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說課稿ppt.ppt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說教材,二、說學情,三、說教學目標,四、說教學重難點,五、說教法學法,六、說教學過程,七、說板書,八、說課后反思,一、說教材,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是前面平面圖形學習的延續,也是后續幾何學習的基礎。這一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從直觀形象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借助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因此空間感知能力的培養也是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基本上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和性質,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這節課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認識體積公式的來源,掌握公式的意義和用法,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是今后繼續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二、說學情,由于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的認識、表面積的計算、體積與體積單位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因此,學生對長方體的體積并不陌生。不過他們對體積的計算方法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眼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和創造條件,利用互動多媒體課程,引導學生通過對物體的觀察、拼擺等活動,豐富學生對形體的感知,以培養學生的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能力。,三、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通過動手操作,找出規律,總結出體積公式,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綜合的能力、歸納推理、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維品質,體驗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成就感。,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能正確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能正確運用體積公式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五、教法與學法,直觀演示法、操作發現法、自學討論法,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六、 教學過程,3,解決實際問題,拓展提升。,4,5,課堂練習、小結,作 業,操作實踐探索,主動構建,創設問題情境,激活經驗,1,2,6,板書設計,2、常用的體積單位有( ),1 、什么是物體的體積?,(一)復習導入,比一比: 誰的體積大?,實踐出真知,學生按照老師創設的情境、提出的問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對于問題,小組交流,相互補充。 教師參與小組拼擺圖形。,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小組合作,匯報并展示,讓學生猜想,師生總結驗證,生總結長方體體積公式,并寫在黑板上。,通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推導出正方體體積公式,生推導出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通用公式。,小組合作學習新知,長方體的體積正好是長、寬、高的乘積。,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V=abh,a,a,a,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V = a a a = a,棱長,棱長,棱長,3,說一說:如何計算正方體的體積?,當堂測試,(一)必做題 1、對錯,我來判。 (1)一個棱長6分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和表面積相等。 ( ) ( 2 )一個長方體,長5dm,寬 4dm,高3cm, 它的體積是60dm 。( ) (3)一根長方體木料,它的橫截面面積是0.24平方米,長是5米,它的體積是1.2立方米。( ) 2、一塊鐵,第一次把它做成長方體,第二次熔化后把它做成正方體,它們的體積( )。 A、變大 B、變小 C、不變 3、一根長方體木料,它的橫截面面積是20cm2,把它橫截成3段,表面積增加了( )cm2。 A、30 B、40 C、80 4、用棱長是1cm的小正方體擺一個棱長是1dm的正方體,一共要( )個小正方體。 A、100 B、1000 C、10000,建筑工地要挖一個長50m,寬30m,深50cm的長方體土坑,控出多少方的土?,七、板書設計:,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bh,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八、說教學反思,這堂課,學生通過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完成了預期教學目標。本課教學,我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做,自己說,與同學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并且采用了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方式,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適時的指正,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從而達到了預期教學目標,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覺得,仍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教師的數學語言嚴謹性有待提高,對課堂節奏的把握還有欠缺,對課堂細節的關注還不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