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粵版八年級下冊物理6.1怎樣認識力 教案.docx
6.1 怎樣認識力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力的現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認識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會解釋簡單的現象。2.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對1N的力形成感性認識。知道力的三要素。過程與方法:3.通過實驗,體驗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4.通過對身邊常見事例的分析來認識力,感受物理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現象的探究熱情和思索興趣。教學重點:理解力的概念;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教學策略:通過實驗探究、情境教學,得到結論再聯系實際,鞏固應用。說明:力的概念是力學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力的概念是今后學習重力、摩擦力、壓力、浮力的基礎。教學難點:力的認識教學器材:多媒體課件、鉛筆、木塊、磁鐵、鋼鋸條、鐵架臺、鉤碼等。教學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課件展示圖片,設置情境,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二、新課教學:(一)了解力的概念學生展示: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與前面學習的光相似;物體間“推、拉、提、壓”時都會產生力的作用;相互接觸的物體間能夠產生力的作用;教師指出: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相互接觸的物體間在什么情況下才會有力的作用呢?在后面的學習中我們將知道答案。不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也能夠產生力的作用;要想產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二個物體。學生練習:課件展示學生展示:物理學中,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一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什么是施力物體?什么是受力物體?學生練習:課件展示。(二)力的單位問題導入:課件展示。說明力有大小。學生閱讀教材第4頁,完成課件中提出的問題。(三)力的作用效果提出問題:我們如何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演示實驗:實驗1:用力拉、壓彈簧時,彈簧會伸長或縮短。 實驗2:手用力使鋼鋸條變彎曲。學生歸納: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得出:反過來,我們可以根據物體的形狀有沒有改變來判斷物體有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學生合作討論:現在我們回過頭來思考前面的問題,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的道理是什么?演示實驗:用力拉木塊,木塊由靜變動;運動木塊受到障礙物,木塊由動變靜;木塊運動中拉力變大,木塊加速;木塊運動中拉力變小,木塊減速;木塊運動中拉力方向改變,木塊運動方向改變。學生歸納:說明力可以使物體由靜變動或由動變靜或加速或減速或運動方向發生改變。教師講解:物體由靜變動或由動變靜或加速或減速稱為運動速度大小的改變,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的改變與運動方向的改變統稱為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所以得出:力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得出:反過來,我們可以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有沒有改變來判斷物體有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學生合作學習:判斷教材中圖62與6-3各物體有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并說出你判斷的依據。例舉生活中物體受力的事例,并說出受力的判斷依據。學生完成教材第4頁方框填空。(四)力的作用的相互的情境教學:課件展示。思考:用網球拍擊打網球,網球形變了,請問:網球拍有沒有發生形變?說明了什么?小實驗:用手拍打桌子。1. 用手拍打桌子,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分別是什么?2. 你還發現了什么?說明了什么道理? 活動2:推手游戲。如圖,甲推乙,你會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道理? 學生展示后歸納: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了力,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了____,因此,力的作用是_____的。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學生練習:課件展示。想一想:碰碰車對碰,你和對方的車會如何?思考:碰碰車對碰時接觸的橡膠會發生什么變化?播放新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點火升空。提出問題:火箭起飛時尾部向下噴氣,火箭就騰空而起,這一現象說明了______學生合作學習:解釋下列二個現象:游泳時,向后劃水,人就前進;跳高時,用力蹬地,能夠提高跳高成績。(四)力的三要素教師:前面學習我們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以二種形式體現:1.能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2.或者使物體發生形變。那么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使物體發生運動狀態的改變或使物體發生形變的程度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即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下面我們先以推關門為例,即力能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為例,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下面我們再以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為例,請一位同學與老師共同完成實驗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演示實驗:1.力的作用點相同,力的方向相同,力的大小不同,觀察鋼鋸條的形變程度;說明了什么?2.力的方向相同,力的大小相同,力的作用點不同,觀察鋼鋸條的形變程度;說明了什么?3.力的大小相同,力的作用點相同,力的方向不同,觀察鋼鋸條的形變程度;說明了什么?請總結我們剛才在實驗探究用到的實驗?并討論在前面的哪些實驗中我們用到了這種實驗探究方法?實驗結論: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點有關;物理學中,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三、課堂小結:課件展示問題引導學生小結本節課內容。四、當堂練習:3.教材第6頁想一想:用扳手擰螺母(圖68)時,怎樣用力效果會更好?拓展:如果工人的手已作用在扳手尾部,用最大的力時仍然不能擰動螺母,你能幫助工人師傅想想辦法嗎?五、作業布置: 家庭作業:教材P7自我評價與作業1、2、3、4、5題課堂作業:基礎訓練 6.1怎樣認識力教學反思:教學中亮點:本節教學過程與活動設計能基于問題,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中創設多種形式情境,舉例生動,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并合理利用肢體語言,教學有激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氛圍和諧積極。教學中注重科學探究,如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三個內容的教學,都是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歸納,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獲取知識,獲得學習物理的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教學中老師吃透了安徽省中考物理綱要,能對所學知識進行合理的拓展,重視初高中知識的銜接,教學容量大,教學過程有條理,知識內容全面,整節課教學很輕松。播放新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點火升空視頻,既加深了學生理解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對學生進行了科技教育。學生課堂反饋及學生課后作業的正確較高,說明了本節課是一節成功的課題研究研討課。教學中的問題:本節教學中有一個應用所學知識“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來解決“為什么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很好的教學資源,但我在教學中忽略了!本節教學中我還有一句表達不準確的地方:運動狀態的改變是指“運動速度大小的改變與運動方向的改變”,而我在教學中說成了“運動速度的改變與運動方向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