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粵版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全冊教學設計共101頁).doc
滬粵版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全冊教學設計共101頁)11.1怎樣才叫做功 教學目標: 1、知道機械功的概念2、能用功的公式進行有關計算。教學重點:1、能識別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做功,在什么情況下未做功。 2、會用公式對功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能識別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做功,在什么情況下未做功 教具(教學)準備:小車、木塊、 小車、木塊、彈簧秤、刻度尺等 教學方法(策略): 討論、閱讀 學情分析:本節是滬粵版九年級物理上冊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在機械運動的基礎上,講述了機械功以及做功的必要條件和功的計算。這些知識是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又與現實生活聯系十分密切。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二、新課教學(一)功(二)怎樣測算功(三)功的單位三、課堂小結四、課堂練習五、作業布置六、板書設計.舉例生活只做工的例子。生舉例。.直接提出:物理學中的“做功”是與生活中的“做工”是不同的。讀多媒體圖片“用力推汽車,車沒動”從力的效果分析,這個力沒有效果,我們說他沒做功。1、力學上的功當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作用下,通過了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上就說這個力做了功。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力學上所學的功包括兩個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的距離。教師強調注意:1、判斷一個力是否做了功,哪些因素缺一不可。否則就沒有做功。例如:運動員把杠鈴舉在頭上不支時,雖然有力但沒有沿這個力的方向移動距離,所以沒有做功,可見功包括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也就是說有力作用在物體上這個力一定做功;物體移動了距離也一定有力對它做功。但做功過程中,一定有力的作用,而且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距離。2、引導學生根據上面的知識小結:在下列三種情況下,力對物體沒有功(1)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為慣性通過一段距離,也就沒有力做功。例如某同學踢足球,球離開腳后飛出了100m遠,足球飛出100m遠過程中,人做功為零。(2)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但沒有移動距離,也就不可能在力的方向上通過距離,力對物體不做功,如一輛汽車,一個人用很大的力也推不動它,推力對汽車沒有做功;再如上面的舉重運動員,也沒有對杠鈴做功。(3)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時也運動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沒有通過距離,這個力也沒有對物體做功。手提水桶在水平面上運動一段距離,水桶躍然受到手的提力作用,由于提桶的力的方向始終豎起向上,跟水平地面垂直,所以在水平面上行走得再遠,手的提力對水平水桶也沒有做功。力學中規定,功等于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功的計算公式W=FS。教師強調注意:應用上述公式計算時,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要明確是哪個力對哪個物體做功,或者哪個施力物體對哪個受力物體做功。(2)公式中的F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公式中的S是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這句話引起重視,否則在計算功時容易出錯誤。例如某人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動重100N的箱子,在平地上前進10m,求此人對箱子做的功。如果按W=FS=100N10m=1000J計算,其計算結果是錯誤的。因為100N是箱子的重力,方向是豎直向下的,而箱子并沒有在豎直向下的方向上通過距離,重力沒有做功,而人對箱子的推力(50N)地箱子做了功,其大小為W=FS=50N10m=500J。(3)W=FS中的F,是使物體沿著F方向移動S距離過程中始終作用在物體上的,其大小和方向是不變的。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J)。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力學中“功”的概念,知道了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給出了功的計算公式W=FS,知道了功的單位是焦耳。下面再給出一組嘗試題,供大家練習,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功的意義,掌握功的計算。1、一個中學生從教室一樓登上二樓,他做的功約為J。2、某人用50N的力,將重30N的鉛球拋到7m遠處,則人對鉛球做的功為:A、350JB、210JC、0D、無法計算3、一列火車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的軌道上均速行駛,整列火車受的阻力是9103N。求這列火車行駛1mm火車做了多少功。、測出自己上樓時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時間。要求:1、測出:(1)體重G。(2)樓層高h。(3)上樓所用的時間,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時間t1。快速跑上去所需時間t2。2、計算:上樓所做的功。兩次登樓過程中,每秒鐘做的功。13.1怎樣才叫做功.機械功的含義: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使物體在力的作用下沿著力的方向移動一段距離,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機械功,簡稱做功。.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了一段距離。二者缺一不可。3、功的測算: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等于力對物體做的功。計算公式:W=FS功的單位:焦耳(J)。創設物理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先安排了一個游戲,通過活動,讓學生體會到通過找共同點,然后采用類比的方法來定義某一事物。再將課切入正題。教學時,體驗“做功”做了三個實驗,補充了斜面問題。利用實驗1,給物理學中的功下了定義,再引導學生采用類比的方法來判斷實驗2和補充素材中力是否做功問題,再分析一些實例讓學生分析。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對功的問題理解比較好。同時學生對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教學反思11.2 怎樣比較做功的快慢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計算公式和單位,能說明有關問題并進行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會用不同的方法判斷做功的快慢。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調查了解常用機械的銘牌,了解機械功率。 教學重點: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功率的計算 教具(教學)準備: 教學方法(策略): 比較法、觀察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復習提問, 引入新課二、新課教學(一)怎樣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二)功率與測算功率的方法三、課堂小結四、課堂練習五、作業布置六、板書設計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2、怎樣計算功?功的國際單位是什么?無論是人做功,還是利用機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物體做功的快慢。甲乙兩位同學分別將12塊磚搬到二樓,每塊磚重為10N,樓高為3m,由abc圖可知在6min的時間里,甲搬12塊磚,乙搬6塊磚。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時間里,比較物體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則做功快。由abcd圖可知同樣搬12塊磚,甲用了6min,乙用了12min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時間短則做功快。通過總結歸納得出:(1)、在相同的時間里,比較做功的多少。(2)、做相同的功,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若做功和時間都不相同,怎樣比較做功的快慢呢?為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我們引入了功率這個物理量,功率如何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做功率。功率用符號P表示,功用符號W表示,時間用符號t表示。功率的公式:P=W/t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率的單位由功和時間的單位組合而成的,為J/s,后人為了紀念物理學家瓦所作出的貢獻,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功率的單位,即瓦特,簡稱瓦,用符號W表示。1W=1J/s,在工程技術上常用kW作為功率的單位。換算關系:1kW=10W。請同學們觀看課本中的圖片,了解一些物體的功率。信息窗:了解機器銘牌中的一些數據,功率是其中的一項。知道機器中功率表示的物理意義。例題:起重機用鋼繩吊起一個重10000N的貨物,在10s內沿豎直方向上勻速上升10m,求:鋼繩拉起重物的功率有多大? 1、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方法。2、功率表示的物理意義。3、功率的定義、公式及單位。1、高出水面30m處有一個容積是50m3的水箱,要用一臺離心式水泵抽水給水箱,1h能把水箱充滿即可。這臺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KW?(取g10N/千克)1、課本作業1、2、4。2、補充:實驗探究:如何測出人上樓的功率?需要哪些器材,寫出實驗步驟及表達式。13.4做功的快慢1、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的方法:(1)、在相同的時間里,比較做功的多少。(2)、做相同的功,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2、功率(1)、物理意義: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做功率(3)、公式:P=W/t(4)、功率國際單位為瓦特,簡稱瓦,符號W。在工程技術上常用單位是:kW,換算關系:1kW=10W。學生觀察,通過教學實踐檢驗,發現學生興趣非常濃厚。觀察完實驗,學生基本上能覺察到力做功時,不僅有多有少,而且有快有慢。且做功快慢不僅與功的多少有關、還與做功所用的時間有關。且很自然的的采用控制變量的觀察分析上述實驗,針對小實驗3,學生通過類比,非常清楚的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來處理。課堂教學也十分順利。教學反思11.3 如何提高機械效率 教學目標: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 3、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理解什么是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1、區分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理解什么是機械效率 教具(教學)準備: 滑輪組、鉤碼、細繩 教學方法(策略):實驗、討論、閱讀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復習提問,引入新課二、新課教學(一)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二)機械效率三、課堂小結四、作業布置五、板書設計1、力學里的功包括兩個必要的因素是什么?計算功的公式和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什么?2、演示啟發,引入新課。G(N)h(m)W阻(J)F(N)S(m)W動(J)1.960.050.0981.20.10.12比較W動 和W阻發現W動W阻為什么呢?引入機械效率。1、首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圖并結合上面的實驗進行討論、上述情景中哪些功有用?、哪些功無用但不得不做?2、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 有用功: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 =Gh額外功:人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額外功。W額=W總- W有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W總=FS、教師講解:實際使用機械時,人們總是希望額外功少些。4、引導學生討論:杠桿、起重機、電梯等所有機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額外功。討論一下,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額外功? 1、使用任何機械都不可避免要做額外功。例如用水桶從井里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來,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額外功,而為了把水提上來,水桶是不可缺少的。額外功是我們不需要的,它白白浪費能量,因此應盡量減小它。使用不同的機械來提起物體,我們希望做的額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說,有用功與總功越接近越好。2、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機械效率公式:強調:有用功總是小于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是小于1。機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數表示。提高機械效率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可以減少能耗,降低生產成本,應對這個問題重視。4、例題及機械效率的練習:重2540N的貨物。如圖2所示,滑輪組把它提升1.7m。若不考慮摩擦,(1)繩端移動的距離是多少m?(2)若考慮摩擦、滑輪和繩子的物重,須在繩端施力800N,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多少?分析:由于重物G是由n段繩子承擔,當重物升高hm時,繩末端移動的距離snhm;若考慮摩擦、滑輪和繩子的物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等于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解(1)繩端移動的距離為snh41.7m6.8m(2)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W有/W總=Gh/Fs=Gh/Fnh=G/Fn=2540N/(4800N)79% 說明: 如何判斷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是解機械效率有關問題的關鍵,解題時可以用機械做功的目的來分析。凡是用機械來升高物體的,使物體升高所做的功為有用功;且有W有Gh,即有用功等于被升高的物體的重力與其提升高度的乘積。凡是動力做的功就是總功;且有W總Fs,它等于力與機械在動力作用下移動的距離的乘積。而用來克服摩擦和機械自身重力所做的功為額外功。W額W總W有。1、有用功: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 =Gh2、額外功:人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額外功。W額=W總- W有3、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W總=FS4、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之比。即:機械效率總小于1。自我評價與作業11.3 如何提高機械效率總功:有用功:額外功:機械效率:定義公式:總小于1,通常用百分數表示學生閱讀課本了解一些常見機械的效率及提高機械效率的意義及方法。使學生意識到:我們在使用機械做功時,額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總希望做的額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教學反思認識動能和勢能【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什么是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機械能,知道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分別與哪些因素有關。2知道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并能解釋自然界中機械能相互轉化的現象。(二)過程方法1通過描述所觀察各種能量現象的主要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2通過探究動能和勢能分別跟哪些因素有關,學習運用控制變量研究問題的方法,進一步加強科學方法教育。(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探究實驗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敢于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團隊意識。【教學重點】動能和勢能的概念比較形象直觀,易于學生理解,但它是學生理解一般能量概念的基礎;理解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是解釋生產、生活中一些能量轉化現象的基礎,所以建立動能和勢能的概念,理解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教學難點】能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讓學生形成能的初步概念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教學準備】斜槽,鋼球,木塊,橡皮筋,壓縮彈簧、沙,小木樁、鐵架臺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引入新課:從能源,體能方面引入能量復習知識;功和能的關系二、新課教學:什么是能演示:A玩具小車拉木塊;B舉高的鉤碼拉木塊(通過鐵架臺和滑輪);C伸長的橡皮筋拉木塊。問:三個物體是否對木塊做功?(學生回答:做了功)歸納:(1)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物體能做的功越多,它的能量就越大。(2)怎樣判斷物體是否有能量?看它能否做功。動能的大小跟那些因素相關(1)概念: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2)決定動能大小因素活動1 探究動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演示實驗:如書圖質量相同,速度越大,做的功越多,動能越大;速度相同,質量越大,做的功越多,動能越大。結論: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運動的速度有關。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1)重力勢能(a)概念: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b)重力勢能大小的決定因素(2)彈性勢能(a)概念: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b)彈性勢能大小決定的因素:形變的大小活動2 探究重力勢能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關演示實驗:如圖結論:重力勢能大小與物體被舉高的高度和質量有關。4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它的單位是:焦耳5練習、小結【第二課時】一、復習提問:1什么叫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2它們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決定? 二、新課導入:演示小球豎直上拋,分析其上升和下落過程。三、新課教學:機械能的轉化1動能和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1)指出演示小球豎直上拋過程中,動能轉化成勢能(上升),勢能轉化成動能(下落)。(2)演示滾擺實驗。(a)學生觀察并分析滾擺下落,上升過程中能的轉化(b)歸納:下降:高度,速度,質量不變,是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上降:高度,速度,質量不變,是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3)舉例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例子。如自行車下坡、蕩秋千、高空擲物、蕩秋千、人造地球衛星等。2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1)演示實驗:小車的動能與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A學生觀察并分析小車運動過程中能的轉化。B歸納:彈簧壓縮:小車速度,彈簧形變,是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彈簧恢復:小車速度,彈簧形變,是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2)演示實驗:分析乒乓球從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彈的過程中能的轉化情況。分析:乒乓球從手中下落到剛接觸地面是重力勢能轉化成動能,從接觸地面到發生到最大形變是動能轉化成彈性勢能,從恢復形變到離開地面是彈性勢能轉化為動動,從離開地面上升的過程是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3)舉例動能與彈性勢能相互轉化的例子。3學生討論。第十二章 內能與熱機12.1 認識內能 教學目標1了解內能的概念,知道內能的單位是焦耳。 2能簡單描述內能與溫度的關系。3知道對于同一個物體,溫度越高,內能越多;溫度越低,內能越少。 4. 知道做功和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重、難點教學重點:改變內能的方法。教學難點:內能概念。器材準備裝有適量冷、熱水的燒杯(400ml)各一只、鐵絲一段、壓縮空氣引火儀、酒精燈、錘子、鐵砧、砂紙等。教學過程一、引入課題展示汽車、火車、拖拉機、輪船、噴氣式飛機、火箭的圖片,讓學生看圖比較,討論交流,找出它們的相同點。交流、歸納要點:都需要燃燒燃料;最后都產生動力,帶動其他機器工作。引導:它們都是利用燃料燃燒釋放出的內能來產生動力的。那么,什么是內能呢?二、新課教學探究點一 、什么是內能1閱讀課本p22,交流討論:(1)什么叫做物體的內能?對于物體具有內能,你是怎樣理解的?(2)同一物體的內能與其溫度有什么關系?為什么?(3)為什么說“一切物體,不論溫度高低,都具有內能”?每小組向全班匯報一個問題;教師及時點評總結。探究點二、 怎樣改變物體的內能 1內能是可以改變的。物體的內能跟溫度有關,物體的溫度可以改變,內能也是可以改變的。2怎樣才能改變物體的內能。(1)活動:每個小組準備鐵絲、酒精燈、熱水、錘子、鐵砧、砂紙等,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并實際操作,改變鐵絲的內能。學生匯報操作方法,對各種不同方法梳理歸類,明確改變物體的內能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做功和熱傳遞。(2)分析課本圖123,124,判斷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3用做功的方式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1)演示:壓縮空氣引火(2)列舉生活中的有關事例,并進行分析解釋。4用熱傳遞的方式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1)熱傳遞的三種方式及各自的特點:通過多媒體投影展示傳導、對流和輻射的定義:傳導熱沿著物體傳遞叫做傳導;演示實驗:熱傳導對流靠液體或者氣體的流動來傳遞熱的方式叫做對流;演示實驗:熱對流輻射熱由物體向外發射出去叫做輻射。演示實驗:熱輻射(2)閱讀課本p24活動2,思考并討論:圖中三種情況各是通過哪種方式改變物體內能的?傳導、對流和輻射這三種熱傳遞方式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總結歸納:相同點:熱量都是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或從物體的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不同點:傳導是熱沿著物體傳遞,物體并不運動;對流是靠物體(液體或氣體)流動傳熱;輻射不需要媒介,熱直接傳遞出去。(3)列舉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的事例。探究點三 做功和熱傳遞對于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例:想辦法使手的內能增加,判斷是屬于做功還是熱傳遞改變物體的內能。思考:課本p25“想一想”。板書設計12.1 認識內能一、什么是內能1.概念2.舉例二怎樣改變物體的內能1.活動1 用做功的方式改變物體的內能2.活動2 用熱傳遞的方式改變物體的內能教學反思:通過對這節課不斷地琢磨、仔細地推敲,反復地修改,認識越來越深,教學設計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我結合自己的教學過程和其他老師對這節課的點評,形成了以下的反思:1、明確教學目標,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思路層次清晰,各個教學環節的過渡很自然、到位。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教師始終發揮著課堂組織者和學習引導者的作用,使學生通過活動、觀察、思考、討論、歸納、交流等行為自然地掌握所學知識,這一點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在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注意從學生探究與交流的角度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2、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技術的作用。這節課應用了多媒體教學,選擇了許多圖片和視頻,使許多實例直觀的呈現在學生眼前,比如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增加中的打磨機圖片、砂輪機視頻,在做功還可以使物體的內能減小中的爆竹升空、炸彈爆炸、開水將壺蓋頂起、火箭發射等,這樣是學生對知識的應用不僅僅限制的文字的理解上,而是直接將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達到了很好的效果。3、注意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每個重要的知識點的得出都能先根據學生的一些已有經驗總結,學完以后讓學生列舉相關的生活實例。這樣既能達到練習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同時又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教學理念。12.2 熱量與熱值 教學目標: 1、知道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與其質量、溫度變化關系 2、鼓勵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燃料熱值的概念 教學難點:如何正確理解燃料的熱值 教具(教學)準備: 教學方法(策略):分析、討論 七、學情分析: 教學過程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復習提問,引入新課二、新課教學(一)什么叫做熱量(二)探究水吸收或放出的熱量(三)燃料的熱值三、課堂小結四、課堂練習五、作業布置六、板書設計1、內能的概念 2、內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改變內能的大小的方法有哪些?4、現代社會中,人類使用的能量絕大部分是從燃料的燃燒中獲得的內能,燃料燃燒是一種化學變化。在燃燒過程中,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內能,也就是常說的釋放熱量。 1熱量的概念:物理學中,把在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內能改變的多少叫做熱量。注意:(1)熱量是為了描述和量度熱傳遞過程中內能的變化而引入的,熱量是一個過程量,它對應于熱傳遞的過程。(2)一個物體的溫度即使很高,也不能說它含有的熱量多;反之,物體的溫度低,也不能說它含有的熱量少。如果沒有發生熱傳遞,即它的內能沒有改變,就談不上熱量。(3)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內能減少,放出熱量,低溫物體內能增加,吸收熱量。2熱量的表示符號和國際單位制單位:熱量是內能變化多少的量度,其單位應與內能單位一致。思考: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水溫升高的多少的關系。1提出問題:物體吸收或放出熱量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2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事實進行猜想。問題討論:1.在家用燃氣將初溫相同一壺水與半壺水都燒開,它們溫度變化量的關系如何?誰吸收的熱量多(你是如何判斷的)?2.將初溫相同的一壺水燒成溫水與燒成開水,水溫的變化量如何?誰吸收的熱量多?學生能從生活經驗得出: 水的質量越大、溫度升高的度數越多,吸收的熱量也越多。 3研究水的吸熱與其質量、溫度變化的定量關系按照教材設計進行實驗。4結論:(1)水吸收的熱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溫度的變化量成正比。(2)英國物理學家焦耳經實驗得出:1kg純水溫度升高(或降低)1時, 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 J。5拓展訓練:(1)1kg水溫度升高1時, 吸收的熱量是 4.2103 J。則:2 kg水溫度升高1需吸收多少熱量?2 kg水溫度升高10需吸收多少熱量?1燃料:(1)從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熱量引出熱值問題(2)列舉生活中常見燃料,并分類。(3)思考討論題:不同燃料燃燒的過程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2熱值:表示燃料燃燒時放熱本領。熱值的定義:1kg的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燃料的熱值。熱值的單位:焦耳每千克3查看熱值表,回答問題:()哪一種燃料的熱值最大?說說它表示的意思(2)火箭為什么用液態氫做燃料?4燃燒的效率問題和污染多媒體投影展示鍋爐煙囪、蒸汽機車冒黑煙等類似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些燃燒存在哪些問題?組織學生交流,最后歸結到燃燒效率和環境污染兩個方面,指出燃料不能完全燃燒會浪費燃料,降低效率,造成污染。引導學生分析燃料燃燒所產生熱量的流向,知道哪些是有用的,哪些被浪費掉了,進一步理解效率的意義。比較普通家用煤爐、普通燃煤鍋爐和現代化鍋爐的效率時,通過多媒體投、掛圖展示相關情景。按照板書小結本節課的內容1、查一查酒精的熱值是多少?說說它表示的意思。2、3kg的酒精完全燃燒一半可放出多少熱量?剩余酒精的熱值是多少?3、3kg的酒精完全燃燒可放出多少熱量?自我評價與作業學生交流后,教師及時總結,明確燃料燃燒過程都要放熱,但質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不相等。教材先引入內能,再介紹熱量。內能是狀態量,教材通過類比力學中的動能、勢能,從分子動理論直接引出。建立內能的概念后,介紹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做功和熱傳遞),再由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內能改變的多少定義熱量;在熱量概念的基礎上介紹熱值和比熱容;最后以汽油機為例,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分析熱機的工作過程,并滲透提高效率和環境保護的意識,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對社會產生的作用和影響。讓學生知道節約能源、減少污染是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目標。教學反思12.3 研究物質的比熱容 教學目標: 1、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2、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 能力 教學重點:比熱容的概念和熱量有關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比熱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釋有關現象 教具(教學)準備:鐵架臺、酒精燈、溫度計、易拉罐 教學方法(策略):科學探究、實驗、討論、觀察 七、學情分析: 教學過程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引入新課二、新課教學(一)探究物質的吸、放熱性能(二)什么是比熱容三、課堂小結四、課堂練習五、作業布置六、板書設計、學生閱讀教材,為什么沿海地區的氣溫變化沒有內陸地區氣溫變化大。、不同物質吸、放熱的性能與什么因素有關?1、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提出問題: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經驗分析:燒開一壺水與燒開半壺水,誰吸收的熱量多把一壺水燒開與一壺水燒到溫水,誰吸收的熱量多結論:物體在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體的質量和物體升高的溫度有關。是否還與其它因素有關呢?應采用什么樣的研究方法2、質量相同的不同物體升高相同的溫度吸收的熱量是否相同提出問題:質量相同的不同物體升高相同的溫度吸收的熱量是否相同猜想與假設: 與構成物體的物質本身有關實驗設計:學生閱讀教材,注意解決好三個問題進行實驗: (1)、出示盛有等質量的水和煤油的兩只燒杯,但我們明顯地看出兩者的體積不相同,這是為什么?(請學生回答)不同的物質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質的屬性。()、介紹電加熱器(俗稱:“熱得快”),強調電加熱器每一秒鐘放出的熱量是一定的,兩個電加熱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時間里它們放出的熱量也是相等的。()、請兩名同學幫助觀察溫度計,并隨時報告溫度。實驗結果:煤油溫度升得快。這表明質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溫度升高的度數相同時,水吸的熱量比煤油多。、換用其他物質,重復上述實驗,得到的結果是類似的。就是說,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在溫度升高的度數相同時,吸收的熱量是不同的。這跟我們在測量物體質量時,遇到的情況相似;相同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