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3.2人眼看不見的光 教案.doc
第二節 人眼看不見的光教學目標:通過讓學生課前閱讀課本、收集資料:知道紅外線、紫外線都是人眼看不見的光;了解紅外線、紫外線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及人類生活的影響。教學重點:認識紅外線、紫外線的存在教學難點:紅外線、紫外線在生活中的應用,防止紫外線過量照射給人們帶來災害。教具:多媒體課件預習內容:1、什么叫可見光?什么叫不可見光?2、人眼看不見的光有哪些?3、什么叫紅外線?什么叫紫外線?4、紅外線有哪些應用?5、紫外線有哪些應用?教師活動內容、方式學生活動方式備注一、 復習:白光或太陽光會分解成哪七種顏色光?二、 引入:提出問題,除了七色光外,有無其它光存在呢?三、 進行新課:1、 師生共同探究: 猜想:2、 提問:冬天人們為什么穿深色衣服,夏天為什么穿淺色衣服呢?3、 多媒體演示圖316實驗,先將溫度計放在紅光、紫外上讀出示數,再將溫度計分別放在紅光、紫光外側分別讀出示數(將溫度計玻璃泡涂成黑色)4、分析實驗現象:5、概念:(1)可見光:人眼能感覺到特定頻率范圍內的光,叫可見光。(2)不可見光:人眼無法覺察到的光叫不可見光。(3)紅外線:太陽光中色散區域紅光外側的不可見光叫紅外線,紅外線能使被照物體發熱,具有熱效應。太陽的熱主要通過紅外線傳送到地球上。6、 紅外線的應用:(1)紅外線探測器(2)紅外線照相機(3)紅外夜視儀(4)浴霸、測溫儀等7、紫外線(1)紫外線:在紅光外側存在紅外線,那么紫光外側是否也存在某種不可見光?在紫光外側存在人眼看不見光叫紫外線。紫外線最顯著的性質是它能使熒光物質發光。(2)紫外線的應用:用紫外燈滅菌驗鈔機:是利用熒光物質在紫外線照射下能發光的原理制成的。適當的紫外線照射對人體有益,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對人體有害。它能引發白內障,導致皮膚過早老,甚至發生癌變,電焊工人在焊按時戴上防護罩以防紫外線傷害。登雪山運動員為何要戴墨鏡?環保話題:紫外線與臭氧層。三、課堂反饋、小結:四、 布置課外調查任務:天氣預報中常出現的“紫外線指數”,各種防紫外線用品上標明的防曬指數,它的含義是什么,對我們有什么作用?學生回答學生猜想:深色衣服吸引太陽光本領強,淺色衣服吸引太陽光本領弱。學生閱讀課本P59可見光、不可見光,紅外線的概念。學生從“生活”、“物理”、“社會”探究紅外線的應用。學生閱讀P61課文,了解紫外線的概念,紫外線的應用。學生閱讀“生活”、“物理”、“社會”,臭氧(03)臭氧層好像是地球的保護傘,它能吸收絕大部分來自太陽的紫外線,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大量紫外線的直接照射,由于人類大量使用會破壞臭氧層的氟氯碳化物,如電冰箱中所用氟利昂、美發用的發膠、摩絲等。讓學生體會物理來源于生活加強對學生環保意識的教育關注我們的生存環境教學反思:比熱容概念是本節學習中的重點,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熱傳遞、熱量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提出了比熱容的概念。本節教材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常識出發提出問題,經過探究活動得出結論,并應用探究所得結論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新教材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驗探究。本課時教學內容主要是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這是進行熱量計算的基礎。本節課我從學生角度看,初中學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變量、轉換、比值定義等方法的運用,本節的探究活動教材采用的是一種開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特性,以加深學生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我這節課做的好的地方在于,特別重視設法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的物理,社會的物理”。我在設計此課時,從沿海漁民極為關心的天氣預報入手,引入新課;然后讓學生聯系他們極為熟悉的燒水現象,探究出影響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的兩個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這些會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無處不蘊含著物理知識,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啟發引導學生舉例分析比熱容在生活中的應用,如:教室取暖、機器冷卻、稻田對稻苗保溫等,并且讓學生自己測量某一天的氣溫變化并繪制成圖, 充分讓學生體會了解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晝夜溫差小的原因,從而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總之,我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設計等等。這些創新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