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湘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全冊教學設計共85頁).docx
湘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全冊教學設計共85頁)目錄:第一單元 探秘生物體的基本結構1 神奇的顯微鏡2 洋蔥表皮的秘密3 細胞第二單元 微生物1 發霉和發酵2 觀察微生物3 微生物和我們第三單元 光1 光源2 光的傳播3 光的反射4 光的色散與混合5 光線與視覺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1 晝夜的交替2 四季的變化3 四季的形成第五單元 簡單機械1 生活中的“好幫手”2 杠桿3 輪軸4 滑輪5 斜面第六單元 小小起重機1 設計起重機2 制作起重機第一單元 探秘生物體的基本結構第一課 神奇的顯微鏡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自然水域中的水里有微小生物。了解顯微鏡發明與發展的歷程。知道顯微鏡的各部分名稱及用途。2.科學探究針對“自然水域中的水里有沒有微小生物”進行猜測,能采集水樣并先后通過肉眼、放大鏡和顯微鏡進行觀察對比,感受顯微鏡觀察微小生物的便利。從采自任一自然水域的水樣中發現微小生物的事實,能推測出自然界一般水體中都含有微小生物。 3.科學態度、STSE對于探索微小生物有興趣,樂意了解顯微鏡發明發展的歷程,認識到顯微鏡的發展促進了新的科學發現,體會科學技術與社會進步的聯系。懂得顯微鏡是探索微觀世界的重要發明,積極了解顯微鏡的構造及用途。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池塘水、載玻片、滴管、放大鏡、顯微鏡,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看單元頁畫面,讀小詩:大樹下面小草立,大象腳邊小螞蟻,生命紛繁又復雜,基本結構無大異?顯微鏡下瞧仔細,深入觀察來學習。(2)引入新課并提問: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一起來探究生物體的基本結構。首先,從自然水域中的水開始,如果從江河湖海池塘等這些自然水域中取一滴水,猜一猜,這一滴水里有什么?(3)學生進行預測。(如果預測中有微小生物,后續教學則是尋找證據。反之,則按教材呈現的方式進行發現式教學)(二)新課學習1. 觀察自然水域中的一滴水(1)明確任務:分組觀察自然水域中的一滴水。(2)介紹材料:課前采集的自然水域中的水樣、滴管、載玻片、放大鏡、顯微鏡(考慮到學生還沒學習使用顯微鏡,教師事先調好顯微鏡,供學生使用,或由教師演示)。再次強調安全采集水樣的重要性。(3)交待實驗步驟:a.用滴管在水樣中取一滴水,然后將這滴水放置于載玻片上。b.分別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這滴水,將觀察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上。c.用教師課前初步調好的顯微鏡觀察這滴水。將觀察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上。(也可以采取教師演示、投影的方式進行)(4)交流:從使用肉眼到放大鏡,再到顯微鏡,我們的觀察結果有變化嗎?有什么不一樣嗎?說一說我們的想法和感受。(5)小結:自然水域中水樣里有微小生物。從采自任一自然水域的水樣中發現微小生物的事實,可以推測自然界一般水體中都含有微小生物。放大鏡將觀察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到了一些細節。顯微鏡能讓我們看到在肉眼和放大鏡下看不到的事物。2. 了解顯微鏡的發明與發展(1)自主閱讀材料:教材P3-P4的顯微鏡的發展史。將所得的信息填寫在活動手冊上。(2)交流:說一說,閱讀了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受?(3)復述顯微鏡的發展與發明歷程:學生采取接龍的方式呈現。(4)小結:顯微鏡的發明,打開了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個新窗口。正是人類對微小世界不斷追尋的好奇心,推動了顯微鏡的發展進步,更推動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科學認識!3. 了解顯微鏡的構造(1)實物展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顯微鏡能幫助我們觀察到用肉眼無法看到的事物。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顯微鏡的主要構造。(2)教師逐一介紹顯微鏡的各個部位及名稱。重點介紹:顯微鏡主要由兩組透鏡組成,其中裝在鏡筒上端,接近眼睛的透鏡組叫目鏡;裝在鏡筒下端,接近被觀察物體的透鏡組叫物鏡。(3)學生介紹:扮演小老師,介紹顯微鏡的各個部分名稱及作用。評選出最優的小老師。(4)練習:活動手冊P2, 在圖中標注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三)整理,下課。第一單元 探秘生物體的基本結構第二課 洋蔥表皮的秘密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常見光學顯微鏡的操作方法。知道洋蔥表皮是由一個一個緊密挨著的“小格子”組成的。初步了解洋蔥表皮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步驟。2.科學探究在教師指導下,能正確操作顯微鏡,并在觀察洋蔥表皮永久玻片標本的活動中練習操作技能,同時觀察到洋蔥表皮的細胞結構。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洋蔥表皮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方法,能自制洋蔥表皮臨時玻片標本并用顯微鏡觀察。3.科學態度、STSE積極參與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的探究活動,規范操作,嚴謹認真。懂得正確使用顯微鏡和正確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對于科學觀察都很重要。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顯微鏡、洋蔥表皮永久玻片標本;洋蔥、鑷子、載玻片、蓋玻片、清水、刀片、碘酒、吸水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洋蔥、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復習:說一說顯微鏡的組成部分及名稱。(2)引入:教師展示洋蔥,并講述:你知道這是什么嗎?你想知道關于洋蔥的秘密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究洋蔥表皮的秘密吧!首先,我們要學會如何正確使用顯微鏡。(二)新課學習1.學習使用顯微鏡(1)教師演示并講解顯微鏡的使用步驟:a.取鏡和安放:一只手握住鏡臂, 另一只手托住鏡座,將顯微鏡平放在桌上。安裝好目鏡和物鏡。b.對光:一只眼注視目鏡內,調節反光鏡,使目鏡視場內亮度適宜。c.調節: 把所需觀察的標本放到載物臺上,轉動準焦螺旋,將鏡筒盡量調低,注意不要讓物鏡壓到標本上。一只眼注視目鏡內,同時逆時針方向轉動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有時還需要移動觀察的標本,才能達到最佳觀察效果。(2)學生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師巡視指導。(3)交流:說一說,在使用顯微鏡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些什么?2. 觀察洋蔥表皮永久玻片標本(1)明確任務:正確操作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把自己的發現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2)實驗材料:洋蔥表皮永久玻片標本、顯微鏡、放大鏡、記錄筆。(3)實驗方法:a.顯微鏡取鏡和安放、對光。b.將洋蔥表皮永久玻片標本放置到載物臺上,調節顯微鏡,直到看清物像為止。c.觀察洋蔥表皮。觀察時,雙眼要同時睜開,一邊觀察,一邊記錄。(4)交流:根據觀察和記錄的結果,說一說,洋蔥表皮有什么細微的結構?(5)小結:洋蔥表皮有一個挨著一個的小格子,每個格子里還有一個小圓點。(6)繼續探究:我們用顯微鏡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的結果,用放大鏡看得到嗎?試一試。(7)小結:用放大鏡看不到洋蔥表皮的這些微小特征,用顯微鏡才可以看到。3. 自制洋蔥表皮臨時玻片標本(1)思考:永久玻片標本和臨時玻片標本有區別嗎?區別是什么?(2)講述:玻片標本的種類,從保存時間長短分,有臨時玻片標本和永久玻片標本。臨時玻片標本和永久玻片標本制作過程基本一致,只是永久玻片制作完成后還需要進行封片。而臨時的玻片標本,一般都不封片,不能長期保存。(3)教師演示自制洋蔥表皮臨時玻片標本的步驟:a. 擦:擦拭載玻片、蓋玻片。b. 滴: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c. 劃:在洋蔥內表皮上用刀片劃出一個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使用刀片時注意安全!d. 取:用鑷子小心撕取洋蔥內表皮。e. 展:將洋蔥內表皮置于載玻片的清水中,使之平鋪開。f. 蓋:從一側開始慢慢蓋上蓋玻片,不能有氣泡產生。g. 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染液,如碘酒,給洋蔥表皮著色。h. 吸:用吸水紙從另一側吸取多余的染液,使洋蔥表皮細胞均勻染色。(4)學生嘗試制作標本,教師巡視指導。(5)標本成果展示。(6)實驗:將自制臨時玻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7)交流:說一說,你觀察到了什么?(三)整理,下課。第一單元 探秘生物體的基本結構第三課 細胞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動植物都是由類似于“小格子”(內部填充復雜物質)的結構組成的,這種結構稱為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了解細胞的發現史。2.科學探究用顯微鏡依次觀察一些植物、動物和人體部分結構的永久玻片標本,能分別歸納出植物細微結構、動物細微結構和人體細微結構的特征,進而歸納出動植物都是由類似“小格子”的結構組成。3.科學態度、STSE對于認識生物的細胞結構有興趣,積極用顯微鏡進行觀察,體會到技術發展對科學研究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學習細胞發現史,感受科學的發展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顯微鏡、植物永久玻片標本(蠶豆葉下表皮、植物根尖、玉米莖橫切、松樹莖橫切)、動物永久玻片標本(蛙卵、草履蟲、雞血)、人體永久玻片標本(血液、口腔上皮、骨骼肌橫切)、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復習:a.說一說,正確操作顯微鏡的三大步驟是什么?b.回想一下,上節課我們用顯微鏡看到的洋蔥表皮是什么樣子的?(2)學生回答。(3)引入:我們通過顯微鏡觀察知道,洋蔥是由許許多多微小的“格子”組成的,那其他植物的細微結構是什么樣的?我們今天一起來探究下吧!(二)新課學習1. 用顯微鏡觀察植物永久玻片標本(1)實驗任務: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下列植物永久玻片標本(蠶豆葉下表皮、植物根尖、玉米莖橫切、松樹莖橫切),并把自己的發現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2)交流:這些植物的細微結構各是什么樣的?植物的細微結構有什么相同之處?(3)學生匯報。(4)小結:植物的細微結構都是由類似的“小格子”組成的,“小格子”有大有小。(5)繼續探究:動物的細微結構是什么樣的?和植物的細微結構是否有相同之處?2. 用顯微鏡觀察動物和人體的永久玻片標本(1)實驗任務: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下列動物永久玻片標本(蛙卵、草履蟲、雞血),并把自己的發現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2)交流:這些動物的細微結構各是什么樣的?動物的細微結構有什么相同之處?(3)學生匯報。(4)小結:動物的細微結構也都是由類似的“小格子”組成的,“小格子”有大有小。(5)繼續探究:用同樣的方法在顯微鏡下觀察人體永久玻片標本(血液、口腔上皮、骨骼肌橫切),并把自己的發現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6)交流:說一說,這些人體的細微結構各是什么樣的?人體的細微結構有什么相同之處?(7)思考:植物和動物、人體的細微結構有什么相同之處?(都由“小格子”組成的。)(8)小結:動植物都是由類似于“小格子”(內部填充復雜物質)的結構組成的,這種結構稱為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9)自主閱讀材料:教材P12細胞發現史的內容。(10)交流:閱讀這則材料后,說一說你的感受。(11)學生復述細胞的發現過程。(三)整理,下課。第二單元 微生物第一課 發霉和發酵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空氣中的食物及物品容易發霉。知道人們很早以前就發現了食物可發霉、野果可發酵變酒的現象。2.科學探究回顧觀察生活中的發霉現象,能針對物品發霉的條件作出假設,據此設計對比實驗并以饅頭為例進行研究,證實發霉需要溫暖潮濕的條件。閱讀有關“野果可發酵變酒”的科學史資料,聯系發霉現象,能對發酵的原因作出初步的猜想。3.科學態度、STSE樂于探究食物發霉的條件,尊重證據,合作交流。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面包片或饅頭片、密封小塑料袋、水、滴管等;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看單元頁畫面,讀小詩:果實糧食釀美酒,橘子發霉長綠毛。傷口感染有危險,打針消炎來治療。誰的本領這么高?顯微鏡下找一找!(2)思考:想一想,詩里面這個“本領高”的東西是什么?(3)學生自由猜測: 微生物。(4)引入:我們從這節課開始將深入探究“微生物”那些“厲害的本領”。一起來看看吧!(二)新課學習1. 觀察生活中的發霉現象(1)課件展示教材P14上方四幅圖。(2)交流:這些物品發霉了,發霉之處,有哪些變化?(3)學生匯報觀察結果(4)小結:發霉之處,顏色、形狀、氣味等都發生了顯著變化。(5)聚焦問題:霉經常出現在什么地方?什么季節容易看到發霉現象?據此,我們可以推測什么條件容易產生發霉現象?(6)作出假設。2. 探究饅頭發霉的條件(1)明確任務:探究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饅頭是否更容易發霉?(2)任務分解并討論:怎樣研究“發霉與溫暖有關”?怎樣研究“發霉與潮濕有關”?(3)匯報并小結:“溫暖”可以通過改變溫度來控制,例如常溫和低溫;“潮濕”可以通過改變水分來控制,例如食物中含有水分、食物中不含水分。因此,我們需要設計兩組對比實驗。(4)分組討論,設計實驗計劃。a.對比研究的是什么?實驗的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應該是怎樣的?b.需要準備哪些實驗材料?c.按照什么步驟開展實驗?怎樣做記錄?(5)匯報實驗計劃,并進行班級交流。(6)示例講解1:“溫暖的條件下饅頭是否更容易發霉“的研究計劃假設:饅頭容易在溫暖環境下發霉。材料:兩組饅頭片,冰箱,滴管,水。相同條件: 同一塊饅頭切片;都滴12滴水;同時擺放每天同時比較。不同條件:擺放地點一組放冰箱中;另一組放冰箱外。實驗步驟:a.將同一塊饅頭切成相同大小的若干小片。b.每小片饅頭都滴12滴水。c.將小片饅頭分成兩組。d.一組放入冰箱保鮮層,另一組放在溫暖的地方。e.連續一周觀察比較實驗樣品, 記錄看到的現象。(7)示例講解2:“潮濕的條件下饅頭是否更容易發霉“的研究計劃假設:饅頭容易在潮濕環境下發霉。材料:兩組饅頭片,一組是正常情況下含有水分的饅頭,另一組是完全烤干不含水分的饅頭、密封塑料袋。相同條件:同一塊饅頭的切片;同樣密封好;溫度環境一樣,都是常溫;同時擺放 每天同時比較。不同條件:一組是正常情況下含有水分的饅頭,另一組是完全烤干不含水分的饅頭。實驗步驟:a.將同一塊饅頭切成相同大小的兩片,將其中一片完全烤干。b.分別將這兩塊饅頭片裝入塑料袋并密封。c.同時放在室內的桌子上。d.連續一周觀察比較實驗樣品, 記錄看到的現象。(8)各組完善實驗方案,并填寫在活動手冊中。(9)實驗結果預測:預測一周后饅頭的發霉情況,將預測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中。(10)動手實驗:課后,按照實驗方案實施。連續一周觀察比較實驗樣品,記錄看到的現象。(11)匯報實驗結果:一周后,各小組根據實驗結果,匯報自己的發現。3. 猿猴“造”酒(1)自主閱讀教材P16的材料。(2)交流:閱讀這則材料后,你知道了什么?(三)整理,下課。第二單元 微生物第二課 觀察微生物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食物上的霉,是一種微小的生物,叫霉菌。食物等物品的發霉,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長發育的結果。知道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像酵母菌、霉菌、細菌和病毒等體形微小、結構簡單的生物,統稱為微生物。知道蘑菇、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2.科學探究能利用顯微鏡分別觀察霉、酵母菌的玻片標本,發現看似不同的霉具有相同的結構,明確霉是一種微生物、酵母菌也是一種微生物。閱讀資料,了解更多的微生物,了解精確度更高的電子顯微鏡可以觀察到比細菌更小的病毒。3.科學態度、STSE 樂于觀察了解更多的微生物,認真觀察與比較,積極分享與交流。懂得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的過程中一直在不斷努力,意識到科技進步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顯微鏡,青霉菌、根霉菌、酵母菌永久玻片標本,配置酵母與溫糖水混合液的材料(干酵母、溫水、培養皿、白糖、攪拌棒),酵母菌臨時裝片材料(滴管、載玻片和蓋玻片、吸水紙、鑷子),顯微投影設備(選用);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復習:上節課我們探究了饅頭發霉的條件,說一說你們的實驗結果,得到了什么結論?(2)學生匯報。(3)小結:實驗發現,饅頭在溫暖和潮濕的環境下容易發霉。(4)引入:顯微鏡問世以來,人們對發霉等現象的原因有了更多的認識。現在讓我們用顯微鏡來觀察霉,看看能發現什么?(二)新課學習1. 觀察霉的玻片標本(1)觀察:用顯微鏡觀察霉的玻片標本(橘皮上的霉、饅頭上的霉)(2)交流:說一說,你有什么發現?(3)再次觀察:看似不同的霉,在顯微鏡下有什么相同的結構?將霉菌的樣子記錄在活動手冊上。(4)課件展示:教材P17下方霉菌的結構圖。(5)小結:食物上的霉,是一種微小的生物,叫霉菌。利用普通光學顯微鏡,可以看清它們的結構。食物等物品的發霉,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長發育的結果。2. 觀察酵母(1)明確觀察任務:a. 用肉眼、放大鏡觀察少量酵母與溫糖水的混合液,有什么發現?b. 取一滴混合液,制成臨時玻片標本,在顯微鏡下觀察,有什么發現?c. 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永久玻片標本,有什么發現?將酵母菌的樣子記錄在活動手冊上。(2)學生實驗觀察,然后進行匯報交流。(3)小結:將酵母與溫糖水混合,靜置一段時間,會出現少量氣泡,這是酵母菌在大量繁殖,分解糖,產生了二氧化碳。將混合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如果看到有的酵母菌細胞上長出幾個大小不同的突起,這是酵母在進行出芽生殖。 還記得猿猴造酒嗎?那就是看不見的酵母菌對水果的發酵作用。 3. “與人共舞”的微生物(1)講述:在我們身體的里里外外,生活著不計其數的微小生物,當人類發明了幾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光學顯微鏡后,才得以看清了它們的真面目。(2)課件展示教材P18下方的兩幅圖。(3)交流:說一說,從這兩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4)自主閱讀材料:1683年,荷蘭人列文虎克用自制光學顯微鏡(可放大300倍)觀察人的牙垢,發現人的口腔中竟然生活著許多“小動物”,他驚嘆道:“在牙垢中生活的動物,比整個荷蘭王國的居民還要多!”這是人類第一次觀察到細菌時發出的驚嘆。(5)交流:看了這則材料,你有什么感受?(6)思考:當人類發明了幾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光學顯微鏡后,人們發現了細菌。如果發明了上萬倍的顯微鏡,猜一猜,我們會發現什么?(7)學生自由猜測。(8)小結:當可放大上萬倍的電子顯微鏡問世后,人們發現了比細菌還要小很多的生物病毒。(9)課件展示教材P19下方的四幅圖。(10)交流:說一說,從這四幅圖中,你發現了什么?(11)總結:隨著顯微鏡的問世,人們探索微小生物的步伐從未停歇,先是發現了酵母菌、霉菌等,隨后是細菌,然后是更微小的病毒。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像酵母菌、霉菌、細菌和病毒等體形微小、結構簡單的生物,統稱為微生物。4. 認識微生物中的“巨人”(1)講述:在“微生物王國”中也有特殊的“公民”,如蘑菇和木耳,它們是“微生物王國中的巨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看到。(2)課件展示教材P20上方的三幅圖。(3)交流:根據這三幅圖,談談你的看法。(4)教師提醒:在野外不要隨意采摘、食用蘑菇,有些蘑菇含有劇毒!(5)講解種蘑菇的方法:作為課后任務布置。a. 打開菌包的袋口,留出一個小口。b. 315天,菌包上面會長出菇蕾。勤噴少量水,保持表面潮濕。c. 欣賞我們的勞動成果!(三)整理,下課。第二單元 微生物第三課 微生物和我們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微生物與我們密切相關。有的微生物對人類有益,可以幫助人們消化食物、治療疾病;有的微生物對人類有害,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難以觀察到的有害微生物引起的。因此,微生物對人類有利有弊。知道人們通過控制霉菌的生長條件來防霉。2.科學探究針對微生物與我們的關系,能根據已有知識進行推測,制定調查計劃,根據調查報告進一步理解微生物對人類有利有弊。根據玉米防霉的方法,能夠歸納并列舉防霉技術的應用。通過閱讀材料,了解青霉素的發現歷程,能夠初步理解藥物的治療原理。通過閱讀材料,知道少年兒童應該如何保證用藥安全。3.科學態度、STSE積極了解并辯證看待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懂得有利的方面要加以應用,不利的方面要注意避免,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習慣。初步認識到人們研究微生物取得發展和成果后,可以對微生物加以防控與利用。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復習:什么是微生物?(2)學生匯報: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像酵母菌、霉菌、細菌和病毒等體形微小、結構簡單的生物,統稱為微生物。(3)交流:2020年年初,受新型冠狀病毒的侵襲,我們國家經歷了一場疫情防御戰,說一說,你對這次疫情的感受?在疫情期間,有哪些事讓你印象深刻? (4)學生自由發言。(5)思考:從這次疫情我們可以看出,病毒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影響的。想一想,微生物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二)新課學習1. 調查微生物對人類的影響(1)分組,確定調查題目,制定調查計劃。(2)教師示例講解“第五組 微生物和我們的關系調查計劃”。(3)各小組調整修改調查計劃。(4)調查并記錄:根據調查計劃各自分工協作,并將調查結果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5)交流:各小組根據調查報告,交流對微生物的認識。(6)匯報:教師可適當引導歸納。并展示教材P22上方的微生物利弊歸納圖。微生物對人類有益,例如:在食品制造方面,人們利用微生物發酵制作面包、釀酒、制作腐乳、生產醬油和醋等;制作藥品,青霉素和頭皰治療疾病;大腸桿菌和雙歧桿菌可促進人體消化;微生物還可以促使動植物腐爛,使其變成腐殖質。 微生物對人類有害,例如:微生物引起食物腐爛,霉菌可使糧食、水果發霉。酵母菌可使飯菜變餿;細菌可引發疾病,像新冠肺炎、感冒、腸炎等,引起健康問題;微生物還可以引起霉變,使衣物和家具發霉。(7)小結:微生物對人類有利有弊。隨著關于“微觀生命世界”的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的生產生活也有了極大的改變。2. 了解玉米的防霉技術(1)討論:生活中,我們用什么方法來防止玉米發霉?(2)學生自由發言。(3)交流:a. 這四幅圖,分別用的是什么防霉方法?b. 這些防霉方法的原理是什么?(4)小結:晾曬、真空包裝、做成罐頭、冷凍,分別應用了減少含水量、隔絕空氣中微生物的污染、殺菌后密封、降低溫度等破壞霉菌的生長條件。不斷發展的防霉技術,讓食物更好地保存下來。(5)思考:想一想,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例子使用了防霉方法?食物的保存對我們有什么影響?3. 青霉素的發現(1)自主閱讀材料:教材P23青霉素的發現。(2)交流:閱讀材料后,你知道了什么?(3)講述:少年兒童用藥安全a. 如有過敏史,要提前告訴醫生;b. 遵醫囑,用法用量要精確;c. 服藥如不適,要立刻告知大人;d. 注意保質期,不吃過期藥;e. 過期藥品應通過正確的垃圾分類方法處理。(三)整理,下課。第二單元 微生物第四課 傳染病的防控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一類疾病。病原體大部分來自于微生物。知道防控傳染病的三條基本原則: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知道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措施。2.科學探究通過閱讀“1918年世紀大流感”材料,知道傳染病的威力,意識到傳染病的危害。通過折紙活動,將此過程類比傳染病的傳播,從而推測出傳染病的傳播路線。在了解傳染病的傳播路線基礎上,能夠分析出新冠肺炎的傳染路線。以及通過我國成功防控新冠肺炎的案例,知道防控傳染病的三條基本原則。3.科學態度、STSE初步意識到傳染病的危害后,知道講究環境衛生的重要性,從而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增強自身預防疾病的意識,能夠做到在傳染病發生的時候,知道如何防控。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復習: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微生物與我們的關系,請說一說微生物對人類的利與弊。(2)學生自由發言。(3)思考:同學們知道傳染病嗎?它和微生物有什么關系呢? (4)講述: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一類疾病。病原體大部分來自于微生物。本節課我們將一起探究傳染病的防控。(二)新課學習1. 1918年世紀大流感(1)自主閱讀教材P24“1918年世紀大流感”材料(2)討論并匯報:從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3)思考:想一想,傳染病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威力”呢?2. 瘋狂增長的傳染病(1)動手操作:拿出一張紙,將紙對折1次、2次、3次試試看,你最多能對折幾次?(2)交流:a. 這樣對折,紙的層數變化有什么規律?b. 假如還能一直這樣折下去,算一算對折30次,紙會變成多少層?c. 從折紙活動中,你發現了什么?(3)學生匯報發言。(4)講述:如果把這個過程比作傳染病在人際間的傳播,假設每傳染一次用時1天,如果這個過程不受控制,從最初只有1個人感染,到讓全球76億人全部被傳染,僅需33天的時間!實際傳播會更復雜多變。也許1人會傳染很多人,成為病毒“超級傳播者”(5)探究:根據我們描述的傳染病的傳播方式,試著畫一畫傳染線路圖,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上。(6)成果展示。3. 阻止傳染病的傳播(1)講述:在2020年開始肆虐的新冠肺炎傳染病的防控過程中,相對于全球的疫情擴散兇猛程度而言,我國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控效果,贏得了國際上廣泛的贊譽。(2)分組交流:結合你了解的事例和自己畫的傳染路線圖,說一說我國是如何成功防控此次新冠肺炎傳染病的。(3)匯報:(匯報時,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歸納)將病人隔離起來,是為了隔離傳染源;公共場合佩戴口罩,是為了切斷傳播途徑;提倡科學飲食、加強鍛煉,是為了增強個人體質,降低感染的幾率。(4)小結:防控傳染病有三條基本原則:a. 隔離傳染源;b. 切斷傳播途徑;c. 保護易感人群。(5)多媒體課件展示教材P26的五幅圖片。(6)分組討論并匯報:上面圖中的做法,是針對新冠肺炎是針對新冠肺炎傳染過程中的哪條防控基本原則?作用是什么?(7)小結:感覺不適,及時就醫,請假休息是為了隔離傳染源;公共環境按時消殺、勤洗手、不聚集,保持1米距離、使用公筷公勺都是為了切斷傳播途徑。 (8)講述:防控傳染病除了上述的三條基本原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措施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措施,能夠快速、顯著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我們應該按照國家的免疫規劃,及時配合打預防針(疫苗)。(9)思考:不同的傳染病有不同的傳播機制,像細菌性痢疾是通過人體消化道傳染的。如何防控這樣的傳染病?(10)自主閱讀學生活動手冊P8的案例。說一說,從材料中,你學到了什么?(11)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生活動手冊P8的五幅圖片。想一想,請用防控傳染病的三條基本原則來分析如何預防腸道傳染病,說說下面的做法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12)小結:喝生水、生吃不凈瓜果是不正確的,生水和不凈的瓜果容易攜帶病毒,預防腸道傳染病應該防止病毒從飲食進入人體;生食熟食分開是正確的做法,也是防止病毒通過食物進入人體;飯前便后洗手是正確的做法,防止病毒通過接觸進入人體; 保持環境衛生是正確的做法,防止病毒從呼吸道進入人體。(三)整理,下課。第三單元 光第一課 光源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能自行發光且正在發光的物體是光源。知道光源可以分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知道人們發明制造了多種多樣的光源以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2.科學探究觀察發光、反光、能發光但未處于發光狀態3種物體,在比較中建立光源的概念,能識別來自光源的光和物體反射的光,并能依據光源的概念動手制造人造光源。搜集、閱讀資料了解光源適應人們需求發展的科技史,調查身邊的光源是否完全滿足人們的需要,并進行分析。3.科學態度、STSE對光源有探究興趣,正確表達自己的觀念,尊重事實。了解光源的發展與應用是與人類需求相關的。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火柴,紙張、手電筒、電池,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看單元頁畫面,讀小詩: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穿云透霧顯原形,雨過天晴掛彩虹。(2)提問:讀這首詩之后,你獲得了什么信息?(3)學生自由發言。 (4)講述: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將進入光的學習。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光。想一想,光從哪里來?(二)新課學習1. 識別光源(1)課件展示教材P28上方五幅圖。(2)交流:這些物體中,哪些在發光?(3)小結:像太陽、燃燒的蠟燭、點亮的小燈泡這樣,自身發光的物體,叫光源。(4)思考:想一想,我們可以制造光源嗎?(5)學生動手制造光源。(6)小結:光源有天然和人造之分。像太陽、發光的螢火蟲等是天然光源;像燃燒的紙張、發光的手電筒等是人造光源。2. 了解人們對光源的利用(1)講述:以前,人們只能利用天然光源。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發明制造出多種多樣的光源,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2)課件展示教材P29下方四幅圖。(3)交流:說一說,從古代到現代,人們是如何利用光源的呢?(4)學生匯報。(5)小結:古代的人們用火把照明,慢慢地人們開始使用煤油燈。隨后,愛迪生發明了用電的碳絲白熾燈,從此白熾燈作為常用的光源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使用LED燈,更節能。(6)自主閱讀材料:教材P30電光源的發展與應用。(7)交流:閱讀材料后,你學到了什么?(8)布置任務:調查身邊的光源是否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需要。(9)分組交流,編寫調查計劃。(10)案例示范講解:第2小組光源調查計劃調查目的:了解身邊的光源是否完全滿足我們的需要。調查場所:學校。調查內容:光源的數量、人們的感受。調查方法:1.選擇教室、圖書館等場所進行調查。2.調查光源的種類及數量并記錄。3.調查使用者對光源情況的滿意度并記錄。(11)各組完善調查計劃。(12)完成實踐調查任務。(13)數據統計、分析與匯報a. 統計數據并進行分析,將結果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b. 統計、分析調查的結果,寫出你的發現。(三)整理,下課。第三單元 光第二課 光的傳播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知道小孔成像現象也是光的直線傳播的例證。2.科學探究觀察生活中光的直線傳播現象,提出光的傳播路線問題并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驗證,綜合不同實驗中的相同現象歸納出光的直線傳播性質。能根據制作說明制作小孔成像盒,并能解釋看到的現象。3.科學態度、STSE能從不同視角提出研究光傳播路線的思路,愿意溝通交流形成集體觀點。樂于參加制作活動,對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小孔成像的現象產生敬意。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中央打孔的屏、手電筒;蚊香、一面透明相鄰側面有孔的長方體盒子;紙盒、簡單電路、可以彎折的吸管;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等。教學課件。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三、教學時間1課時四、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1)復習:什么是光源?如何區分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學生自由發言:自身能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像太陽、發光的螢火蟲等是天然光源;像燃燒的紙張、發光的手電筒等是人造光源。(3)課件展示教材P31上方的兩幅圖。(4)思考:這兩幅圖中,光源分別是什么?(5)學生回答:太陽和舞臺燈。(6)提問:觀察圖中的光,你認為光是沿什么路線傳播的?(二)新課學習1. 尋找光的傳播路線(1)明確任務:探究光是沿什么路線前進的。(2)學生預測,作出猜想。(3)交流:如何設計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4)討論、構想實驗計劃,并將計劃記錄在活動手冊上。(5)學生匯報實驗計劃。(6)教師示例講解:教材P32的三種實驗方案。a.第1小組和第3小組的實驗方案(用簡圖呈現)。b.第4小組實驗方案(圖文結合)。在紙箱的側面開一個小孔,將可彎折的吸管插入小孔,并用橡皮泥封住;在紙箱內,用電池、開關、導線點亮一只小燈泡;拉直、彎折吸管,看是否有亮光透出來。(7)完善實驗計劃:根據上述三個示例,優化自己的實驗計劃。(8)動手實驗:根據實驗計劃,開展實驗。將實驗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中。(9)學生匯報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10)小結:通過實驗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11)繼續交流:在上述幾個不同的實驗中,我們發現了什么共同點?回想影子的形成條件,我們能用光的傳播路線解釋影子的形成嗎?(12)小結:上述實驗的共同點:當光被遮擋時,我們就看不到光源發出的光;當光沒有被遮擋時,我們就可以看到光源發出的光。影子的形成,是因為光在傳播過程中,被物體擋住了,形成了物體的影子。它們都驗證了光的直線傳播。(13)自主閱讀:教材P33小孔成像的材料。(14)交流:閱讀這則材料后,你學到了什么?2. 制作小孔成像盒(1)實驗步驟:教師邊講解,邊制作。找一個帶蓋小紙盒。在紙盒蓋的中心開一個直徑約1毫米的圓孔。將紙盒的底去掉,蒙上一張半透明紙作屏幕。如圖(課件展示教材P33的過程圖)將紙盒蓋與紙盒套裝好。將小孔對準外面的景物,然后調節屏與小孔的距離,在屏上能看到景物的縮小、倒立的像。(2)學生動手制作,教師巡視指導。(3)匯報成果:將自制的小孔成像盒在班上展示,解釋看到的現象,畫出光的傳播路線。(4)小結: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線傳播的例證。蠟燭火焰發出的光,向四面八方沿直線傳播,光通過小孔到達屏上,在屏上出現一個光點。火焰發出的光線對應于屏上很多光點,就這樣組成了蠟燭火焰的像。 (三)整理,下課。第三單元 光第三課 光的反射一、教學目標1.科學知識知道光在兩種物質分界面上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原來物質中的現象,叫作光的反射。知道光返回空氣中后,依然沿直線傳播。知道光的反射現象及應用極為廣泛。2.科學探究能想辦法完成“在光源不直接照射的情況下,怎樣照亮詞典另一側的筆”的游戲任務,從中獲得有關光反射的科學知識。能解釋、列舉光反射的事例,能應用光反射制作潛望鏡。3.科學態度、STSE樂于參加反光游戲及制作潛望鏡等科學活動,主動合作,積極交流,能完成預定任務。了解隨著科技進步反光產品應用也得到了發展。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詞典、筆、手電筒;兩面鏡子、牙膏盒等潛望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