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生物8.23.4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教案.docx
第4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教學目標:1、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2、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3、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教學重點、難點:1、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2、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學生探究、討論,教師引導教學過程:一、 導入:展示前幾天制作的生態瓶,討論其中的生物之間的關系。提出問題:生態瓶中的各類生物為什么能保持較長的生存時間?學生結論: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作用二、 探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閱讀課本82-83頁活動“分析凱巴森林被破壞的原因”資料及圖23-10,并寫出凱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思考討論以下問題:1.1906年以前的凱巴森林是什么狀態?凱巴森林通過生物數量的變化可以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性。2.1952年以后森林中鹿的數量為什么不斷減少?由于沒有天敵,黑尾鹿數量劇增,導致了食物的短缺致使一些黑尾鹿被餓死,破壞了原有的穩定狀態。3.整個凱巴森林生態系統在30多年中發生了什么變化?是什么因素導致這種變化的?是由于人類不正確的干預,破壞了森林原有的穩定狀態結論:通過對凱巴森林的變遷使我們認識到:生物與非生物物質、能量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對穩定平衡的狀態就是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三、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分析并解釋凱巴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數量變 化,找出植被、黑尾鹿、肉食動物出現的變化,指明三者出現的時間先后,以及數量上的關系。說明生態系統維持穩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者出現的順序是: 植被黑尾鹿肉食動物 1906年以前的凱巴森林中,植被、黑尾鹿和肉食動物的數量是不斷變化。當鹿的數量增多時,植被會減少,但是肉食動物數量的增加又使鹿的數量少,森林得以恢復。三類生物數量的動態變化維持著森林的穩定狀態。思考:草原生態系統是如何維持穩定的?結合教材圖片通過觀察分析發現在草原生態系統中,當草原鼠類大發生時,植被匯減少并造成食物短缺,限制鼠群的數量繼續增長;同時,鼠類大發生為食鼠類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引起食鼠類動物的數量增加,會使鼠群數量下降,從而使草原植被得到恢復。結論:在生態系統中發生一定的變化或受到外來因素干擾時,它可以通過生態系統內部的自我調節,克服系統內部的變化和外來干擾因素的影響,維持相對穩定和平衡的狀態,也就是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四、 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展示圖片:生活中的圖片展示視頻:外來物種入侵學生觀察并加以討論,結合圖片和視頻分析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和因素如火山爆發、洪水、地震等屬于自然災害因素;而工廠排放的廢水等屬于人為因素;另有不合理的引種。本節小結:作業布置:課堂精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