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九年級下冊物理20.3 材料的開發和利用 教案.docx
課題 材料的開發和利用單元20.3學科物理年級九年級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材料可分為導體、半導體及絕緣體三大類了解超導材料、納米材料過程與方法:通過圖片展示使學生了解超導材料、納米材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新材料進行探索重點新材料: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的理解難點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的理解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展示圖片:人類社會是怎樣認識、開發、利用這些材料的呢?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講授新課課堂練習一、材料與社會展示圖片,不同階段使用的材料人類發展過程中先后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鋼鐵材料時代1、石器時代 (400,000 4,500) 人類主要以石頭、骨頭、木制作簡單的工具陶器的出現是人類跨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 2、青銅時代 (4,500 1,000) 大量使用青銅作為第一種合金做工具、青銅禮器的時期 3、鐵器時代(1000 )人類使用鐵來制造工具和武器4、蒸汽時代(18世紀60年代)人類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并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5、電氣時代(19世紀70年代)今天所使用的電燈、電話都是在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被發明出來的,人類由此進入“電氣時代”。6、電子信息時代(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運用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興起,它將人類社會帶入了電子信息時代課堂鞏固例、下列關于材料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說法中,錯誤的是( )A材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B材料的發展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C材料的發展及大量使用帶來了不少環境問題D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和“環境保護的意識”來看,新材料不能普遍應用2、 材料的導電性介紹根據導電性材料可分為導體、半導體及絕緣體三大類。容易導電的材料是導體,例如:金、銀、銅、鐵。其中銅、鋁是最常用的電的良導體,常用來制成導線。不容易導電的材料是絕緣體,例如:玻璃、橡膠等材料。其中半導體可以制成二極管、三極管等半導體元件和集成電路。實驗:實驗探究:半導體二極管單向導電特性實驗結論,如圖1所示燈泡亮起,如圖2所示,燈泡不亮,說明半導體二極管具有單向導電性。課堂鞏固例:關于半導體導電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半導體材料一半能導電另一半不能導電B半導體完全不能導電C半導體完全沒有自由移動的電荷D半導體的導電性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3、 發新材料新材料包括:超導材料、納米材料進行相應圖片展示(1)、超導材料:具有零電阻性和超導磁懸浮現象1911年,昂內斯在研究汞電阻隨溫度的變化時,觀察到在測試溫度降低到4.2K時,汞的電阻突然降低到測量不到的微小值。從而發現超導現象。超導磁懸浮現象使人們想到可以利用超導體來實現交通工具的無摩擦運行,大大提高交通工具的安全性能和運行速度。20世紀末,人們對超導列車、超導船進行可行性實驗,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2)、納米材料納米材料除了其基本單元空間尺度小外,在力、熱、聲、光、電、磁等方面還表現出許多特殊的性能。課堂鞏固例、超導材料是一種電阻為零的材料,將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下列各種應用中,你認為超導材料適合用來( )A制作電爐的電爐絲B制作白熾燈泡的燈絲C作為遠距離輸電的導線D制作電熱孵化器的電阻絲1、 納米材料統指合成材料的基本單元大小限制在 范圍內的材料,這大約相當于101000個院子緊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2、 超導輸電線利用了超導體的 實現遠距離大功率輸電,其優點是輸電線上無 損耗。 3、 現象使人們想到可以利用超導體來實現交通工具的無摩擦運行,大大提高交通工具的安全性能和運行速度。4、 半導體二極管有 性,半導體三極管可以用來 。材料的使用是有個發展過程的知道半導體材料在生活中應用廣泛新材料具有很多優點,但是對其開發卻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任重而道遠通過圖片展示更具說服力展示圖片,幫助學生進行直觀理解課堂小結1、材料的導電性根據材料的導電性能,材料可分為導體、半導體及絕緣體三大類。2、開發新材料(1)、超導材料(2)、納米材料板書20.3材料的開發和利用1、材料的導電性根據材料的導電性能,材料可分為導體、半導體及絕緣體三大類。2、開發新材料(1)、超導材料(2)、納米材料課后反思材料的開發和利用這一課,如果用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可能會比較枯燥乏味,所以我在教學中多次采用了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學生課前搜集資料、課上交流討論、匯報展示的教學模式,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總之,我在本課多處使用了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手段,構建了“主動、探究、合作”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滿足了師生的教學需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多層次性,拓寬了學生學習視野,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創新精神,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