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全冊教學設計共104頁).doc
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全冊教學設計共104頁)物體的質量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初步認識質量的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及其換算關系。(2)知道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它不隨物體的位置、狀態、形狀的變化而變化。(3)了解常見的測量質量的工具,掌握托盤天平的構造及使用方法。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比較,形成對質量概念的初步認識。(2)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了解托盤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項。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體會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2)在探究物體形狀、物質狀態對質量是否有影晌的過程中,體會嚴謹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質量的概念、單位,托盤天平使用。教學難點:質量是物體基本屬性,與物體的狀態、形狀、所處的空間位置變化無關。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托盤天平、橡皮等。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活動:展示辛棄疾丑奴兒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詞。千峰云起,驟雨一霎兒價。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瀟灑。野鳥飛來,又是一般閑暇。卻怪白鷗,覷著人欲下未下。舊盟都在,新來莫是,別有說話。教師口述:這是辛棄疾的一首詞,寫的是傍晚的景色。大家可以在課后查閱一下這首詞的創作背景,詳細地從文學角度研究一下這首詞?,F在請大家找出這首詞中所涉及到的物。學生活動:集體回答老師的問題。老師口述:這首詞所涉及到的物有動有靜,有有生命的,有無生命的。仔細觀察還會發現這些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同時,我們也會知道哪個物體所“大”或“小”,即所含物體均是由物質構成的。教師活動:展示一張桌子和一張椅子的圖片,讓學生判斷哪個家具所含的木材多。教師活動:同時展示兩張不同樣式椅子的圖片,再同時展示兩個不同樣式的茶杯的圖片。教師口述:剛才圖片中展示的桌子和椅子,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定性地判斷出哪個所含的木材和陶瓷多。但對于兩個大小差不多的椅子,我們怎樣才能判斷它們所含的物質的多少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即質量。講授新課一、質量教師活動:講解質量的定義和單位。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質量的基本單位是kg,其他常用的單位還有克(g)、毫克(mg)、噸(t)。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為1 g = 10-3 kg1 mg = 10-3 g = 10-6 kg1 t=103 kg教師活動:展示一些物體的質量,讓學生對質量有初步的認識。物體質量/kg物體質量/kg流感病毒約10-19成人4910細菌約10-11大象可達6.0103大頭針約8.010-5鯨可達1.5105U盤410-2大型遠洋貨輪約2.0107手機1.810-1地球6.01024筆記本電腦1.03.0太陽2.01030二、測量質量的工具教師活動:通過PPT展示常見的測量質量的工具。教師活動:PPT展示托盤天平的圖片,介紹托盤天平的結構。教師活動:通過測量一塊橡皮的質量演示并講解托盤天平的使用。注意記下所測橡皮的質量。托盤天平使用前要注意以下3點。(1)天平放平。將托盤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2)游碼歸零。看托盤天平的游碼是否指在分度盤的零刻線處,若不在則將游碼調至零刻線處。(3)調平。觀察托盤天平的指針是否指在分度盤的中央,若指在分度盤的中央則說明天平已經調節平衡。若指針左右擺動幅度相等,也表明天平已經調節平衡。若指針向左偏,則需要將平衡螺母向右調。托盤天平使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左物右碼。天平左側的托盤放待測物體,右側托盤放砝碼。(2)再次調平。通過向右盤中增減砝碼再次調節天平平衡。增加砝碼時先大后小,如果到最小的砝碼還不能平衡,就調游碼。(3)讀數。待測物體的質量等于右側托盤中砝碼的質量之和,再加上游碼的示數。教師活動:講述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項。(1)每個天平都有自己的“稱量”,也就是它所能稱的最大質量。待測物體的質量不能超過稱量。(2)向盤中加減碼碼時要用鑷子,不能用手接觸磚碼,不能把砝碼弄濕、弄臟。(3)潮濕的物體和化學藥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盤中。教師活動:播放視頻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mp4。教師活動:演示用托盤天平測量液體的質量。師生活動:將剛才測量過質量的橡皮用小刀切成3塊,讓兩位學生到講臺上測量這3塊橡皮的質量,其他同學觀察。師生活動:將剛才測量過質量的那3塊橡皮切成6塊,再找另外兩位學生到講臺上測量這6塊橡皮的質量。師生活動:比較這3次所測得的橡皮質量的大小。教師總結:我們看到,將一塊橡皮切成3塊或6塊后,橡皮的形狀變了,但其質量沒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質量是物質的一種屬性,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它橡皮切入3塊或6塊后,其所含的物質并沒有變,所以其質量也不會變。教師活動:設問下列問題。A冰塊熔化成水,物體的狀態發生了變化,其質量有變化嗎?B泥團被捏成小動物,物體的形狀發生了變化,但其質量有變嗎?C將質量為200 g的蘋果從地球拿到月球上去,蘋果的質量有沒有變化?教師活動:總結質量的物理意義。質量是物質的一種屬性,不因物體的位置、狀態、形狀的改變而變化。典題剖析例1 決定一個物體質量大小的因素是( )A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B物體的形狀C物質的狀態D物體所在的空間位置答案:A解析: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一個物體質量的大小取決于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與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都無關。因為當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發生變化時,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是不會發生變化的,所以質量是不變的。綜上,本題選A。例2 下列數據中,最接近生活實際的是( )A一個乒乓球的質量約為3 gB人的步行速度約為5 m/sC初中物理課本一頁紙的厚度約為2 mmD人體感覺舒適的環境溫度為37 答案:A解析:一枚一元硬幣的質量約6 g,一個乒乓球質量約為一元硬幣質量的一半,在3 g左右。故A符合實際。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 km/h=4m/s1.1m/s左右。故B不符合實際。人的頭發的直徑在75 m左右,物理課本一頁紙的厚度與此差不多,在100 m = 0.1 mm左右。故C不符合實際。人體正常體溫在37 左右,感覺舒適的溫度在23 左右。故D不符合實際。綜上,本題選A。課堂小結師生活動: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測量物體的質量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進一步理解質量的概念。(2)進一步理解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它不隨物體的位置、狀態、形狀的變化而變化。(3)掌握托盤天平的構造及使用方法。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比較,形成對質量概念的初步認識。(2)通過觀察和操作,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3)在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的質量的過程中,體會托盤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項。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使用托盤天平測量質量的過程中,體會物理文化。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天平的使用、液體質量的測量。教學難點:天平的使用、液體質量的測量。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托盤天平、燒杯、水等。課的類型實驗課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活動:提問托盤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項。教師口述: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物體的質量,這節課我們就來實際動手來測量物體的質量。講授新課一、 測量物質的質量(一)測量固體的質量學生活動:測量回形針的質量。教師活動:巡視并作必要指導。(1)將天平水平放置,并然后觀察天平的量程、分度值。(2)將游碼歸零,調節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3)多次測量一枚或多枚回形針的質量,并將測量結果填入表格內。實驗序號回形針數量/枚回形針質量/g一枚回形針數量/g123(二)測量液體的質量教師活動:播放視頻用天平測量液體的質量。學生活動:測量燒杯中液體的質量。教師活動:巡視并作必要指導。(1)測量空燒杯的質量。(2)測量裝有水的燒杯的質量。(3)計算燒杯中水的質量。二、交流評估教師活動:提問以下問題。(1)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質量的方法有什么區別?(2)在被測物體的質量較小時,怎樣才能使測量結果更精確?(3)在用天平測量物體質量時,游碼尚未移到標尺左端的“0”刻度線處,就調節天平平衡對測量結果有無影響?(4)在“測量燒杯中液體的質量實驗中,有兩種不同的操作順序。先測量燒杯的質量和后測量燒杯的質量,對實驗結果有何影響?學生活動:學生之間討論老師所提問題,并作回答。教師活動:理答。典題剖析例1 小明同學在用天平測物體質量的實驗中,首先取來托盤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發現如圖1所示情況。(1)他應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平調節平衡后,小明按圖2所示的方法來稱量物體的質量。小華立即對小明說:“你操作時至少犯了兩個錯誤?!毙∪A所說的兩個錯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明虛心地聽取了小華的建議,重新進行操作。在稱量過程中,又出現了如圖1所示的情況,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天平再次平衡后,所用砝碼和游碼位置如圖3所示,那么小明所稱量物體的質量是_________g。答案:(1)將平衡螺母向右調節 (2)用手拿砝碼;物體和砝碼放反了托盤(3)應向右盤內增加砝碼或向右移動游碼(4)47。4 g例2 小明在練習使用天平稱物體質量時,怎么也想不通老師為什么反復強凋:(1)調節橫梁平衡時,要把游碼放在橫梁左端的零刻度線;(2)物體與砝碼的放置遵循“左物右碼”的原則。他想了許久,針對老師強調的兩點,進行了如下實驗:(1)按天平正確操作程序測物體的質量m物,天平平衡時,砝碼個數與游碼位置如圖1所示,則該物體的質量為__________g。(2)故意將游碼放在0.2 g的位置,再調節平衡后,繼續對此物體進行稱量。天平平衡后,砝碼個數與游碼的位置如圖2所示。(3)天平調節平衡后,故意將此物體放在右盤,砝碼放在左盤內。天平平衡后,砝碼個數與游碼位置如圖3所示。圖1圖2圖3請你幫小明分析下,為什么第二次和第三次測量時砝碼總質量與游碼所指示的質量值與第一次不同?答案:(1)36.6 g(2)第二次測量的物體的質量為m物20 g+10 g5 g+1.8 g-0.2 g=36.6 g,結果與第一次測量值相同。(3)第三次測量的物體的質量為m物(20 g10 g10 g)-3.4 g=36.6 g,與第一次測量值相同。四 課堂小結師生活動: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物質的密度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單位,嘗試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2會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過程與方法1經歷完整的探究思維過程,經歷數據處理的過程,進一步認識密度是物質的特性;2學會用查表的方法,了解各種物質的密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會比值定義法在物理中的應用;2在深度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過程中體會物理與社會的聯系。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密度的定義教學難點:密度的定義;影響密度大小的因素教學準備托盤天平(含砝碼),大小不同的立方體鐵塊、鋁塊,刻度尺教學過程新課導入 教師口述:一瓶330 mL的礦泉水與一瓶550 mL的礦泉水,哪個的質量大? 教師口述:1瓶330 mL的礦泉水的價格若為1元。那么,2瓶330 mL的礦泉水的價格是多少?教師口述:上面的問題是不是說明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新課教學一、探究質量和體積的關系1猜想和假設教師口述: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是不是成正比,現在我們都不知道。我們不妨先假設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然后我們再來驗證這個假設。2實驗設計分別測量若干材料相同體、積不同的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體積和質量,然后再分析數據。3實驗器材體積不等的長方體鐵塊若干,體積不等的長方體鋁塊若干,托盤天平、尺子4進行實驗用天平測量每塊鐵塊的質量,分別記作m1、m2、m3用尺子測量每塊鐵塊的棱長,然后計算它們的體積v1、v2、v3換用鋁塊重復上面的步驟。5數據處理(1)以體積V為橫坐標,以質量m為縱坐標,描出代表所測得的代表鐵塊質量和體積的點;(2)觀察這此點的規律,是否在同一條直線上。(3)可以看到這些點大致在同一條直線上,且過原點,所以就可判定鐵塊的質量與體積是成正比的。(4)在坐標紙上描出代表鋁塊質量和體積的點。(5)觀察這些點的規律。(6)用直線將代表鋁塊質量與體積的點連起來。6得出結論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即比值是一定的。教師活動:播放視頻探究鋁塊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mp4。二、密度(1)定義某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它的體積之比叫做種物質的密度。(2)公式表示密度,其中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注意:密度在數值上等于物體單位體積的質量。(3)單位密度的國際基本單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常用單位還有克每立方厘米(g/cm3)。單位換算:1 kg/m3=110-3 g/cm3,1 g/cm3=1103 kg/m3 (4)常見物體的密度值教師活動:先讓學生觀察下列表格中的各物體的密度值,讓學生總結其規律。密度表規律總結:一般情況下,。一些物質密度相同:如冰和蠟,酒精和煤油。同種物質的物態不同,密度可能不同。如冰和水,水結冰后密度變小。溫度、氣壓等外界條件可能會影響物體的密度。表格中的固體和液體的密度是常溫常壓下的數據,氣體的密度是0 、一標準大氣壓下的數據。(5)物理意義密度是描述單位體積內所含物質多少的物理量。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與物質的種類有關。(6)注意由于熱脹冷縮,一般情況下隨著物體的溫度升高,體積變大,而質量不變,這時密度變小。但有例外,如水。對于固體和液體而言,常溫下體積隨溫度的變化很小,一般情況下認為固體和液體的密度是不變的。典題剖析例l 關于對密度公式的理解,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某種物質的密度與質量成正比B某種物質的密度與體積成反比C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越大,密度越大D單位質量某種物質的體積越大,密度越大答案:C解析: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同種物質的密度一般是一定的。事實上,物體的體積增大到原來的幾倍,物體的質量也增大到原來的幾倍,物體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比值是不變的,所以密度與質量和體積無關。公式僅是密度的定義式,而非決定式。由密度的定義可知,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越大,密度越大;單位質量某種物質的體積越大,密度反而越小。例2 李明同學閱讀了下表后,得出了一些結論,其中正確的是( )A不同的物質密度一定不同B固體的密度都比液體的密度大C同種物質在不同狀態下,其密度一般不同D質量相等的實心銅塊和實心鉛塊,銅塊的體積比鉛塊的體積小答案:C解析: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不同的物質密度一般不同。但也有特殊情況,如煤油和酒精的密度相同。水銀的密度在表中是最大的,因此說固體的密度都比液體的密度大是錯誤的。由于銅的密度比鉛的密度小,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根據公式可知,銅塊的體積比鉛塊的體積大。同種物質在不同狀態下,其密度一般不同,如水凝結成冰后,密度會變小。四 課堂小結6.4密度知識的應用 【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1)、通過測定密度的實驗進一步領會密度的物理意義;(2)、學會測量液體密度的方法;(3)、會應用密度知識鑒別物質、間接測量物體的質量或體積。2、過程與方法:(1)通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或固體密度的方法;(2)通過活動學會利用公式間接測定一個物理量的方法。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局攸c難點】:1、重點: 用天平和量筒測不規則物體的密度。2、難點:測密度時,如何安排實驗步驟,才能減小誤差。【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托盤天平、量筒、金屬螺母、石塊、燒杯、適量的水和細線【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思考:如何判斷金屬螺母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引入課題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學習應用密度知識解決問題的新課中。(二)、新課教學一、測量物質的密度活動1 測量金屬螺母的密度1、學生們對照課本,思考如何才能判斷出該金屬螺母的材料,以及判斷方法、注意事項。2、測量物體的體積的工具?3、如何使用量筒(量杯)測體積?(1)、讓學生觀察桌上量筒的單位。mL是體積單位“毫升”的符號,1mL=1cm3.(A)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B)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為多少厘米3?4、學生分組實驗:測金屬螺母的密度(1)、教師提問:為了減小實驗誤差,應該先測量哪個物理量?(2)、學生實際操作,將實驗數據填在書本的表中。(3)、學生計算分析,該金屬螺母的密度、材料?(4)、交流與討論:所測螺母密度與密度表中都不一致的原因活動2用天平和量筒測量鹽水的密度(1).用調好的天平測出燒杯和適量鹽水總質量m; (2).把燒杯中的一部分鹽水倒入量筒,記下量筒中鹽水的體積V; (3).稱出燒杯和剩余的鹽水的質量m1;(4).鹽水密度想一想:(1)、如果先測空杯子的質量會使測量結果偏大還是偏?。浚?)、如果測體積后測質量測量結果又會偏大還是偏小呢?讓學生討論分別回答,讓學生學會分析誤差。二、密度知識的應用1. 鑒別物質有一枚第十一屆亞運會紀念幣,它的質量為16 .1克,體積為1 .8厘米3,試求制成這枚紀念幣的金屬密度,是何種金屬?2 .計算不便直接測量的物體的質量一塊碑石的體積是30m3,為了計算它的質量,取一小塊作為這塊碑石的樣品,測出它的質量為140g,體積為50cm3,這塊碑石的密度是多少kgm3,碑石的質量是多少噸?(三)、歸納小結1、鑒別物質根據m/V,測出質量,量出體積,算出密度,通過查密度表,可以知道這是哪種物質2 、計算一些不容易直接測量的物體的質量根據m=V,知道這種物體的物質的密度,量出物體的體積,就可以知道這個物體的質量。(四)、布置作業課本P15 T2、3(五)、教學反思:物質的物理屬性教學設計課題6.5 物質的物理屬性教學目標知識1、 知道顏色、氣味、狀態、密度、硬度、彈性等都是物質的物理屬性,物理屬性有多樣性。2、 會根據物理屬性對物質進行分類,并嘗試將這些屬性與日常生活中物質的用途聯系起來。教具多媒體教學設備、釘錘、香蕉、鐵釘、彈簧、氣球、玻璃板、塑料尺、粉筆、銅鑰匙、鉛筆芯、筷子、石蠟、電池、小燈泡、開關、導線等。能力學會交流與討論,并培養簡單的探究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情感感受自然界中物質的多樣性,激發探究自然界奧秘的興趣;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情懷。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科學思維與創新及科學探究的能力重點通過學生親身體驗了解物質的各種屬性,知道物理屬性的多樣性,及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難點對物質物理屬性的進一步探究及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設計意圖:本教學活動,首先以小活動釘釘子導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以刷街的形式,讓學生在享受家鄉美景的同時又在生活中尋找到各種不同的物理屬性。親身體驗到物理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培養了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現象的意識及提出與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積累了生活經驗。教學中還設計了兩個簡單的探究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最后通過了解新材料及習總書記的講話,使學生明白科技創新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激發了學生奮發圖強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學情分析:本節是本章的最后一節,第三節已經學習了一種物理屬性密度,學生對密度是每種物質特有的性質,可以鑒別物質已經比較熟悉了,所以較容易理解狀態、氣味、熔點、沸點都是物質的物理屬性及物理屬性的多樣性。知識能度不大,只要做好引導,學生會有很大的興趣繼續進行探究的。教學內容教師主導活動學生主體活動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歡迎來到快樂物理課堂!今天課前先進行一場PK賽,任務是將釘子釘到木板上,需要一名男生一名女生(給女生發一把釘錘,給男生發一根香蕉)。然后讓男生總結失敗的奧秘。釘子很硬而香蕉太軟了。說明物質有軟硬之分,這是物質的一種物理屬性。物質有多種物理屬性,在我們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有必要進一步了解和探究物質的物理屬性。二、新課教學1.組織學生討論桌上兩樣物品的不同性質并搶答(物品分別是鐵釘、銅鑰匙;水、酒精;石蠟、水;玻璃、銅鑰匙;彈簧、鐵釘等)2.肯定學生的回答并通過老師買了假的金戒指說明掌握物理屬性的重要性。3. 由于物理就在生活中,所以老師周末帶領了一只小分隊去刷街,在生活中尋找物理屬性。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共享單車,啟發學生思考自行車上用到的物理屬性。4.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一:比較硬度的大小。(探究的物品有鐵釘、塑料尺、粉筆、銅鑰匙、鉛筆芯、筷子、石蠟等)1)、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找出比較的方法刻劃法(操作過程注意安全)2)、收集學生的不同方案,大致確定兩種較合理的方案:第一種:認為鐵釘最硬,用鐵釘分別在其他物品上刻劃,比較劃痕的深淺。(控制力度相同)第二種:將認為硬度大概居中的物品在其他物品上刻劃,能留下劃痕的硬度較小,留不下的硬度較大,再用相同的方法繼續比較其他的硬度大小。5.介紹物質彈性與延展性演示拉彈簧和壓氣球,總結彈性的概念:物質發生了形變又能恢復原狀的性質。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大量舉例。舉例蒸包子,做面條若面團有彈性,將面拉長又會縮回去將永遠做不出陜西有名的褲帶面,這又是物質的什么性質呢?其實這種性質也可以叫做延展性,像將面條拉長卻不會拉斷,將面片壓薄卻壓不爛。那么哪些物質延展性好呢?6.老師帶領大家刷街來到了美麗的咸陽湖,看到清澈的湖水中漂亮的魚群,冬天結了冰也能看到冰面下的魚,這又是利用了什么物理屬性呀?哪些物質也有這樣的屬性?我們把這種性質叫透明度或透光性,它跟什么因素有關呢?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呢?現在科技很發達,透光性可根據需要用開關控制。7. 由話題引出導熱性。當我們刷街走累了,想要休息一下,發現路邊有兩種椅子,鐵的和木頭的,大家更愿意坐哪個?(讓刷街親身體驗過的學生回答)這是不同物質的導熱性不一樣。播放圖片及視頻“水煮魚”。這說明什么呢?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呢?8.再由話題引出導電性。刷街刷的天黑,抬頭一看,咸陽的夜景更迷人,燈火輝煌。這些點綴夜景的燈都要用電。觀察教室快關面板和電線及開關內部結構圖片認識不同材料的導電性是不同的。探究活動二:探究物質的導電性。器材:電池、小燈泡、開關、導線、鐵釘、塑料尺、粉筆、銅鑰匙、鉛筆芯、筷子、石蠟等。結論:鐵釘、銅鑰匙、鉛筆芯導電,塑料尺、粉筆、筷子、石蠟不導電總結:將容易導電的叫導體,不容易導電的叫絕緣體。物質還有哪些物理屬性,引導學生再挖掘生活。9.組織學生總結學到的物理屬性有:氣味、狀態、密度、熔點、沸點、導熱性、導電性、硬度、透明度、彈性、延展性、磁性、韌性、脆性10.應用物理屬性: 1)、對物質進行分類2)、選擇材料課堂檢測:假設自己是科研人員,設計師,要設計太空服學考慮哪些物理屬性?通常物質某種屬性很優越的同時不能兼備其他的物理屬性,這樣我們就需要不斷研發性材料,讓它具有更多的更優越的物理屬性。結束語:有人說:21世紀得新材料者得天下也就是有科技創新技術就能立于世界的致高地。習總書記說: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同學們,今天的你們風華正茂,必須勤學善思,苦練基本功,明天的你們,意氣風發,是祖國科技創新的中流砥柱,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做出應有的貢獻吧!學生猜誰會取勝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物質不同的屬性有狀態、密度、顏色、氣味、彈性、透明度等回顧密度的測量。學生分析主支架用鋼材利用了硬度,車胎用橡膠利用了彈性。學生重點討論方案再進行探究并排序。學生回答各種不同的方案。硬度大小排序排序:鐵釘、銅鑰匙、塑料尺、筷子、鉛筆芯、石蠟、粉筆。學生舉出生活中應用物質彈性的大量實例:橡皮筋、彈弓、弓箭、車的減震器、蹦床、撐桿、彈力球、排球、籃球、乒乓球、網球、網球拍等等。學生討論這是發生了形變恢復不了原狀,想塑造成什么樣子就能成什么樣子,這應該叫塑性。學生舉例:古人鑒別是不是真金白銀,會用牙咬,說明金、銀、鋁等一些金屬延展性較好。像純手工打造的金銀首飾,還有很薄的鋁箔紙都是利用這一物理屬性。學生回答共性是透明,還有老師的玻璃水杯,水晶球,塑料尺等。跟材料和顏色有關。舉例:1、古代窗戶上糊層紙,屋內會很暗。2、夏天戴墨鏡感覺較涼快。應用:照相機鏡頭、眼鏡、塑料大棚、漂亮的水晶鞋等。學生回答:坐木頭的,因為鐵的冬天會太涼而夏天又太燙。學生觀看視頻討論哪些物質導熱性好,哪些不好,并總結結論:金屬的導熱性較好,木頭,橡膠、塑料較差,松軟多孔的物質導熱性都較差,液體導熱性一般也較差,氣體更差。大量舉例,利用導熱性好的有:鐵鍋,鐵板燒,鋁壺等。利用導熱性差的有:棉被、羽絨服、隔熱墊、勺子和鏟子及鍋蓋、壺蓋的手柄等。根據電路圖將鐵釘、塑料尺、粉筆、銅鑰匙、鉛筆芯、筷子、石蠟依次接入AB間,閉合開關若燈泡發光則導電,不發光則不導電。進出校門刷磁卡利用了磁性,二號橋斜拉鋼索利用了韌性,陶瓷玻璃有脆性學生討論太空服需要考慮的物理屬性:輕質、柔軟、隔熱、有韌性、強度高等等。觀看視頻有關“石墨烯”的介紹,學生覺得很震撼,很有感觸。7.1走進分子世界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第七章“從粒子到宇宙” 初中教材中自成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探索微觀世界和宇宙兩個方面,介紹了人類對微觀世界和宇宙的探索歷程和在此過程中采用的科學方法,目的在于激發學生探究物質世界兩極的興趣和展示科學技術發展至今,人們在揭秘微小粒子世界和探索遙遠宇宙空間所取得的驚人成就。關于微觀世界的探討分兩個層次:分子和比分子更小的微觀粒子。其中第一節課“走進分子世界” 是學生探索物質微觀結構的開端,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一方面要讓學生知道分子動理論的初步內容,能從微觀的角度定性地解釋一些物理現象;另一方面讓學生了解科學家探索微觀結構時采用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嘗試從宏觀現象通過邏輯推理建立微觀世界的結構模型。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通過一學期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物理研究能力,掌握了探究物理規律的一般方法,只是之前尚未接觸到抽象的微觀世界,本節內容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從宏觀現象出發,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了解物質內部的微觀世界。教學目標1、通過活動了解人類在認識物質結構過程中采用的科學方法。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內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單元,對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會用圖形、文字、語言描述分子模型。2、知道顯微鏡在拓展人們的視覺范圍、探測微觀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3、通過實驗探究及生活中的現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運動,并能定性解釋一些物理現象。4、了解科學家是如何探索微觀世界奧秘的,初步體會探究微觀物質結構的模型方法。5、通過學習和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產生進一步探究物質微觀結構的欲望,養成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進一步體會生活、物理、社會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具 學具實物投影、水、高錳酸鉀、紅墨水、可樂、醋、鉛塊、多媒體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一種模型猜想,收集證據證實提出的猜想。2、難點:建立分子結構模型。教法學法通過對圖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產生進一步探索物質世界的愿望。通過對常見物質的介紹,使學生對自然界的物質有初步的了解,從而引入物質的結構,讓學生學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過活動親身體會建立物質結構模型的過程,能自己從日常生活中收集證據來驗證自己的猜想。通過對課本其他基礎知識的學習與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初步了解認識自然的基本方法和規律,學習基本的探究方法。培養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良好習慣和科學實踐能力。使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新。教學過程教學階段與時間分配教 師 主 導學 生 主 體點評一、導入1分鐘設置情境:走進花園,花香撲面而來,為什么我們沒有接觸到花瓣,卻聞到了花香?觀看圖片,思考研究微觀世界的方法二、通過對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猜想、收集證據驗證猜想的探究方法建立物質微觀結構模型15分鐘活動1:用鉛筆在紙上寫“物理”二字,利用實物投影對筆跡進行放大。 提問:那么為了驗證猜想,應該怎樣做?活動3(演示實驗):酒精與水的混合實驗,觀察現象思考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結論:物質是由微粒組成,微粒之間有空隙。(微粒模型)總結:我們的研究方法與科學家的研究方法不謀而合,建立了物質結構模型。觀察放大后的筆記,思考:看起來連續的物體,內部結構也是連續的嗎?提出猜想:物質是由微粒組成,微粒之間有空隙。思考回答活動2:將高錳酸鉀顆粒放入水中,將會看到什么現象?實驗要求:燒杯就放在桌子上既不要拿起,也不要晃動。高錳酸鉀顆粒倒入水中的瞬間,立即開始觀察,注意變化的過程,思考此現象說明了什么?觀察現象思考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閱讀了解課本P24第一段,科學家研究微觀世界運用了什么方法?檢測:在課本給出的三種物質模型中,選出正確的模型。三、介紹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4分鐘介紹:從宏觀現象入手,通過一次次的猜想和論證建立了物質的微觀模型:物質是由微小的顆粒組成的,顆粒之間有空隙。這些微粒究竟可以分到怎樣的程度?打個比方,用噴水壺把水分成一滴一滴的,一滴水能否再分?能分到什么程度不能再分?分到什么時就不再是水了?科學家們發現,物質是可分的,當物質分到一定程度后,化學性質會發生變化。比如水,分到一定程度就不再保持水的性質了??茖W家們把能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顆粒稱為分子。修改微粒模型為分子模型。四、利用顯微鏡收集到更多證據支持物質微觀結構模型4分鐘提問:以上從宏觀現象出發建立了物質微觀結構模型,而實際上是憑肉眼能看到物質的內部嗎?假如能看到,這個模型是否將更有說服力?思考回答觀看各種顯微鏡圖片以及分子照片,并以此感受分子的小。五、知道分子的直徑,對分子大小有感性認識并建立分子模型4分鐘介紹:分子很小,分子直徑的數量級:10-10m,水分子的直徑約為410-10m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 想象一下,如果讓2500萬個水分子一個挨一個排成一行,那么這個長度就只有1厘米。氫氣分子的直徑是2.310-10m ,1標準大氣壓下,1cm3(比劃一下,一個食指端的大小)的任何氣體約有2.71019個分子,讓這些氣體分子從容器中跑出,如果1秒鐘跑出1億個,你們猜需要多長時間? 約需9000年才能跑完。體會感受總結分子模型內容:物質是由大量分子構成的,分子間有空隙。六、收集分子永不停息運動的實驗證據8分鐘提問:高錳酸鉀分子有沒有運動?為什么?活動5(演示實驗):將紅墨水分別滴入熱水和冷水中。介紹:擴散現象。觀察面前的燒杯,思考回答?;顒?:鑒別顏色相同的醋和可樂。思考嘗試:如何鑒別?觀察現象,思考以上現象說明了什么得出結論:分子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中。分子運動劇烈程度與溫度有關。七、收集分子間存在作用力的證據。5分鐘提問:分子會運動,而分子間又有間隙,那物體的形態是如何維持的呢?活動5(演示實驗):兩個表面光滑的鉛塊相互緊壓在一起提問:既然分子間有間隙,而且分子間存在吸引力,那物體應該很容易被壓縮,事實是這樣的嗎?為什么?思考:此現象說明了什么?總結:分子間存在引力思考總結:分子間不僅存在吸引力,而且還存在排斥力。八、小結。4分鐘總結:以上內容稱為分子動理論。提問: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思考回答。閱讀課本P26的“讀一讀”圖片和文字。閱讀課本中的“生活 物理 社會”,學習和了解物質的結構,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作用呢? 九、布置作業。課堂練習冊 練習六板書一、走進分子世界1、物質由大量分子組成;分子動理論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3、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教學反思走進分子世界這一節是從粒子到宇宙向物質世界的兩極進軍。由于肉眼對微觀世界看不見,學生在感知這些知識時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多注意對學生微觀分子模型的引導。在微觀模型的選擇上根據一些實驗現象讓學生自己做出答案。第一個是我是用粉筆在黑板上畫線再用放大鏡放大,同學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一個個的微粒,并且空隙也能夠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