呢?答案要點:二氧化碳。【教師引導】展示一幅幅綠水青山的圖片。二氧化碳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質,離開了二氧化碳,綠色植物就無法進行光合作用,也就無法為人類及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充足的氧氣。那么,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循環(huán)的呢?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環(huán)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產生途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徑人和動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燒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過渡】二氧化碳氣體在自然界中不斷循環(huán),那它的含量會不會大幅度的變化?如果二氧化碳增多,會有什么危害?2.空氣中CO2增多的原因及危害人口增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森林遭到破壞,導致大氣中CO2含量不斷上升,引起溫室效應。3.控制溫室效應的措施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開發(fā)新能源或清潔能源;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等。二、二氧化碳的奇妙變化實驗探究:觀察一瓶二氧化碳氣體,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在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以氣態(tài)存在,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CO2的密度比空氣大。【提問】人工降雨、制造舞臺云霧時所使用的干冰就是固態(tài)二氧化碳,那你知道二氧化碳氣體是怎樣變?yōu)楣虘B(tài)二氧化碳的呢?(1)二氧化碳的狀態(tài)變化在加壓、降溫條件下將二氧化碳液化,可得到液態(tài)二氧化碳。進一步加壓、降溫即可得到固態(tài)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滅火器中裝的是液態(tài)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和制造舞臺云霧的是固態(tài)二氧化碳。(2)干冰在常壓下,當溫度高于78時,雪花狀的固態(tài)二氧化碳就會升華,不經過液態(tài)而直接變成氣態(tài)二氧化碳。因此,固態(tài)二氧化碳常被稱為“干冰”。“干冰”升華時需從周圍環(huán)境中吸收大量的熱量,使得周圍的溫度明顯降低,空氣中的水蒸氣就會凝結成小水滴。當小水滴繼續(xù)聚集,就可以形成降水。2.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1)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2)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提問】各種“可樂”“雪碧”等里面含有二氧化碳氣體嗎?我們如何進行驗證呢?【活動與探究】二氧化碳氣體的檢驗將課本P42的【觀察與思考】改成學生實驗: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汽水瓶口,把導管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振蕩汽水瓶。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結論:汽水中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反應的文字表達式:二氧化碳+氫氧化鈣 碳酸鈣 + 水CO2 Ca(OH)2 CaCO3 H2O(3)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活動與探究】二氧化碳與水反應實驗步驟現象結論、解釋或反應表達式將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試液的水中,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紫色石蕊試液變紅二氧化碳+ 水 碳酸 將所得溶液分成兩份,對其中一份進行加熱并進行顏色的比較紅色溶液又變?yōu)樽仙妓?二氧化碳 +水【總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增大壓強,會溶解得更多。生產汽水時就利用了二氧化碳的這一性質。3.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提問】觀察二氧化碳與水、碳酸分解的反應表達式,看看它們的反應表達式各有什么特點?(1)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一種新物質的反應叫做化合反應。例如:木炭在氧氣中燃燒、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等。(2)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新物質的反應叫做分解反應。例如:加熱高錳酸鉀生成氧氣的反應等。化合反應、分解反應是初中化學常見的兩類基本反應。【交流與討論】回顧學過的一些反應,舉例說明哪些反應屬于化合反應;哪些反應屬于分解反應;哪些反應既不屬于化合反應,也不屬于分解反應。答案要點:化合反應:加熱碳酸氫銨、紅磷的燃燒、鎂條燃燒、鐵與氧氣反應等;分解反應:“銅綠”的熱分解、加熱高錳酸鉀或氯酸鉀制氧氣、雙氧水分解制氧氣等;“銅綠”與稀鹽酸反應、葡萄糖燃燒等反應既不屬于化合反應,也不屬于分解反應。三、板書(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二)二氧化碳的奇妙變化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的狀態(tài)變化2.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3.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四、課堂練習1.CO2約占空氣總體積的0.03%,正常情況下能維持這個含量基本不變是因為自然界存在如圖所示的循環(huán)過程,圖中A處不包含下列哪項()A.人和動物的呼吸 B.植物的呼吸作用C.用氫氣作燃料驅動火箭D.含碳燃料的燃燒2.“低碳生活”倡導我們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盡量減少,從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A.教科書循環(huán)使用 B.使用一次性筷子,減少疾病傳染C.大量使用私家汽車出行,節(jié)約時間 D.大量建設鋼鐵冶煉廠,促進經濟發(fā)展 3.將干冰放在空氣中,其周圍就會產生大量的白霧,因而舞臺上常用其制造云霧繚繞的幻境。干冰能產生白霧是因為( )A.干冰升華產生大量的水蒸氣 B.干冰升華產生大量的白色CO2氣體C.干冰升華時吸收大量的熱,使周圍溫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氣凝結成了小液滴D.干冰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大量的白色氣體4.利用四氧化三鈷納米棒作催化劑,可將汽車尾氣中的CO在低溫下轉化為CO2。下列關于該反應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B.反應前后四氧化三鈷納米棒的化學性質發(fā)生了變化C.可有效降低汽車尾氣對大氣的污染D.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一氧化碳+氧氣二氧化碳2.2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裝置及操作方法。2.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過程與方法】1.能合理使用課堂資料,并會利用這些資料設計實驗方案。2.通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形成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求實、合作、創(chuàng)新的品質,體會實驗探究是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法。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裝置、制取方法。【教學難點】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設計思路。 課前準備儀器:試管、藥匙、錐形瓶、集氣瓶、導管、燒杯、玻璃片等。藥品:碳酸鈣、澄清石灰水、稀鹽酸、二氧化碳、蠟燭、木條等。教學過程【情景引入】我們已經學過氧氣的實驗室制法,請回憶一下實驗室制取氧氣有哪幾種?除氧氣外,二氧化碳也是一種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氣體。(展示“冰川融化”“地球變暖”“溫室效應”的圖片及資料。)那么,在實驗室里是如何制備二氧化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