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湘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4.1 晝夜的交替 教案.doc
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第一課 晝夜的交替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科學史中以托勒密、哥白尼為代表的關于晝夜交替現象的主要解釋。知道地球自西向東圍繞地軸自轉,形成了晝夜交替與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知道地球自轉軸(地軸)及自轉的周期、方向等。2.科學探究針對科學史中晝夜交替現象的兩種解釋,能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并能用實驗進行模擬。能用模型解釋晝夜是怎樣交替的。3.科學態度、STSE對晝夜交替現象與地球運動之間的相互聯系有探究興趣,積極實驗,尊重證據。了解人類對地球運動不斷探索的歷程,心懷敬意。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地球儀、手電筒、橡皮泥、牙簽、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看單元頁畫面,讀小詩:晝夜交替定作息,春去秋來雁遷徙,天天年年總如此,地球運動有規律。(2)提問:晝,是指白晝,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白天;夜,是指夜晚。晝夜交替,意思是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現,不斷循環。太陽東升西落,地球上晝夜交替。這些現象是怎樣形成的呢?(二)新課學習1.作出假設(1)介紹科學史上的兩種解釋講述:公元2世紀,希臘科學家托勒密(90168)提出了“地心說”。地心說認為地球處于宇宙中心位置,并靜止不動,太陽、月亮和其他星球都圍繞地球轉動。地心說認為晝夜交替是由于太陽繞著地球轉動而形成的。后來,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4731543)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它有自轉運動。于是對晝夜的形成就有了新的說法:晝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交流:關于晝夜的形成,你們贊成哪一種說法?說一說自己的道理。(3)過渡提問:我們能用模擬實驗來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論點嗎?2. 模擬晝夜的形成(1)明確任務:設計實驗模擬晝夜的形成,探究晝夜形成的原因。(2)介紹材料:用地球儀模擬地球,用手電筒模擬太陽。(3)分組討論:要能看到太陽的東升西落,我們怎樣進行模擬實驗呢?(4)方法交流:根據各組的觀點,實驗方法分為兩種:一種是手電筒不動,地球儀轉動,模擬地球自轉。另一種是地球儀不動,手電筒轉動,模擬太陽轉動。(5)動手實驗:各組根據自己的方法開展實驗,并將實驗現象記錄在活動手冊中。(6)交流:與其他小組的同學交流,看一看大家是不是有了共同的認識。(7)小結:兩種完全不同的實驗,都能模擬出太陽的東升西落和晝夜交替。(8)繼續探究:兩種完全不同的實驗,都能得到同樣的效果。誰對?讓我們看看更多的研究證據吧?。?)自主閱讀:教材P45“傅科擺”。(10)交流:讀這則材料,你得出了什么結論?(傅科用實驗的方法證實了地球的自轉)(11)實驗總結:綜合上面的模擬實驗和“傅科擺”的實驗,可以證明:晝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地球上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處于白晝,未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處于黑夜。(12)過渡提問:想一想,晝夜是怎樣交替的呢?2. 晝夜是怎樣交替的(1)研究一:怎樣判斷是黎明還是黃昏?介紹材料:用地球儀模擬地球,用手電筒模擬太陽。明確方法:展示教材P46上方的參考圖。晝與夜交匯處,稱為晨昏線。地球自轉,晨昏線移動。教師提醒:一定要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先思考后演示:A處和B處,誰是黎明?誰是黃昏?教師演示:首先,按照教材圖示,教師在“晨昏線”上分別貼上A和B,讓學生分別推測A、B是在“晨線”處還是在“昏線”處(即哪邊是“晨線”哪邊是“昏線”);接著讓“地球”緩慢自轉,驗證推測是否正確;然后讓“地球”自西向東緩慢轉動,觀察被照亮區域的變化,驗證自己的推測是否正確。學生實驗實驗匯報,并小結:晨昏線的移動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根據實際,晨昏線是自東向西移動的,證明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2)研究二:怎樣判斷地球自轉一周?介紹材料:用地球儀模擬地球,用手電筒模擬太陽。明確方法:展示教材P46下方的參考圖。在黎明到來的晨昏線上,用橡皮泥固定一個點,豎直插上一根牙簽,讓牙簽迎來初升的太陽。動手實驗并思考:繼續讓地球自轉會使得這個地方再次迎來黎明嗎?小結:地球自轉再回到此點,為自轉一周,此周期定義為“一天”,一天又劃分為24小時。(3)練習:活動手冊P13下方,判斷兩個地方是早晨還是傍晚?(三)整理,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