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的體積》說課稿.doc
長方體的體積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長方體的體積1、教材內容: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的體積29到30頁.2、教材分析:本節課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主要特征,表面積計算等有關立體圖形相關知識后,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有了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推導的學習經歷。3、學情分析: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學習平面圖形擴展到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發展的一次發飛越。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體積和體積單位,對物體的體積有一個比較模糊的認知。4、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理解掌握長方體體積計算的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利用學具拼法推導出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究的意識,體驗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成就感。5、教學重點: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能利用有關公式計算相關圖形的體積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6、教學難點: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的推導過程。7、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分4人一組,每組棱長1cm的小正方體12個。三、說教法數學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建立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基礎上。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構建知識。豐富學生的情感。發展學生的能力。因此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了合作探究法。四說學法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讓他們在說一說、擺一擺、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動中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五、說教學流程教學時.我安排了激情引趣.揭示課題,自主探究.推導公式,利用關系.類推公式,鞏固練習.運用公式,總結評價.知識延伸五個環節.(一)激情引趣.揭示課題.首先課件演示如下圖,讓學生說出他們的體積各是多少?學生回答時說出是怎么知道它的體積的:數一數它是由多少個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組成的,它的體積就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接著老師提出如果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例如講桌的體積.池水的體積.還能切開數嗎?很顯然(切開數)這種方法在實際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辦?這就是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長方體的體積)板書課題設計意圖: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自然的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達到課始趣生的效果。(二)、自主探究.推導公式.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兩個探究活動.第一個活動“想一想”,是讓學生觀察三組長方體再讓學生同桌敘述發現的問題.通過比較發現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關系.設計意圖:在比較、觀察、有梯度的表述中,體會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關系。第二個活動“做一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根據這一特點,先利用直觀學具,引導學生進行直觀操作、思考,并且將具體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緊密地結合起來,然后逐步脫離操作直觀,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在活動中我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索、動手操作,把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都留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具體的過程是:(1)每4人一組做實驗并記錄請學生小組合作用一些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4個不同的長方體。要求擺的同時思考:1.每排擺了幾個?2.每層擺了幾排?3.擺了幾層?4.一共擺了多少個?5.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樣很快算出總個數?然后把結果記錄在表格里面。每排個數長/ cm3排數寬/ cm3層數高/ cm3小正方體數量/個體積/ cm3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讓學生觀察、分組討論:從填表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cm3學生會發現: 體積與每排個數、排數、層數的關系。長方體體積=每排個數排數層數每排個數、排數、層數的數值和長、寬、高相等。設計意圖:分小組學習,是學生主動理解學習過程、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分組操作拼長方體、填寫報告單,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創造了條件。同時讓學生自主地去感知、觀察發現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小正方體個數之間的關系,降低體積公式推導的難度。從而提出創造性問題,逐步形成創造意識。(3)概括體積公式。引導學生觀看課件,由學生自己總結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長方體體積=長寬高如果用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a b h.分別表示長方體的長、寬、高,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寫成V=a b h。然后指名說一說求長方體的體積.必須要知道什么條件.?進一步讓學生在理解基礎上記住了公式。(三).利用關系.類推公式.提問:根據長方體積與正方體之間的關系,你能推出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嗎?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a表示棱長,V=aaa.也可以寫成a3讀作a的立方.強調表示3個a相乘.所以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一般寫成:V=a3設計意圖:這樣的教學是把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直接遷移過來,讓學生獨立地得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加強新舊知識的銜接,實現平穩過渡,使學生樹立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信心。(四).鞏固練習.運用公式.練習是數學教學中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按照“跟隨”“鞏固”“深化”的層次設計了以下練習:1.課本32頁“練一練”的第一題,通過讓學生完成看圖求體積.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系.記住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2.我安排了四個判斷題.以加深學生對a的立方的理解和運用.判斷。 (1)一個正方體棱長4分米,它的體積是:4 3 =12(立方分米) ( ) (2)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形狀無關,與它的長、寬、高有關。( ) (3)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7厘米、4厘米、10厘米,它的體積是280立方分米。( ) 3.解決實際問題.我安排了課本48頁“練一練”的第2題.目的是讓學生所學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五).總結交流.知識延伸1. 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2.教師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并提出要求學生可以運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去算一算生活中的一些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六說教學板書七說教學反思這堂課,學生通過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完成了預期教學目標。本課教學,我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做,自己說,與同學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并且采用了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方式,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適時的指正,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從而達到了預期教學目標,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覺得,仍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教師的數學語言嚴謹性有待提高,對課堂節奏的把握還有欠缺,對課堂細節的關注還不夠全面!我的說課完畢,請各位老師多多指點。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