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54制)六年級下冊語文12 古代詩歌三首 教案.docx
12 古代詩歌三首馬 詩【教學目標】1理解詩句意思,體會馬的精神。2有感情地朗讀詩句,并背誦古詩。【教學重難點】1理解古詩意思,背誦積累古詩。2體會詩中的情感。【教學準備】查找有關(guān)李賀的資料。【教學過程】一、導(dǎo)入。教師出示馬的圖片,談話導(dǎo)入:馬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一首詩馬詩,相信同學們對馬會有更深刻的認識。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一)教師讀,學生聽準字音。同桌間互相讀一讀,讀準字音。一個多音字“燕”。詞語:燕山、月似鉤、金絡(luò)腦、踏清秋。(二)自讀詩文,啟迪質(zhì)疑。用學過的方法,自讀。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nèi)容?自己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匯報交流,教師點撥。)三、再讀古詩,細細品讀。(一)品讀第一、二句。1理解詞語:大漠:廣闊無邊的大沙漠。燕山:指燕然山。這里借指邊塞。(燕:多音字,本課讀yn,指地名:燕山。)鉤:古代的一種兵器,形似月牙。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意思。(塞外大沙漠里,黃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猶如皚皚的白雪。月亮高懸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彎鉤。這兩句描繪了戰(zhàn)場環(huán)境。)3思考:“沙如雪”“月似鉤”的豐富意蘊,想一想這是一番怎樣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這悲涼、清冷的場面從側(cè)面襯托了詩人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異常憤懣的心境。)4指導(dǎo)朗讀。(二)品讀三、四句。1理解詞語:何當:何日,何時。金絡(luò)腦: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這里指戴上金絡(luò)腦。走:跑。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氣爽之意。2思考:這是一匹怎樣的馬?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引導(dǎo)學生抓住“金絡(luò)腦”“快走”,形象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意思。(什么時候才能夠帶上黃金的籠頭,飛快地奔馳著,踏遍著清爽秋日時的原野!)4指導(dǎo)朗讀。四、朗讀背誦,體會感情。(一)指導(dǎo)學生背誦古詩。(二)分四人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三)指名學生背誦。五、小結(jié)。(一)馬詩是托物言志的詠物詩。(二)這首詩,既是寫馬,也是寫人。馬,希望縱橫大漠、快走踏清秋,在廣闊無邊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馳;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石灰吟【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2理解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3能憑借語言文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難點】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2能用自己的話來解釋古詩,體會石灰經(jīng)歷艱辛卻不改變其本色的形象。3聯(lián)系詩人生平,體會詩人不畏艱難、不怕犧牲、正義凜然的崇高品質(zhì)。【教學過程】一、“吟”出詩題,弄清題意。1出示“吟”字,引出詩題。師:同學們,古人寫詩經(jīng)常在題目中用上這樣一個字“吟”(課件出示)。它是個形聲字,從口,今聲。吟,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有吟誦、贊美之意。教師引導(dǎo)學生拓展題目中帶有“吟”字的古詩,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孟郊的游子吟。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明代政治家、軍事家于謙在12歲寫的一首有名的詩石灰吟,石灰吟可以說是一首石灰的贊歌,齊讀詩題。3看著這個詩題,你會產(chǎn)生什么疑問呢?(生質(zhì)疑)過渡:是啊,司空見慣、平平凡凡的石灰(展示石灰實物或課件展示石灰圖片)有什么值得贊頌的呢?我想學了這首詩你就知道了。二、讀好詩句,初步感知。1教師范讀。要求:邊聽邊關(guān)注老師讀書的節(jié)奏、停頓、語氣的變化。(可邊聽邊畫出節(jié)奏)2聽了老師的朗讀你是不是也有躍躍欲試的沖動呢?那就放開聲音,自由讀一讀吧!檢查生字的讀音。3指名讀古詩。老師有兩個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能讀下來;聲音響亮地放開來讀。4下面,就讓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吧!(師生齊讀)5好,這次我再請兩位同學來讀一讀。(評價:有板有眼,已經(jīng)不再是讀字了,而是在讀詩了)6集體齊讀。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詩大意。(一)于謙筆下的這首詩,簡練地展現(xiàn)了石灰的生命歷程。老師這兒有一份資料,具體描述了石灰的制作過程。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了解石灰的制作過程。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巖的成分一樣,將我放入石灰窯中與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燒,就變成了生石灰。經(jīng)過烈火的焚燒,我的主要成分發(fā)生了變化,這時的外形仍像一塊塊石頭,但渾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進水中,水立即沸騰起來,像燒開的水一樣。經(jīng)過這次沸騰后,我又變成了熟石灰,模樣也由石頭外形變成了粉末狀的白灰。這時,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們看,我們教室的白墻就是石灰水粉刷出來的。(二)同學們,了解了石灰的制作過程,想必這首詩的意思你也基本上清楚了,借助我們的工具書,先自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同學之間再相互說一說。(三)組織交流,教師提升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錘萬鑿因為石灰石大部分都埋藏在深山之中,所以必須要先開采出來,這就需要千錘萬鑿(相機板書)你如何理解“千錘萬鑿”?教師運用字理析解“錘、鑿”,“錘”指的是“敲打”,“鑿”指的是“打孔;挖掘”“千錘萬鑿”指的是經(jīng)過多次的敲打挖掘。說說帶有“千()萬()”的詞語。誰能來說一說第一句的意思(石頭是經(jīng)過多次的敲打挖掘才從深山里開采出來)。看著“千錘萬鑿”這四個字,你能想象石灰石在運出深山之前,承受著怎樣的煎熬嗎?同學們,你們的手指被扎傷過嗎?如果我們的手指被針或者小刀扎傷了,會有什么感覺?(很疼)而石灰石卻是被“千錘萬鑿”,它們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生想象: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石有的可能被鐵錘擊破了頭,砸斷了腿,有的可能被鑿子挖開了心,掏出了肺,很是痛苦)過渡:但這一切都不算什么,開采出來以后,石灰還要經(jīng)過2經(jīng)過烈火的焚燒烈火焚燒(板書)根據(jù)“烈”“焚”的字形說說意思,并說出一些有火字旁的字。看著這四個足以灼熱你心靈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時的石灰正處于怎樣的狀態(tài)?(烈火的高溫已經(jīng)讓石灰渾身發(fā)燙,仿佛要化了一樣,但石灰怕不怕)生:不怕。師: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若等閑,出示課件)你知道“若等閑”是什么意思嗎?“若”的意思是好像,“等閑”的意思是平常。那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呢!(烈火焚燒好像是平平常常的事)石灰把烈火焚燒自己不過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對那熊熊烈火發(fā)出一句吶喊嗎?(讓烈火來得更猛烈些吧!我根本不在乎!)過渡:(出示課件)經(jīng)過了烈火的焚燒,石灰石就變成了生石灰,把生石灰放入水中,水就會立即沸騰起來,經(jīng)過這次沸騰之后生石灰就變成了粉末狀的熟石灰,這就是詩中寫到的3石頭外形變成了粉末狀的白灰粉骨碎身。(板書)解釋“粉骨碎身”。(身體粉碎)誰能用關(guān)聯(lián)詞語“雖然但是”來說說這句話的意思。4教師過渡質(zhì)疑:在我們看來難以承受的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石灰為什么能“若等閑”“渾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間)(板書)石灰是怎樣把清白留在人間的?(我們教室的墻壁就是石灰粉刷出來的,這就是石灰留下的清白。)石灰之所以忍辱負重,承受煎熬,原來是因為有著這樣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氣節(jié)。5指名說說整首古詩的意思。(四)教師總結(jié):同學們,通過對詩句的了解,你認識了怎樣的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石灰;經(jīng)歷各種磨難也毫不畏懼的石灰,粉骨碎身也要留清白的石灰。)你對石灰產(chǎn)生了怎樣的感情?(敬佩)那我們就帶著敬佩之情來讀一讀這首詩。(五)引導(dǎo)朗讀:這次我們讀書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自讀、指名讀、齊讀)(六)指導(dǎo)朗讀,教師相機評價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讀中流露出來了,石灰聽了你的朗讀一定會感謝你的!四、走進石灰,體會于謙的坎坷人生。(1)如果我們僅僅把這首詩理解為石灰的無限高尚的品質(zhì),也許它并不會有這么強大的生命力能流傳至今,它還寫了什么呢?(2)詩歌表面寫石灰,其實字里行間隱隱地藏著詩人于謙自己的影子。石灰吟這首詩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那于謙是一個怎樣的人呢?老師這里有一份于謙的資料請同學們讀一讀。(3)課件出示資料: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錢塘人。中了進士后,任地方官幾十年。在任期間,于謙嚴格執(zhí)法,廉潔奉公,救濟災(zāi)荒,關(guān)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貿(mào)然率大軍出征與北方蒙古瓦剌(l)軍作戰(zhàn)。明軍大敗,明英宗被俘。此后,瓦剌軍攻打京城,于謙臨危受命,率京師群眾打敗瓦剌軍,贏得了京師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使千百萬人民免遭涂炭,英宗也得以回朝。可是,回朝后,于謙不僅沒有得到嘉獎,更由于自己不愿意與朝中的丑惡勢力同流合污反而遭到朝中惡勢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殺害。曾有人勸其逃離,但于謙一身正氣,寧死也不愿逃離。(4)同學們,從這段資料中你看出了于謙是一個怎樣的人?(于謙是一位堅強不屈、剛正不阿、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決與惡勢力斗爭到底的人。)(5)石灰如人,人如石灰,這首詩正是于謙人格的印證。(6)贊頌石灰,創(chuàng)設(shè)情境品讀,體會詩人的無限情懷。一誦少年抒懷。于謙十二歲就寫下了石灰吟這樣慷慨激揚的詩。想想當時的少年于謙為什么要寫下這首詩?(學生交流,如:于謙是個很有志氣的人,從小就懷有精忠報國的理想,就想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fā)的于謙,你會怎么高聲誦讀這首詩?(抽生誦讀)教師評價:好一個志存高遠的于謙;聽了你的朗讀,彼時的于謙一定會和你成為好友。二誦為官感悟。為官后的于謙依然不忘自己年輕時寫下的石灰吟。當他回首自己十幾年的為官生涯時,一定會感慨萬千。他會有什么深刻的體會呢?(學生交流,如:我于謙一生清清白白,為國為民,總算無愧于自己年少時的誓言。)假如你是為官后的于謙,你會以什么樣的心情再次吟誦這首詩?(抽生誦讀)你的朗讀道出了于謙的心聲,真是于謙的知音。三誦臨刑陳詞。本該受到重獎的于謙,卻慘遭陷害。試想,戴著腳鐐走上刑場的于謙,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一定有無數(shù)的話想對世人訴說,那他最想說什么呢?(學生交流)千言萬語道不盡于謙的心情,不如化作聲淚俱下的吟誦。(我們請女生誦讀全詩。)四誦后世評價。于謙的一生如石灰一樣,為后人所敬仰。從石灰吟這首詩中,我們體會到了他的崇高精神。人已遠去,精神長存,無限的感動,化作深情的誦讀。請同學們深情地背誦全詩。(自由背、抽背、齊背。)同學們,此時此刻,我想于謙已經(jīng)走進了你的心中,石灰的精神已經(jīng)刻在了你的心底,那詩人于謙寫這首詩要表達怎樣的感情呢?(對,這首詩不僅贊美了石灰的高貴品質(zhì),更抒發(fā)了詩人不愿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結(jié)束語:同學們,記住于謙,記住石灰吟,更記住他“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作業(yè)布置】于謙為官清廉,為國為民,他的詩歌大多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感情和堅貞的情操,如詠煤炭,課后請同學們收集于謙的古詩讀一讀。竹 石【教學目標】1讀準“勁”的讀音,讀清楚古詩的韻腳“松”“中”“風”。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歌唱古詩,在理解大意的基礎(chǔ)上背誦。3能展開想象描述古詩畫面,感受竹子不屈不撓的精神。【教學重難點】感悟詩中內(nèi)涵,學習詩人借物喻人、詠物明志的寫法,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教學過程】一、話題導(dǎo)入,認識“竹”字。1識“竹”字。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字(板書“竹”字)。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創(chuàng)造這個字的,(出示“竹”字的甲骨文)。甲骨文的“竹”字很像兩根細枝上垂下的六片葉子,這和竹葉的樣子很像。所有與竹相關(guān)的字,都采用“竹”做偏旁。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見過竹子?2知竹畫。師:如果見到的是畫在畫上的竹子,那就是竹子畫。3揭詩題。師:以竹子為主題的繪畫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人們又往往把竹子和石頭(板書“石”字)畫到一張畫上,詩人又為這樣的畫題了一首詩,這首詩就叫竹石。設(shè)計意圖:從“竹”字的字形入手讓學生初步了解“竹”的象形字很像竹葉,為竹石的繪畫埋下伏筆。然后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一步一步揭示詩題,學生會對竹石產(chǎn)生親近感。二、吟誦古詩,感受“竹”韻。1讀古詩。師:誰愿意試著朗讀一下詩題?師:對,就這樣讀,要讀得正式,讀得莊重。預(yù)備起竹石。師:好詩在手,我們可要認認真真地朗讀一番。誰愿意朗讀給大家聽?要注意“勁”字讀作“jng”,是“堅強有力”的意思。2吟古詩。師:我們剛才讀詩的方法是現(xiàn)代人的讀法,那么我們古人運用平長仄短來吟古詩。(出示平仄)標上平仄,就是這樣一首詩。認真聽,老師是怎樣吟詩的。師:誰愿意先來吟給大家聽一聽?師:在這樣的吟詩聲里,你有怎樣的感受?設(shè)計意圖:該詩贊美竹子高尚的情感要首先通過朗讀讓學生有所感受,在正確、流利的基礎(chǔ)上,正式莊重地朗讀符合該詩的基調(diào)。再加以平長仄短的吟詩,使學生進一步從聲音里感受該詩特有的韻律與情感。三、解讀文本,揣摩“竹”意。(一)整體感知。師:你知道竹石主要寫的是什么嗎?(二)解題。師:我們再結(jié)合資料(出示資料),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師:其實,竹石是一首題畫詩,寫的是畫上的竹石。(三)解詩。師:默讀古詩,你能說說詩中寫了畫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1扎根破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板書:扎根破巖)師:在哪句詩中發(fā)現(xiàn)的?師:這句詩中你喜歡哪些字?說說為什么。師:“咬定”就是用力地咬著不松口。詩中“咬定”的是青山。是說竹子的根咬定青山。也就是竹子的根生在青山之中。師:“立根”就是生根,根本來生長在破裂的巖石之中。師:這兩句詩的意思就是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巖石縫中。師:你能給竹子和破巖前加個形容詞來描述一下這個畫面嗎?師:這樣的竹子,給你帶來的感覺是很堅強。為什么這么說?師:詩人把它寫成一句詩,叫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師:同學們朗讀這兩句詩時,“松”和“中”讀得要比其他字長,這兩個字是這首詩的韻腳。還有一個字也是韻腳風。我們看看,這三個字的韻母都是ong。我們來讀一下,ong。你發(fā)現(xiàn)讀ong的時候,聲音特別厚重、有力、悠遠,而這樣厚重悠遠的聲音正和竹子堅強的品格結(jié)合在一起,一起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師:你發(fā)現(xiàn)了詩中寫到了竹子扎根破巖,繼續(xù)找,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2堅定強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板書:堅定強勁)師:在哪句詩里?這句詩中你喜歡哪些字?師:堅勁就是堅定挺拔。磨就是折磨,你運用的是組詞法。同樣的解詞方法還能解決哪些字擊,擊就是打擊;任,任就是任憑。千磨萬擊是一千次折磨、一萬次打擊嗎?不是,而是無數(shù)次折磨和打擊。師:還有一個字,爾你。那么這句詩的意思是遭受無數(shù)次的折磨和打擊仍然堅定挺拔,任憑你從何方刮來什么風。師:你能發(fā)揮想象,描述一下竹子受到怎么樣的磨難還堅定挺拔嗎?師:你能用四字詞語說說這樣的竹子帶給你來的感受嗎?(不屈不撓)師:詩人把它寫成一句詩,叫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師:你發(fā)現(xiàn)了詩中寫到了竹子堅定強勁,繼續(xù)找,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3描述。師:你能結(jié)合板書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竹石的畫面嗎?師:同學們,這就是簡單的古詩帶給我們豐富的想象啊!當我們學習了這些的時候再來吟詩,我們就要注意把松、中、風這樣的字吟得厚重有力。就再一次用我們吟詩的聲音傳達我們心中那不屈不撓的竹子吧。4唱詩。師:你們聽,老師的吟誦又有什么不一樣?(詩唱詩)你發(fā)現(xiàn)了嗎?師:原來竹石是可以唱出來的。這首詩要表達竹子不屈不撓的精神,我們就應(yīng)該用渾厚的曲調(diào)唱出來。誰想模仿著唱一唱?師:很多人已經(jīng)掌握了唱詩的方法,這種唱詩,只要把平聲延長一點,把仄聲唱準一點,就可以了。來,我們一起來5作者。師:竹石是一幅清雅的畫,更是一首堅定的詩,它帶給我們?nèi)绱说恼鸷场D敲矗瑸楫嬵}此詩的詩人是鄭燮。(出示鄭燮簡介)原來鄭燮的詩、書、畫世稱“三絕”,尤其擅畫蘭和竹。所以,他才能畫出兀傲清勁、別具一格的竹子。他有一句流芳百世的銘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鄭燮晚年的這首題畫竹石就是他這種傲岸和剛直人格的寫照。所以,詩中寫的是竹,而要表達的卻是自己的情感。這樣借助他物來表達自己情感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設(shè)計意圖:從詩題入手,讓學生了解竹石是首題畫詩,再進一步引發(fā)學生思考:詩中寫了竹石的哪些方面?學生隨機找出詩中所寫竹子扎根破巖、堅定強勁。在理解詩意的時候,采用了組詞法和發(fā)音法,提高學生理解古詩的能力。在此基礎(chǔ)上,逐句理解詩意,并想象描述古詩情景,在理解與描述中讓學生感受古詩的詩意美和竹子不屈不撓的品質(zhì)。然后再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感受把古詩唱出來,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最后,結(jié)合作者生平資料,理解古詩托物言志手法的運用。四、拓展藝術(shù),了解“竹”情。1詠竹詩畫。師:鄭燮的筆下,有著這樣不屈不撓的竹石,你都知道哪些有關(guān)竹子的詩呢?師:竹子是堅韌與頑強的象征,更是中國古詩的永恒的主題。我們看,(出示詩句)唐朝的王維有這樣的詩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李商隱有詩云嫩籜香苞初出林,五陵論價重如金。皇都陸海應(yīng)無數(shù),忍剪凌云一寸心?宋代的張詠有詩云卷簾陰薄漏山色,欹枕韻疑寒雨聲。春晚不知桃李謝,歲寒非避雪霜深。師:(出示圖片)而竹子更是人們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2“四君子”。師:而竹又同梅、蘭、菊合成“四君子”,千百年來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質(zhì),一直為世人所鐘愛,成為一種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成為中國畫的傳統(tǒng)題材(出示圖片),明代黃鳳池有梅竹蘭菊四譜。畫家用“四君子”來標榜君子的清高品德。師:你看,人們對“竹”多么情有獨鐘!學習至此,你能說說為什么中國人喜歡竹、贊美竹嗎?師:是啊,“竹”在漢語的世界里就成了一副清雅的畫、一首堅韌的詩、一種不屈不撓的中國文化。設(shè)計意圖:從詠竹詩、竹畫和“四君子”入手,拓展學生的認識領(lǐng)域,讓學生了解竹子不屈不撓的品質(zhì)是中國繪畫和詩詞的一個主題,是中國的一種文化。五、回歸生活,引發(fā)“竹”思。師:當我們再一次觀賞竹子的時候,我們會想到一個古老的字竹,會想到一個剛直的詩人鄭燮,會想到一首厚重的古詩竹石,我們會這樣唱師:就讓我們在這樣的曲子里,做一個不屈不撓的君子吧!下課!設(shè)計意圖:把竹石帶進學生的生活,引發(fā)學生在生活中培養(yǎng)詩情的意識,完成了竹石從生活到藝術(shù)再到生活的學習思路。12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