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一年級下冊音樂6《小寶寶睡著了》教案(李老師公開課教學設計).doc
小寶寶睡著了授課年級:一年級 教材分析:小寶寶睡著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音教材音樂第二冊美好的夜中的一個教學主題,這是一首搖籃曲,2/4拍,五聲宮調式,曲調優美抒情,描繪了靜靜的夜晚,小寶寶在悠蕩的搖籃里,聽著媽媽甜美的歌聲,漸漸入睡了的情景。教學理念:圍繞“美好的夜”這一主題,以情感為主線,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體現參與原則和情感原則。一年級的孩子通過聆聽、演唱、了解搖籃曲,學習體驗搖籃曲,拓展欣賞搖籃曲,感受升華搖籃曲四個教學環節,全方位運用欣賞、歌唱、表演等各種音樂教學手段,進行音樂審美素養和審美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用音樂表達情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感受音樂藝術帶來的愉悅。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感受搖籃曲優美抒情、輕柔安寧的意境,并能用動作表現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2、通過對中外搖籃曲的初步感受,讓孩子能夠理解在音樂中對夜的描述的美好。3、通過對歌曲展開的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欣賞、感受,體驗親情、分享親情的藝術之美,引發學生深思,激發同學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中的經驗,探索感知模仿,體驗音高低,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過程與方法:能用柔和的、充滿感情的聲音演唱歌曲小寶寶睡著了,體會媽媽深深的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方法來實現,如情景教學法,引導啟發法,聽賞感知法,對比體驗法,歌唱教學法,聯想模仿法等。教學重點 :感受搖籃曲優美抒情、輕柔安寧的意境,用柔和的、充滿感情的聲音演唱歌曲小寶寶睡著了。教學難點 :感受搖籃曲優美抒情、輕柔安寧的意境,用柔和的、充滿感情的聲音演唱歌曲小寶寶睡著了;如何體驗搖籃曲與夜的關系。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鋼琴、搖籃、布娃娃、錄音資料、圖片等。 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課件手段展示部分教學內容,使教學形象直觀;教學中運用游戲,表演等音樂實踐活動手段,來激發學生參與和學習的興趣。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直接導入。 1、啟發式談話2、聆聽與感受:勃拉姆斯搖籃曲。3、了解搖籃曲。【設計意圖】:營造靜靜的夜晚的氛圍,讓學生形象直觀的感受歌曲的情調,使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激發出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二、 感受與體驗。1、聆聽感受,完整欣賞小寶寶睡著了,老師做動作。 2、用自己語言說說中國小朋友童聲齊唱的搖籃曲感受,并分析總結搖籃曲特點。3、出示課題小寶寶睡著了。4、用“嗚”、“ 呣”模唱歌曲。【設計意圖】本環節使學生在聆聽模唱中發現旋律特點,著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參與體驗,主動探索,積極實踐,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為熟悉歌曲旋律做準備,表現歌曲聲音的輕柔(弱)來做鋪墊練習。 5、聆聽感受搖籃曲的搖蕩感 ,引導學生用動作表現。6、再次聆聽歌曲,通過三條不同的航行路線感受歌曲的平穩、連貫。7、歌曲處理,啟發引導。8、隨鋼琴完整演唱歌曲。9、總結搖籃曲特點, 并知道這是兩拍子的歌曲。【設計意圖】本環節注重學生的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體會到搖籃曲的特點,讓他們身心投入到搖籃曲的學習,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快的感受與體驗。 四、實踐與創造。1、選擇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碰鈴),敲擊的力度要輕柔。2、在歌譜的強拍上出現碰鈴提示。3、請學生嘗試邊敲邊唱。五、合作探究,分角色表演。請一學生扮演媽媽連貫的唱一唱,請兩學生敲碰鈴,其他學生四個或兩個一組,帶上動作和表情,用柔和的、充滿感情的聲音演唱歌曲小寶寶睡著了。【設計意圖】本環節注重學生的個性展示,共同評價,在展示中褒揚自己,在評價中提升自己,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成長,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教學環境中獲取知識,讓學生在熟悉的音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培養了學生的欣賞藝術的能力。 六、拓展欣賞各國搖籃曲。1、比較童聲齊唱和成人合唱搖籃曲的不同特點,并分析總結搖籃曲特點。2、欣賞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搖籃曲,感受所有媽媽對孩子同樣深深的愛。【設計意圖】有多少種語言就有多少種搖籃曲,不同的文化和語言造就了不同風格的搖籃曲。不管怎樣的語言唱出的搖籃曲,都是母親對孩子最美的撫慰與祝福,期間的情感和美好都是一致的,聽來都讓人恍惚間又回到童年,這樣緊扣本課的主題,使學生融入到音樂美的感受之中,從而讓學生產生一種情感滿足而又意猶未盡的感覺。 七、感受與提升。1、啟發性談話。2、升華感情。 【設計意圖】通過本環節使孩子們收到啟示:愛不僅僅是索取,更重要是付出和奉獻。教育學生懂得愛、學會愛,用豐富的情感表達對媽媽的一片深情,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和音樂感受力,從而拓展學生視野,深化歌曲主題。最后,學生帶著滿懷喜悅、滿懷收獲的愉悅心情,離開教室。從而讓學生產生一種情感滿足而又留連忘返、意猶未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