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5.4運動的相對性 教案.doc
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上冊5.4運動的相對性1、 設計思路1.教材分析:本節課教材通過圖片從微觀粒子,宏觀宇宙,火箭發射三個角度向學生介紹了我們處在一個不斷運動和變化的世界中。并給出了機械運動的概念,通過運動與靜止,運動的相對性兩大板塊進一步闡釋機械運動,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運動及運動的相對性,通過生活、物理、社會欄目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世界相聯系。通過WWW的課后練習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運動及其相對性的鞏固和理解。2.學情分析:初二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其思維特點表現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程當中,具有強烈的探索欲望,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在不斷的養成和鞏固當中,同時,他們個體思維能力的成長也伴隨著叛逆心理的不斷發展。學生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對物理學習有了一定的方法和思維的認知,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物理現象,分析、歸納、總結物理物理現象能力;同時也養成了一定的物理學習習慣。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認知特點,本節課教學設計的核心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利用自主學習,討論交流,合作探究,鞏固提升等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完成對機械運動的認知與理解;教師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分析、總結中獲取知識,分析生活實例的過程中掌握所學內容。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機械運動。2、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2.過程與方法:1、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得出描述運動需要選擇參照物。2、組織學生對生活中的具體事例進行討論并讓學生明確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3.情感與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運動相對性知識在現代科技中的應用,進一步認識物理學習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體驗物理知識的價值,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三、教學重點與難點。1.重點:知道什么是機械運動,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2.難點:學生對靜止和運動的相對性的理解。四、教學過程第一部分: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播放視頻(布朗運動、空中加油)1.學生觀看視頻教師引導學生談談自己觀看視頻后的體會和感受。(設計目的:讓學生從宏觀物體和微觀粒子世界兩個角度感知一切物體都處在運動中)教師播放PPt,進一步展示宇宙星體的運動,火箭發射等生活中物體的運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一切物體都處在運動中的感知與理解,突出主題。教師板書課題,出事本節課學習目標。學生讀目標,明確學習內容與要求。第二部分:合作交流,探究學習1、運動與靜止:教師組織學生閱讀課本117-118頁內容。教師提問:1、什么是機械運動?2.如何判斷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學生展示學習成果。(設計目的: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初步了解機械運動、參照物的定義)教師引導提問:請大家思考,講桌、課桌、你自己、老師現在是靜止還是運動?并說明你自己判斷的依據?學生展示交流。教師展示課本117頁,圖5-35圖片,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你支持誰的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課本118頁,圖5-36,并完成課本填空練習。(設計目的:通過對身邊物體運動與靜止的判斷,有效理解機械運動的定義,并具備選取參照物進行分析的技能;通過討論交流,圖里分析鞏固對機械運動的認知和參照物選擇分析的能力。)教師展示ppt,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詩詞、歌曲、動畫中的物理現象,通過討論交流,進一步鞏固對物體運動與靜止的判斷。(設計目的:詩詞、歌曲、動畫場景中的機械運動現象即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調節課堂氛圍,同時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打破學科界限,促進學生綜合分析、審美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教師引導,從以上示例中,我們可以發現,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什么?這說明了物體的運動和靜止具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交流。3.運動的相對性:教師介紹課本118頁圖5-37,“游云西行而謂月之東馳”出自,晉,葛洪所著抱樸子。(設計目的:讓學生充分感受我國古代學者對于運動相對性的認知。)學生自主完成課本118頁填空。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對于同一物體,由于選取的參照物不同,我們可以說它是運動的,也可以說它是靜止的。機械運動的這種性質叫做運動的相對性。教師提問:由于運動具有相對性,那么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我們必須先確定什么?日常生活中,我們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所選擇的參照物是什么?學生討論交流。(設計目的:通過課本實例,進一步認知和歸納總結運動相對性這一特點,并獲得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的方法提升。)多媒體展示:空中加油,風洞,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對接,機場周圍環境要求等內容。學生討論交流,圖例中這些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你是如何判斷的?(設計目的:引導學生進一步鞏固機械運動,掌握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的方法,體會運動相對性與生產生活的聯系,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4.課堂小結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結: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學生自主歸納(設計目的:通過學生自主歸納學習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知識上的收獲,方法上的收獲,技能上的收獲三個部分對學生的收獲與感悟進行有效分類引導,提升學生課堂梳理的能力。)五、鞏固練習教師出示課堂練習學生完成課堂練習教師引導糾錯(設計目的:通過練習檢測學生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教師引導學生對練習中的錯誤判斷進行分析,完成糾錯,鞏固分析方法與判斷思維,提升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