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九年級上冊物理15.4電阻的串聯和并聯 教案.docx
15.4電阻的串聯和并聯教學設計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通過實驗和推導理解串并聯電路的等效電阻和計算公式。2、會利用串并聯電路特點的知識,解答和計算簡單的電路問題過程與方法:1通過實驗探究,經歷從猜想與假設到實驗驗證的過程。2使學生在實驗中認識總電阻與原串并聯之間的“等效替代”關系。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保持對科學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2、通過實驗探究和理論推導,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二、【教學重點】:串聯電路總電阻的計算公式及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三、【教學難點】:用“等效替代”的觀點分析串聯電路。四、【教學準備】:分組實驗器材(每組電池2節、阻值相同的電阻3個、電流表只、開關一只、導線若干)。五、【教學方法】實驗法、探究法、理論推導法、啟導式教學法。六、【教學過程】(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1、 歐姆定律的內容和公式?2、 串、并聯電路中電流、電壓有什么特點? 3、 電阻的影響因素。那么,在串聯電路中,電阻又有什么特點呢?(指導學生閱讀“加油站”中的內容,了解“等效替代”法 )(二)、達標導學1、電阻串聯1.1、實驗探究提出問題:電阻串聯后,其總電阻會增大還是減小?猜想與假設:教師充分收集學生的種種猜想與假設。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根據電路圖,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分析論證(學生結合實驗現象,充分交流討論,得出結論: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的阻值比任何一個分電阻的阻值都大)(目標: 通過以上實驗探究,讓學生經歷從猜想與假設到實驗驗證的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同學之間的協作意識)1.2、理論分析:電阻串聯相當于是增加了導體的長度,所以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的阻值比任何一個分電阻的阻值都大1.3、理論推導串聯電路中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系:(引導學生復習歐姆定律的內容及公式,然后引導學生進行理論推導)結論: 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等于各分電阻之和(通過實驗探究和理論推導,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問:當有n個電阻R串聯時,總電阻是多少?串聯電路中電壓分配特點:通過歐姆定律推出U1:U2=R1:R2 或 U1:U總=R1:R總結論:串聯電路中,各電阻兩端的電壓之比等于電阻之比。2、電阻并聯2.1、實驗探究提出問題:電阻并聯后,其總電阻會增大還是減小?猜想與假設:教師充分收集學生的種種猜想與假設。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根據電路圖,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分析論證(學生結合實驗現象,充分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并聯電路的總電阻的阻值比任何一個分電阻的阻值都小)(目標: 通過以上實驗探究,讓學生經歷從猜想與假設到實驗驗證的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同學之間的協作意識)2.2、理論分析:電阻并聯相當于是增加了導體的橫截面積,所以并聯電路的總電阻的阻值比任何一個分電阻的阻值都小2.3、理論推導并聯電路中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系:(引導學生復習歐姆定律的內容及公式,然后引導學生進行理論推導)最后得出結論結論: 并聯電路的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分電阻倒數之和(通過實驗探究和理論推導,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問:當有n個電阻R并聯時,總電阻是多少?并聯電路中電流分配特點:I1:I2=R2:R1 或 I1:I總=R總:R 13、例題講解68103.1、請在下列橫線上填出各個電路中電阻的總阻值.R總= R總= 3.2、如下圖所示,根據要求并求解U1:U2=3:4 ,R1=150,則 R2=____U1= 12V,U2= 10V, R1=60 則R2=_____, R總= _____U1U2R1R2U總I1:I2=1:2 ,R1=150,則 R2=____U2= 12V,I2=2A,R1=60 則R2=_____, R總= ____,I1=_____ I=_____3.3、已知兩個定值電阻R1、R2的阻值分別為5、15,現將它們串聯接入電路,用10V的電源供電,求:電路中的電流及R1、R2兩端的電壓各是多少?(通過例題讓學生掌握運用串并聯電路的總電阻的計算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三、小結【板書設計】14.4電阻的串聯和并聯一、電阻的串聯1、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等于各分電阻之和 即:R總=R1+R2n個電阻串聯總電阻等于R總=nR兩段導體串連在一起,相當于導體的長度變長,因此,其總電阻大于任何一個分電阻2、串聯電路中,各電阻兩端的電壓之比等于電阻之比。(串聯分壓)即 :U1:U2=R1:R2 或 U1:U總=R1:R總二、電阻的并聯1、并聯電路的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分電阻倒數之和 即:1/R總=1/R1+1/R2n個并阻串聯總電阻等于R總=R/n 兩段導體并連在一起,相當于導體的橫截面積變大,因此,其總電阻小于任何一個分電阻2、并聯電路中,通過各電阻電流之比等于電阻之反比。(并聯分流)即 :I1:I2=R2:R1 或 I1:I總=R總:R 1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