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全冊教學設計共89頁).doc
滬科版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全冊教學設計共89頁)第一節 溫度與溫度計教學目標:1、知道溫度的概念,知道溫度的常用單位和國際單位制中單位。2、了解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溫度計的過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3、體會對溫度進行準確測量的必要性,養成采集科學準確數據的好習慣。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重點難點:溫度計的使用。教學準備:演示實驗器材:各種溫度計,演示溫度計一只,三只燒杯,分別盞冷水、溫水、熱水。學生實驗:兩只燒杯,盛半杯冷水,一杯熱水,溫度計各一只。教學設計: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說明一、情境引入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了自然界的萬物生靈,水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水無常形,變化萬千,無處不在。冬天河里的冰在天氣變暖時熔化,地上的水時間長了會消失,變成水蒸氣;天氣變冷時,水又會結成冰。形態各異的水告訴我們,水可以在三種狀態之間變化,這種變化叫物態變化。現在我們就研究水的三態變化規律。二、進行新課(一)從水之旅談起水是怎樣變化的呢?請同學們觀看課本上的“人造雨”實驗。安排兩名同學進行“人造雨”實驗其余同學觀看 (教師協助學生)問:實驗的結論是什么?播放自然界的水循環光盤或投影圖片引導學生觀看、思考,一段時間后,安排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水的三態在什么情況下才可以相互轉化呢?針對云、雨、雪的形成提出各種問題看書兩名同學到講臺完成實驗, 學生思考回答,填寫課本上空白部分 觀看、思考、回答、補充一名同學解釋云、雨、雪的形成。由學生完成實驗,效果更佳盡量少講 熱現象是指物體的冷熱程度有關的物理現象,例如,大家在小學自然課中學過的物體的熱脹冷縮就屬于熱現象。我們生活中都用哪些詞來形容物體的冷熱程度。開水和燒紅的鐵塊都很燙,但它們燙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在物理學中,為了準確地描述物體的冷熱程度,我們引入了溫度這一概念(二)溫度1、引出溫度的概念2、提出自學要求,看第一框題,在課本上劃出溫度的概念,常用單位及單位符號。3、梳理總結,能說出生活中和自然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并能用溫度術語描述生活中的“熱”現象思考探究認同所研究的問題1、回憶生活,氣溫高了覺得熱,氣溫低了覺得冷,得出溫度的概念。2、按要求看書自學,對溫度的概念、單位等形成進一步的認識。引入新課進行新課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參與探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三)溫度計及其使用1、我們對于溫度高低的判斷往往用皮膚的感覺。現在請同學們來做個實驗探究。三只燒杯中分別裝有熱水、溫水和冷水,現請一位同學將左手食指伸入熱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時間后,將兩個食指同時放入溫水中。2、憑感覺來判斷物體的溫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準確地測量物體溫度需要使用溫度計。3、液體溫度計的原理是什么?4、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怎樣正確使用溫度計,正確的予以肯定,總結正確使有方法。5、巡視學生測出半杯冷水的溫度,并不斷向冷水中加熱水后分別測出其溫度的情況。6、強調使用溫度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一同學上前面來操作,同學們認真觀察,比較兩手指的感覺,說明了什么?2、按要求看書,對液體溫度計的原理及溫度計的種類有初步的認識。3、分組討論、交流,并實驗探究后歸納使用溫度計注意事項。三、出示目標,讓學生小結板書設計:第一節 溫度與溫度計一、溫度1、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二、測量工具溫度計1、液體溫度計的原理是:液體熱脹冷縮2、單位:常用單位:攝氏度 3、正確使用溫度計依目標小結回扣目標可投影四、鞏固練習略(見PPT)完成練習反饋矯正鞏固練習可分為兩部分,當堂完成1、2、3,課下完成4五、作用:課本P7 1、2、4、5題第二節 熔化與凝固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理解氣態、液態和固態是物質存在的三種形態.2.了解物質的固態和液態之間是可以轉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義,了解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4.了解熔化曲線和凝固曲線的物理含義.二、能力目標1.通過觀察晶體與非晶體的熔化、凝固過程培養觀察能力.2.通過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變化的規律,感知發生狀態變化的條件.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3.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認識圖像、利用圖像的能力.三、德育目標1.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關心,產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的情感.2.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善于實踐和勇于克服困難的良好意志和品質.教學重點通過觀察晶體與非晶體的熔化、凝固過程培養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學難點指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分析概括,總結出固體熔化時溫度變化的規律,并用圖象表示出來.教學方法觀察法、實驗法、分析法、討論法課時安排1課時實驗器材教師用:電熱壺、冰塊、鋼勺、水杯、手套學生用:學生實驗兩人一組,每組有:鐵架臺、石棉網、酒精燈、火柴、燒杯(100ml)、試管、溫度計、細線、水多媒體器材:實物投影儀、云、雪、雨的光盤和圖片等資料、自然界的水循環光盤教學設計 引入新課: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導入新課師春天來了,河面上的冰開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灑在地上的水干了,變成看不見的水蒸氣,跑得無影無蹤.想了解這是為什么嗎?我們從這節課開始學習.在你們小學自然常識中學過自然界的物質,還記得嗎?隨著溫度的變化,物質會在固、液、氣三種狀態之間變化.通常是固態的鋁、銅、鐵等金屬,在很高的溫度時也會變成液態、氣態;通常是氣態的氧氣、氮氣、氫氣等,在溫度很低時也會變成液態、固態.那么,水結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屬于什么過程?聽講進行新課1.熔化和凝固(板書)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做熔化,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凝固.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師不同物質在由固態變成液態的熔化過程中,溫度的變化規律相同嗎?師現在提出了固體熔化時溫度是怎樣變化的問題,大家相互討論,利用桌子上的儀器通過探究實驗來解決.先制訂計劃和方案.方案一播放動畫:海波的熔化把裝有一些海波的試管放在盛水的燒杯里,用酒精燈通過燒杯和水給海波均勻、緩慢地加熱,并攪拌.注意觀察溫度計讀數和海波的狀態變化,當溫度達到 40 時,每隔1 min記錄一次溫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記錄45次.填入表中.方案二把石蠟放在試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燒杯里,用酒精燈通過燒杯給石蠟均勻、緩慢地加熱,注意觀察溫度計讀數和石蠟的狀態變化.當溫度達到 40 時,每隔1 min記錄一次溫度,在石蠟完全熔化后再記錄45次.填入表中.師這兩個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們可按照這兩個方案來做實驗.我們先看掛圖.注意酒精燈的使用方法.學生看完后,宣布開始分組實驗,教師巡視,隨時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師請同學們根據海波和石蠟加熱過程中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并結合自己實驗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蠟熔化過程有什么特點?從中可以找出什么規律?師同學們回答地很好,實驗觀察很仔細,每組同學都團結協作,討論也很激烈.我很高興,看來大家對學物理很感興趣.現在我們打開課本,看圖4.22和圖4.23;方格紙上縱軸表示溫度,溫度數值已經標出;橫軸表示時間,請自己寫上,根據你們的實驗數據,在表中各個時刻的溫度在方格紙上描點,然后將這些點用平滑曲線連接,便得到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學生們畫圖,教師巡回指導師同學們根據你對實驗數據的整理和分析,總結海波和石蠟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個階段的溫度特點.師現在我們回想實驗過程,有沒有可能在什么地方發生錯誤?相互討論你們進行論證的根據充分嗎?實驗結果可靠嗎?并與同學們進行交流.看看你們的結果和別的小組的結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樣解釋?寫出實驗報告.學生們相互討論、教師巡回指導.師從海波和石蠟的熔化實驗,我們還能總結出什么?師晶體除熔化時有一定溫度,在晶體凝固時也有一定溫度,這個溫度叫做凝固點.同一種物質的凝固點和它的熔點相同.非晶體沒有凝固點.2.熔點和凝固點(板書)(1)熔點晶體熔化時,有一定熔化溫度叫做熔點.(2)凝固點晶體凝固時,有一定凝固溫度叫做凝固點.師那你們想想:“為什么燈泡內的燈絲要用鎢絲?”“水銀能用來做寒暑表中的液體嗎?”師回憶海波的熔化實驗過程和溫度變化,看看還能找到什么規律師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幾桶水,可利用水結冰時放的熱使窯內的溫度不會太低,菜不會凍壞.3.熔化吸熱 凝固放熱(板書)二、小結本節課我們學了熔化和凝固,通過對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的探究.我們知道了晶體有熔點和凝固點,非晶體沒有熔點和凝固點同種晶體熔點和凝固點相同.熔化要吸熱,凝固要放熱.三、布置作業四、板書設計看書兩名同學到講臺完成實驗, 學生思考回答,填寫課本上空白部分 觀看、思考、回答、補充一名同學解釋云、雨、雪的形成。聽講、思考 聽講、記憶、思考思考、提出問題 猜想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觀看、使用實驗、記錄、觀察匯報、作圖、交流、記憶,整理儀器 聽講、思考閱讀、比較,發表自己發現的特點、規律或問題了解影響熔點、沸點的因素 由學生完成實驗,效果更佳盡量少講 將兩個概念放到后面,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1.熔化和凝固熔化物體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凝固物體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2.熔點和凝固點熔點晶體熔化時,有一定熔化溫度,叫做熔點.凝固點晶體凝固時,有一定凝固溫度,叫做凝固點.3.熔化吸熱,凝固放熱第三節汽化與液化教案教學目標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汽化吸熱。2了解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知道蒸發致冷。探究液體沸騰的特點和規律。3知道什么是液化和液化放熱。會解釋生活中的液化現象。教學重點沸騰特點及條件,液化概念和液化放熱。教學難點沸騰特點及條件,解釋生活中的液化現象。課時安排2課時課前準備課件教學過程第1課時汽化一、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探究第1課時汽化。(板書設計)二、自學互研(一)沸騰自主閱讀教材P1617內容,完成13題。1什么叫做汽化?汽化需要吸熱還是放熱?答: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熱。2實驗探究水的沸騰:注意觀察水沸騰時有什么特征?如果繼續加熱,溫度怎么變化?填寫下面的表格,并作出圖像,你能從這個實驗中得出沸騰的條件嗎?時間/min00.511.522.53溫度/答:沸騰的特征: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產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氣泡上升、由小變大,到液面破裂開來。沸騰時,繼續加熱,但溫度不變。沸騰的條件:溫度達到沸點,繼續吸熱。 3什么叫沸點?根據課本P18信息窗,你能猜猜實驗中水的沸點為什么比100低嗎?答:液體沸騰時的溫度叫沸點。氣壓低于1標準大氣壓,水中含雜質也影響沸點。易錯點:1沸點跟火力的大小和加熱時間無關。2因為蒸發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故液體在沸騰的同時也發生著蒸發現象。(二)蒸發自主閱讀教材P18,完成45題。4汽化有哪兩種方式,你能比較這兩種方式的異同嗎?沸騰蒸發不同點溫度條件達到沸點任何溫度發生部位內部與表面表面劇烈程度 劇烈緩慢致冷作用無有相同點都是汽化現象,都要吸熱5.聯系生活實際(比如曬衣服),說說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答: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溫度、液體上方空氣的流動速度和液體的表面積。三、交流展示1如圖所示,水沸騰時壺嘴冒出“白氣”,我們看到的“白氣”是無數懸浮在空中的小水滴,這些小水滴是由于壺內的水先發生了__汽化__現象,變成了水蒸氣跑到空氣中,水蒸氣再遇冷__放__熱(選填“吸”或“放”)發生__液化__現象而形成的。2據說有一年夏天,洋人宴請林則徐,其中一道點心為冰淇淋,因其上白氣不斷,林則徐以為必燙,以嘴吹之,誰知入口卻冷,洋人以為笑柄,林則徐不動聲色,過幾日,林回宴洋人,其中一道熱湯剛剛煮沸,浮有厚油,無一絲白氣冒出,林則徐熱情邀請之,洋人一口吞下一匙,頓時齜牙咧嘴,哈哈有聲,不停亂跳,盡出洋相。冷冷的冰淇淋有白氣是因為__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較冷的冰淇淋液化成許多小水珠,形成白霧__,而滾滾的熱湯反而無白氣是由于__油層阻礙了熱湯的蒸發__。四、板書設計第1課時汽化1.沸騰2.蒸發五、教后反思第2課時液化一、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探究第2課時液化。(板書設計)二、自學互研(一)液化現象自主閱讀教材P1920內容,完成14題。1什么叫做液化?答: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液化。2下列所述的物態變化中,屬于液化現象的是(ABD)A露水的形成B冰箱內取出的西紅柿“冒汗”C夏天濕衣服晾干D冬天,戴眼鏡的人從室外進入溫暖的室內,鏡片上出現一層霧E鑄鐵廠鑄鋼模3燒開水時從壺嘴里冒出的“白氣”,早晨空氣中的霧,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而成的。4居民常用的液化石油氣,是利用壓縮體積的方法使它成為液體,儲存在鋼瓶里的。液化石油氣液化后體積縮小,便于儲存和運輸。易錯點:“白氣”不是氣體,是水蒸氣液化而成的小水珠。(二)液化放熱自主閱讀教材P1920內容,完成56題。5液化需要吸熱還是放熱?答:液化需要放熱。6水蒸氣燙傷往往比開水燙傷要嚴重得多,為什么?答:雖然水蒸氣的溫度與開水差不多,但因為水蒸氣液化還要放出大量的熱,所以比開水燙傷嚴重得多。三、交流展示今年4月,江城出現了罕見的“返潮”現象,地面、墻壁全是濕的。專家解釋:這是因為前幾天我市遭遇“倒春寒”天氣,地面、墻壁等處的溫度__較低__,但近日起,西南暖濕氣流來到我市上空,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__較高__,極易發生__液化__現象,使近地面的物體冒“冷汗”。【解析】地面、墻壁等溫度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物體表面會放出熱量,液化為小水滴,使地面、墻壁變濕。四、板書設計第2課時液化1.液化現象2.液化放熱五、教后反思12.4升華與凝華教材分析升華與凝華是滬科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第四節, 教材從升華和凝華的現象出發,在讓學生進行實驗的基礎上,感知什么是升華,什么是凝華,在實驗中用對碘加熱來揭示固體升華是需要吸熱的,其逆過程凝華是需要放熱。再聯系實際分析一些自然現象和生產、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說明這些現象與生活息息相關,充分體現了新的課程標準“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發展理念,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的特點。學情分析升華和凝華是自然界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是物質在固態和氣態之間直接轉變的過程,但同學們對這種轉變的過程和轉變過程中的吸放熱情況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難直接觀察到,因此要掌握好這一節內容,我們可以在實際教學中把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過程變成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活動的過程。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升華和凝華的概念,知道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2、了解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并能用物理的語言進行解釋。二、過程與方法1、學會根據觀察結果進行間接分析,從而推斷出物理過程的思維方法。2、通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收集材料和對日常現象實驗的觀察, 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探求知識的欲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關心和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奧秘的情感2、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的能力,學會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物理現象,并引導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教學重點1、知道升華、凝華現象及它們各自的吸放熱情況2、解釋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象。3、了解升華、凝華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教學難點清楚升華和凝華是物質的固態和氣態之間的直接變化教學器具分別裝有冷熱水的燒杯、碘升華管、火柴、酒精燈、樟腦丸、青草、硬紙殼、多媒體教學方法活動探究法、分析法、討論法、觀察法教學流程圖示 猜想知識應用演示實驗討論與交流探索實驗:碘的升華和凝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教學過程設計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2001年1月,新疆羅布沙漠出現罕見氣象。從1月4日凌晨3時左右,羅布沙漠中開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時,科考隊到達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時,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勻地覆蓋著約510厘米的積雪,茫茫無涯.就在科考隊手忙腳亂地從沙漠車上卸下器材設備,開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時候,奇怪的事發生了:他們發現.他們發現腳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遠望四周,一眼望不到邊的沙漠中哪有雪的影子?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夏訓誠研究員也不能解釋這種現象.雪到哪兒去了?氣溫一直在零下十四五度左右,天空陰沉,不見陽光,就是雪化了,沙土也至少應該是濕的,可抓一把土,手感依然干爽疏松。引入并板書課題。2、 進行新課,活動探究(一)探究升華和凝華學生觀察桌面上的實驗器材,觀察碘升華管里含有固態碘,給其加熱會出現什么現象?讓學生帶著以下問題開始實驗1、猜想:把碘加熱會 2、實驗過程中,給碘加熱,你看到什么現象?有無液態碘出現? 3、停止加熱,看到了什么現象?4、實驗中為什么要加熱,不加熱行嗎?學生分組實驗,巡回指導觀察現象并討論、交流:把你觀察到的物理現象與同組的同學討論、探究一下,同時進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確答案,并得出結論。 加熱前:碘是 態的物質加熱時:碘由 態直接變成 態,條件是 熱。冷卻時:碘由 態直接變成 態,條件是 熱。引導學生得出升華和凝華的概念并板書。(二)日常生活中的升華與凝華現象讓學生例舉生活中有哪些升華和凝華現象。借助多媒體課件觀看冰花、霧凇、雪花的美麗畫面。思考:冰花出現在玻璃窗的內側還是外側?學生討論。討論與交流:如何隊物態變化進行分析呢?引導學生歸納:先分析物態變化中初始狀態和最終狀態,以及變化過程中的條件,即升華的條件是要吸熱,凝華的條件是放熱。舉例:冰凍衣服晾干,是因為衣服上的冰吸熱升華成水蒸氣。其初始狀態是冰,最終狀態是水蒸氣.條件是吸熱,物態變化是升華。小練習:請分析下列現象:1“霜”是怎樣形成的?2冬天冰凍的衣服變干。3. 硬梆梆的冰棒上沾著白花花的“粉”(三)干冰的應用介紹干冰就是固態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氣體在加壓和降溫的條件下,會變成無色液體,再降低溫度,會變成雪花般的固體,經過壓縮,就會成干冰,它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可以在-78時直接變成氣體干冰的用途例如:干冰滅火器、利用干冰人工降雨、制造舞臺的煙霧效果、利用干冰冷凍食品。1、人工降雨。用飛機噴灑干冰,干冰在空氣中迅速升華,吸熱變成氣態二氧化碳,使空氣溫度急劇下降,同時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變成小冰粒,這是凝華過程,冰粒逐漸變大下落,下落過程中變成水滴,這是熔化過程,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2、在舞臺上噴灑干冰,升華吸熱使周圍空氣溫度急劇下降,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成小水珠,這些小水珠懸浮在空中,就是我們看到的飄渺的霧氣。播放視頻:餐桌上的美景。3、利用干冰升華吸熱,使運輸中食物降溫,防止食物腐爛變質。(四)物態變化中的吸熱、放熱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總結物質三態變化。演示人工制霜。3、 課堂小結學生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4、 布置作業完成導學案習題。5、 板書設計12.4升華與凝華1、 升華1、定義:物質從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現象。2、升華需要吸熱。二、凝華1、定義:物質從氣態直接變為液態的現象。2、凝華需要放熱。三、物態變化與吸、放熱 氣態 固態 液態六、教學反思 第五節 全球變暖與水資源危機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全球變暖的原因,知道全球變暖給人類帶來的一系列不利影響。 2、認識水與人類的關系,了解常見的水污染源及水污染現狀,認識水污染與缺水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社會問題。 3、認識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有節約用水的意識;有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緊迫感。過程與方法經歷分組調研、團隊合作等學習活動,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調研性物理學習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同時使學生在調研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科學素養。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全球變暖的原因及其給人類帶來的一系列不利影響;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教學難點: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教學方法小組交流研討、多媒體展示。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情景導入】生活中,廣告隨處可見,我們今天的研討就從一段公益廣告開始,一起來看廣告。教師:廣告中的兩個人在下棋, 經過一番對決后,馬爾代夫、東京、香港、上海等紛紛敗下陣來,最后,二氧化碳、氟利昂、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等聯合圍剿了地球。這是要告訴我們什么呢?學生:-教師: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過量排放,引發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低洼陸地和島嶼將被淹沒,馬爾代夫、東京、香港、上海等地將從陸地消失。由于海水侵吞,使得本來就危機四伏的淡水資源雪上加霜。我們今天的研討課題是:第五節 全球變暖與水資源危機。推進新課全球變暖與水資源危機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兩大因素,阻止全球變暖與解決水資源危機已經刻不容緩。做為當事人,大家也已行動起來,積極展開分組調研,三個調研小組分別是:全球變暖調研小組(A調研組)、水資源危機調研小組(B調研組)、珍惜每一滴水調研小組(C調研組)。(PPT介紹各調研小組)現在,請各調研小組派出代表來交流、分享你們的調研成果。調研小組代表上臺交流、分享調研成果,教師給予肯定與贊揚。教師:PPT介紹世界水日、國家節水標志、節水徽等。課堂小結:本節課的收獲。 最后,用一段公益廣告來結束今天的研討(播放公益廣告)。 布置作業課后反思:物體的內能教學設計課程標準分析1. 根據分子動理論,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內能的概念。2. 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途徑。3. 實例分析,了解熱傳遞的三種形式。4. 了解熱量的概念、單位。教材分析本節課建立物體內能的概念,采用的方法是:應用“分子永不停息地運動著和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知識,與機械能中的動能和勢能作類比引出內能,這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影響物體內能的因素是通過幾個具體事例的分析。然后通過實驗探究事例分析,總結出改變物體內能的途徑及熱傳遞的三種形式。熱量的概念則是從改變內能的途徑之一熱傳遞延伸得出的。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2)知道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的一些實例。(3)了解熱傳遞的三種形式。(4)了解熱量的概念,熱量的單位是焦耳。過程與方法:(1)通過類比建立內能的概念。(2)通過探究找到改變物體內能的多種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通過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2)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通過實驗理解做功與內能變化的關系。重、難點重點:內能、熱量概念的建立,改變物體內能的途徑。難點: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的。教法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熱現象之后,進一步探究熱現象本質的開始篇,由此開始了解內能、了解熱的本質。所以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提倡引導、激發學生從生活中尋求與內能、內能改變途徑及熱量方面的具體事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法分析本節中關于物體的內能和物體內能的改變,需要學生通過生活事例和簡單實驗,歸納出熱傳遞和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途徑。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了解熱傳遞的三種形式,由熱傳遞延伸得出熱量的概念。教具準備硝化棉、壓縮儀、鐵絲、礦泉水瓶、多媒體課件等。教師引導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引入課題觀看視頻,做引入實驗。復習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以及機械能知識,并且類比得出內能,引入課題。回憶已學過的知識。類比,易于學生理解。二、合作探究(一)內能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以及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教師引導:內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是什么關系?(1) 自來水是否有內能?(2) 冰山是否有內能?內能和機械能有什么區別?(二)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途徑物體的內能跟物體的溫度有關,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也就是說當物體的溫度發生變化時,它的內能就發生了變化。如:入冬了,天氣開始變冷了,經常會感到手冷,你通常是怎樣讓你的手變暖的?1. 探究實驗:壓縮硝化棉。教師演示:在一個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瓶筒中放一小團硝化棉,迅速向下壓活塞,硝化棉就燃燒起來,這是為什么?2. 學生實驗:將鐵絲來回彎曲,感覺有什么現象,思考是什么原因。結論: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實質:內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間的相互轉化。練習與思考:請同學們舉一些生活中,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的事例。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講評,并且播放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的事例的視頻資料。3. 演示實驗:點燃酒精燈,將鐵絲的一端放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灼燒,讓一名同學手握鐵絲的另一端,一會兒就覺得發燙。此實驗說明:熱量從鐵絲的一端傳遞到另一端,這一端的溫度升高了,內能增加了,物體的內能改變了。引導學生看課本圖片,了解熱傳遞的三種形式。結論: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總結出熱傳遞的條件:物體間存在溫度差。熱傳遞的實質:內能發生了轉移師生共同總結: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途徑是做功和熱傳遞。教師講評: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內能的作用是等效的。(三)熱量在熱傳遞過程中,物體間內能傳遞的多少叫熱量,用Q表示,單位是J。強調:熱量是熱傳遞過程中內能的改變量。因此只有在熱傳遞過程中才能談到熱量的概念,只能說一個物體吸熱或放出了熱量,不能說一個物體具有熱量。因此熱量是一個過程量。而內能是一個狀態量,是物體具有的能量。學習課本知識,并且得出內能的概念和單位。學生交流并討論。總結:物體的內能與物體的溫度有關。一個物體的機械能可以為零,但內能是不能等于零的。學生回答:兩手互搓;放在火上取暖;放在溫水里取暖等。如何改變物體的溫度,讓學生再從生活實際中舉出一些事例。總結:對氣體做功,使硝化棉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達到著火點,因此燃燒。現象:有熱的感覺。總結:對鐵絲做功,使鐵絲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學生觀察課本圖片。學生自學課本內容,找出熱傳遞的條件,熱傳遞傳遞的是什么,熱傳遞終止的條件。自主發現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進一步理解內能和機械能是不同形式的能。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通過實驗讓學生得出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有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性,讓學生在親身經歷實踐中體驗。三、課堂小結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結。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我的收獲。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能力。四、布置作業 本節課后作業題。學生獨立完成。加強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強化應用。板書設計第一節 物體的內能一、 內能1. 定義: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以及分子勢能的總和2. 物體內能的大小與物體的溫度有關,還與質量、材料、狀態有關。3. 任何溫度下的物體都具有內能。二、 改變內能的方式1. 做功:壓縮體積、摩擦生熱、鍛打、擰彎物體(實質是內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轉化)2. 熱傳遞:熱傳導、對流、熱輻射(實質是內能在物體間發生了轉移)三、 熱量1. 定義:在熱傳遞過程中,物體間內能傳遞的多少2. 單位:焦耳 符號:J章節名稱13.2科學探究:物質的比熱容學時1教學目標課程標準:初中物理課程標準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什么是物質的比熱容,知道比熱容的單位及其讀法。2、知道比熱是物質的特性之一,會查物質的比熱表。3、會根據水的比熱較大這一特性來解釋一些有關的簡單現象。4、會根據比熱容進行熱量的計算。二、過程和方法能經歷科學探究物質比熱容的過程,體現自身去感受知識產生過程的新課程理念; 經歷計算熱量的過程,加深對熱量公式的理解。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會根據設計的實驗方案,選擇裝配實驗器材,完成探究實驗;會運用熱量計算公式解決生活、生產中是相關物理現象,能學以致用。學生特征要考慮到學生“設計實驗”的難度,該實驗中“熱量”不是直接測量的量,教師要為學生設計實驗做好相應的鋪墊。對實驗結果不要過分追求完美,只要求定性的結論。比熱容是初中物理出現的第一個由兩個以上的因素決定的物理量,概念的表述與單位的教學都要充分估計學生認知的困難。學習目標描述知識點編 號學習目標具 體 描 述 語 句13.113.213.313.413.513.6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知道什么是物質的比熱容,知道比熱容的單位及其讀法。2、知道比熱是物質的特性之一,會查物質的比熱表。3、會根據水的比熱較大這一特性來解釋一些有關的簡單現象。4、會根據比熱容進行熱量的計算。能經歷科學探究物質比熱容的過程,體現自身去感受知識產生過程的新課程理念; 經歷計算熱量的過程,加深對熱量公式的理解。會根據設計的實驗方案,選擇裝配實驗器材,完成探究實驗;會運用熱量計算公式解決生活、生產中是相關物理現象,能學以致用。項目內 容解 決 措 施教學重點制定探究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性能的實驗計劃,設計實驗方案,比熱容概念、熱量計算公式。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和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確立比熱容的概念,演示比熱容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教學難點制定探究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性能的實驗計劃,設計實驗方案、分析、評估實驗結果,比熱容物理意義及比熱容知識應用。教師演示,學生交流討論教學媒體(資源)的選擇知識點編 號學習目標媒體類型媒體內容要點教學作用使用方式所 得 結 論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