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粵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0.1認識分子教案.docx
認識分子教學設計【教學目標】一、 知識與技能(1) 知道常見的物質(zhì)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質(zhì)化學性質(zhì)不變的最小微粒,大多數(shù)分子直徑的數(shù)量級為10-10m(2) 知道分子非常小,一般物體中含有大量分子二、 過程與方法(3) 領會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猜想(4) 經(jīng)歷探究過程認識分子小和多的過程,感知分子的大小,逐步形成豐富的想象力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5) 通過分析事例,意識到我們身邊常見的現(xiàn)象里可能隱含著深刻的物理學道理,從而激發(fā)探索微觀世界的興趣【教學重點】猜想方法是研究微觀世界時常用的方法;認識和感受分子的小和多。【教學難點】讓學生認識到猜想是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并領會猜想的內(nèi)涵【教學儀器】量杯、水、鉛筆、紙條【教學過程】(一) 新課引入活動:(1)每組派出一位同學將手伸入水中,分析手和量杯中的水有什么變化?(2)一組同學分別觸摸鉛筆,分析手和鉛筆有什么變化?那么,將手伸入水中會導致水變少,而觸摸鉛筆后鉛筆卻沒有任何變化呢?我們帶著這個問題進入今天的學習(二) 新課教學1、 猜想物質(zhì)的組成(1)多媒體展示兩個銅像,學生觀察銅像是新的還是舊的?學生思考回答追問:為什么?學生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回答,得出圖中的銅像被摸多了變小變光亮。(2) 多媒體展示兩個鐵鏟,學生觀察分辨哪個鐵鏟是新的,哪個是舊的?為什么?學生思考回答,得出左圖中的鐵鏟用久了變薄變破。思考:銅像變小變光亮、鐵鏟變薄反映出物質(zhì)的量有什么樣的變化?老師通過兩個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分析,猜想出物質(zhì)是由很小的粒子組成,并介紹猜想的本質(zhì),讓學生領會猜想的內(nèi)涵。2、 人類認識微觀世界的歷程問題:(1)德謨克里特的猜想是什么?(2)五行說與四元素說的內(nèi)容是什么?學生分別閱讀教材的相關內(nèi)容,回答問題。在此基礎上,引出物質(zhì)是由分子或原子組成的。3、 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分子?學生閱讀教材知道分子的概念。追問:保持物質(zhì)化學性質(zhì)不變的最小微粒,這里的最小微粒、化學性質(zhì)是什么?學生思考后,老師通過舉例解釋最小微粒的含義,再通過多媒體介紹化學性質(zhì)。4、 分子的大小(1) 油膜法測分子大小多媒體展示油膜法測分子大小的方法。問題:一小滴油酸在水面上散開后,可形成厚度為10-10m的油膜。由此可以推斷,油酸分子的直徑約為____________ m學生思考回答,引出分子直徑的尺度,其數(shù)量級為10-10m(0.1nm)。(2) 感受分子小和多活動1:將事先準備好的10cm長的紙條分發(fā)給小組,嘗試著將紙條分割成10-10m.活動結(jié)束后,學生只分割到第二次就無法進行下去,即10-3m。感受到分子是很小的活動2:閱讀教材107頁活動,體驗一般物體中含有的分子個數(shù)特別多(三) 課堂練習(四) 課堂總結(jié)(五) 布置作業(yè)1、 完成課后“自我評價與作業(yè)“第1、2題,感受分子的小和多2、 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了解更多與分子有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