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54制)七年級下冊語文8 土地的誓言 教案.docx
8* 土地的誓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本文出現(xiàn)的生字和關(guān)鍵詞語,掃清閱讀障礙,增加詞匯積累。2能力目標: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對淪喪的故園的眷戀以及誓死收復失地的愛國熱情。【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學習文中呼告、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體會獨白式的創(chuàng)作手法。教學難點:通過展示寫作背景,讓學生了解“九一八”事變之后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使之產(chǎn)生強烈的震撼,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學生跟著唱學生聽、唱完談感受。教師:是的,歌曲再現(xiàn)了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占東北,四個月內(nèi)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國土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騎蹂躪了十年。1941年,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之際,流亡在關(guān)內(nèi)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而作者作為其中的一員,懷著難以遏制的情感,寫下了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二、基礎(chǔ)梳理1作者簡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遼寧昌圖人。現(xiàn)代作家。1932年發(fā)表小說處女作母親。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等。2字詞清單生字注音誓言(sh) 胸膛(tng) 山澗(jin) 高粱(ling) 纏繞(chn) 埋葬(zng)蚱蜢(zh mn) 摯痛(zh) 嗥鳴(ho) 斑斕(ln) 讕語(ln) 亙古(gn) 默契(q) 鎬頭(go) 轆轆(l) 污穢(hu)理解詞義泛濫: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處流淌,比喻壞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仰望:抬著頭向上看;敬仰而有所期望。呻吟:指人因痛苦而發(fā)出聲音。嗥鳴:(野獸)大聲嚎叫。幽遠:深遠;遠而幽靜。讕語:沒有根據(jù)的話。怪誕:荒誕離奇,古怪。亙古:遠古。噴涌:(液體)迅速地往外冒。默契:雙方的意思沒有明白說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秘密的條約或口頭協(xié)定。族系:具有某種共同屬性的同類。田壟:田埂,田地中種植農(nóng)作物的壟。轆轆:形容車輪等的聲音。三、整體感知1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標記易讀錯的字。2讀一讀。3提問: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愛國之情、思鄉(xiāng)之情和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滿腔仇恨。4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最能感動自己的句子,深情地、大聲地朗讀出來,并找學生談一談為什么會感動自己。5理解文章標題含義。這不是土地本身發(fā)出的誓言,而是作者面對土地所發(fā)出的誓言。6文章共兩段,請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其大致內(nèi)容。第1段主要寫“我”常常想起關(guān)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xiāng)的呼喚,“我”的內(nèi)心為此熱血沸騰。第2段主要寫故鄉(xiāng)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牽夢縈,“我”發(fā)誓要為故鄉(xiāng)母親戰(zhàn)斗至犧牲!四、文本探究1你怎樣理解文中的“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與“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這里用“泛濫”表達了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用“埋葬”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2認真閱讀“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回答下列問題。(1)作者在這段話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chǎn)?如白樺林、馬群、蒙古狗、紅高粱、豆粒、黑土地、山雕、鹿群、煤塊、足金、車鈴、讕語、狂風等等。抓住這些特點,能充分體會到東北的地域特征。(2)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chǎn)?作者用了大量的詞語形容東北地區(qū)的種種事物,你覺得哪些詞語用得好,能夠引起你豐富的聯(lián)想?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xiàn),展現(xiàn)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這段話用了大量的形容詞和短語修飾事物,使事物帶上豐富的、耐人尋味的意味。(3)有人說這段話排列的詞語過多,不夠簡潔,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刪掉,比如“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么?作者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xiàn),展現(xiàn)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4)怎樣理解“當我記起故鄉(xiāng)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噴涌著血液一樣”等語句?“紅熟的漿液”,從表層看,這是寫實,指大地的深層涌動著的沸騰的巖漿,深層的含義指作者的內(nèi)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似乎正要噴涌而出。(5)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對故鄉(xiāng)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請舉例說明。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fā)感情。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記起故鄉(xiāng)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chǎn)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6)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guān)東原野”用“她”來稱呼,而到后面卻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改用第二人稱來稱呼呢?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變化的結(jié)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wěn),但隨著作者的情緒變化、感情逐漸變得激昂,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第三人稱,而是用第二人稱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作“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7)課文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上的異同點?結(jié)構(gòu)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fā)對故土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直接抒情。內(nèi)容之同:都有對故土的回憶和描繪。內(nèi)容之異: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chǎn),并采用景物的疊加,是為了展現(xiàn)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激情贊美和深情懷念,應(yīng)用排比,則加大了信息容量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xiàn)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強烈。它也表達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fā),面對土地發(fā)出自己堅強的誓言。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