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引言-體驗科學探究 教案.doc
蘇科版物理八年級物理上冊引言課題:二、體驗科學探究(1課時)設計思路:在課標中,科學探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突出科學探究”作為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學探究被列入課標的重要目標;在課標實施的建議中,科學探究也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蘇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引言下的體驗科學探究一節內容,是在學生剛剛開始接觸有關物理現象、物理實驗、物理原理、物理方法的時候進行的。作為物理學習的起始階段,初二學生大多充滿好奇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我學習的能力,包括預習和自己動手小實驗的能力。為了體現新課改的思想理念,本節課抓住學生活動為核心,體現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實驗中體現物理學習的重要方法,對后面的學習起到基礎前提的作用。根據初中物理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這一節課可分為兩個環節:(1)通過閱讀“物理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故事”,使學生初步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通過讓學生經歷“裝滿水的杯子里還能放多少回形針”的探究活動,感受探究的樂趣,初步體驗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在教學中,著重指導學生如何閱讀和體驗科學探究過程,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在教學中,只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并產生追根究底的欲望,獲得科學研究方法的初步體驗,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學習目標:一、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一般步驟。二、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物理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故事”,使學生初步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組織學生通過探究裝滿水的杯子里能放多少回形針,去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科學探究活動的親身參與,養成熱愛科學、積極探究的欲望,樂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能實事求是地記錄實驗數據,并根據實驗數據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有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學習重點: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學習難點: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學具準備:紙杯(每組2個)、回形針(每組若干)、足量的水學法指導:實驗認知法、閱讀討論法、練習法學習過程:一、知識建構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同學們在平時會遇到過很多的物理現象,說一說,每當你看到有趣的現象時,你會怎么想的,又是怎樣去做的呢?(提問)(2)自然界存在著無窮的奧秘,科學家又是怎么對待的呢? (提問)教師小結:科學家通過科學探究去認識它們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具體事例來說明。2、讀一讀物理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故事。(1)教師向同學們介紹“本杰明富蘭克”本杰明富蘭克(Benjamin Franklin.7106-1790)資本主義精神最完美的代表,18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的科學家和發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國獨立戰爭的偉大領袖。他一生最真實的寫照就是他自己所說過的一句話“誠實與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 。(2)播放“雷電”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天電”是怎么一回事?向學生介紹歷史上人們對“天電”的認識。人類對電的認識始于靜電現象,早在我國漢代的文獻中,就已經有用絲綢摩擦過的琥珀能吸引輕小物體的記載,但未能揭示電的本質,古人對雷電現象的觀察也相當頻繁,可是在他們眼里,雷電只是天神發怒的象征,直到18世紀初,人們雖然對電有了更多的研究,如發明了摩擦起電機以及可以充電和放電的萊頓瓶,但很多人還是認為“天電”和人們在實驗室中所獲得的所謂“地電”是不相關的。教師:雖然大家都這樣想,但是41歲的富蘭克林科可不是這樣想的。(3)對于“天電” 和“地電”,人們會有什么樣的疑問?(提問)(生:“天電”和“地電”是一致的嗎?)教師總結:這就是“發現并提出問題”?(板書)(4)一般人是怎樣看待天電和地電的?而富蘭克林是怎么想的?他為什么會這樣想?(提問)教師強調,猜想要有根據,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猜想與假設,(5)富蘭克林又是怎么做的? (提問)(學生:富蘭克林制訂了捕捉“天電”的實驗方案,根據方案做了“崗亭實驗”和“費城風箏實驗”,并將捕捉的“天電”收集起來,利用收集起來的“天電”進行一系列實驗,與“地電”進行比較。)教師板書:設計實驗與制訂計劃,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6)富蘭克林將收集到的“天電”和“地電”進行實驗比較的結果怎樣?(提問)(學生:證實了“天電”和“地電”是一致的)教師總結:這個過程就是分析與論證,板書是“分析與論證”,有時我們在探究過程中還必須與別人合作與交流,比如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還要對實驗的結果進行“評估”,看看實驗是否嚴密,是否誤差很大,有沒有改進的空間等,也有可能通過實驗發現或提出新問題。(7)從富蘭克林探究“天電”與“地電”的過程中,大家想一想“科學探究”一般有哪些要素?(提問)教師強調:科學探究不僅對于科學家研究科學問題是需要的,對于學習物理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也是至關重要的。不是每一個科學探究過程都具有這么多因素的。(8)41歲的富蘭克林用實驗推翻了人們對“天電”的認識,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學生:物理學家在科學探究中追求真理的精神,創新的思想和方法值得我們學習。二、互動探究裝滿水的杯子里還能放多少回形針1學生通讀活動0.3的內容,教師問:從什么現象能看出來“裝滿水的杯子里”還能放物體?(提問)(學生:當水面到達杯口后還可以繼續加水,且會看到水面會微微向上凸起)2“裝滿水的杯子里還能放物體嗎?”是“科學探究”中的哪一步?(提問)3學生實驗。要求按照“科學探究的要素”進行,并將科學探究的要素和過程寫下來,教師巡回指導。注意以下三個問題,學生如果普遍不能完成實驗的按照“課件”的安排進行集體指導。(1)將一個回形針輕輕的放入水中,水是否會溢出? (先猜再做)(2)提出問題:在水不溢出的情況下最多能放入多少個回形針?(先猜再做)(3)提出問題:放入回形針的個數與哪些因素有關?(教師提問總結,學生課外探究)4不同組學生進行交流,教師問:放入回形針的個數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后對實驗進行總結,要求學生對最后一個問題課后進行探究,并且簡略講解什么是“控制變量法”5通過上述探究過程你的感想是什么?(提問)教師:對上面的實驗,你一定會感到很有趣,也一定會感到非常吃驚猜想和實驗的結果竟會有出人意料的差別!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做實驗進進行探究的一個重要原因三、一試身手1自然界存在著無窮的奧秘,科學家是通過 的方法去認識它們的,對各種現象結果的猜想是否正確,最后的方法是進行 驗證。2做完了“裝滿水的杯子里還能放多少回形針”的探究活動,小聰同學對實驗的結果與自己事先的猜想相差很大而感到吃驚,因此他對影響放入回形針多少的因素進行猜想。指出下列猜想中,不合理的是 ( )A、杯子的材料 B、杯口的大小 C、杯里所盛的液體 D、杯子的價格3、關于猜想,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猜想是對未知事物的一種猜測B、猜想一定是正確的,否則就是謬誤的C、猜想有時會和客觀事實相差很大D、猜想是否正確,必須通過實驗驗證4、進行科學探究的程序一般是( )A、猜想-結論 B、實驗-結論C、猜想-實驗-結論 D、結論-實驗-猜想四、談談收獲(學生總結不出來教師可以用下面的問題進行啟示)1.“科學探究”的“七要素”是什么?2富蘭克林對“天電”的探究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五、課外拓展:1課本第6頁WWW第(3)題2達標檢測二、體驗科學探究物理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要素):提出問題 分析與論證猜想與假設 評估設計實驗與制訂計劃 交流與合作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六、板書設計七、教后感悟:本節課后我進行了反思,在課堂上普通話不是很好,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要素理解的不夠深入,特別是“控制變量法”的滲透不夠自然,影響了科學探究的進程,課堂上也沒有鼓勵學生大聲回答問題。因此,教學必須在吃透“兩頭”上下功夫,且多與學生溝通與交流,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到教學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