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美版四年級上冊美術(shù)《陶罐》課件.ppt
陶罐,問題,我國陶罐文化形成發(fā)展的時間 我國陶罐文化的突出成就,1 新石器時代,早期:磁山文化、大地灣文化; 中期: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 晚期:龍山文化。 范圍最廣、影響最大的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1.1 磁山文化(B. C. 5400 B. C. 5100),1972年發(fā)現(xiàn)于河北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 陶器用泥條盤筑法外,還出現(xiàn)了捏塑法,陶質(zhì)以夾砂為主,有紅、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時出現(xiàn)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 紋飾有繩紋、篦紋、剔剌紋、劃紋、乳丁紋等。,1.2 大地灣文化( B. C. 5200 B. C. 4800),發(fā)現(xiàn)于甘肅秦安縣大地灣。 以夾細砂紅陶為主。 部分器物有外紅里黑,或兩面紅中間黑的現(xiàn)象。 器形有圈足碗、三足缽、三足罐等; 紋飾有網(wǎng)狀交叉繩紋、鋸齒紋等。,1.3 仰韶文化 B. C. 5000B. C. 3000,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fā)現(xiàn)。 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陜西省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后將器壁拍平制造。 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征,故也稱彩陶文化。 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1)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B. C. 4800年 B. C. 4300年,1953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陜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分布于甘肅東部和陜西關(guān)中地區(qū)。 陶器以卷唇盆和圓底的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造型比較單純。 紋飾有: 動物紋,尤以人面魚紋、魚紋、魚鳥結(jié)合紋。 幾何紋,有寬帶紋、三角紋、曲折紋、斜線紋等。 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等。,(2)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B. C. 3900前后,1953年發(fā)現(xiàn)于河南陜縣廟底溝。 分布為甘肅、青海、陜西、山西、河南等。 器形仍以盆、缽、瓶為主,還出現(xiàn)了甕、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體多呈倒三角形。 紋飾有: 植物紋,多呈旋花紋、葉狀紋; 動物紋,較少見,有蛙、鳥等形象; 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 幾何紋,主要由圓點、鉤葉、弧線三角和曲線等組成的帶狀花紋。,1.4 馬家窯文化B. C. 3300B. C. 2050,1923年首先發(fā)現(xiàn)于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 主要分布于黃河上游地區(qū)及甘肅,青海境內(nèi)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fā)展的一種地方類型。 以彩陶器為代表,是彩陶藝術(shù)發(fā)展的頂峰。 彩陶(彩色陶器):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繪各種圖案,經(jīng)9001050火燒后,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xiàn)出黑、紅、白等顏色的圖案。,器形仍以盆、缽、罐、壺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 人物紋;動物紋:有蝌蚪紋、蛙形紋; 最具有特征的:旋渦紋和波浪紋。,(1)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B. C. 3300 B. C. 2900年,(2)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 B. C. 2650 B. C. 2350年,器形有短頸廣肩鼓腹罐、單把壺、斂口缽、敞口平底小碗等。 鋸齒紋、網(wǎng)紋及魚、貝、人、蛙等形的紋樣,尤以鋸齒螺旋紋、波浪紋、鋸齒紋最為典型。 有的器物蓋紐還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較生動。,(3)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 B. C. 2350 B. C. 2050年,出現(xiàn)了單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 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1.5 大汶口文化B. C. 4040B. C. 2240,1959年發(fā)現(xiàn)于山東泰安大汶口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及江蘇省淮北地區(qū)。 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現(xiàn)白陶、蛋殼陶。燒成溫度9001000。 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lǐng)罐、背水壺等。 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 彩陶較少,但花紋精細勻稱,幾何形圖案規(guī)整,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1.6 龍山文化 B. C. 2500 B. C. 2000,1928年,黑陶首次發(fā)現(xiàn)于山東章丘縣(原屬歷城縣)龍山鎮(zhèn)城子崖。 分布區(qū)域以山東和蘇北地區(qū)為主。 黑陶作為山東龍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中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輝創(chuàng)造。 磨光黑陶數(shù)量更多,質(zhì)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2商周時期,(1)白陶 (2)印紋陶 (3)彩繪陶器,(1)白陶,用淘洗的更加精細的高嶺土燒制,燒制火候的掌握也恰到好處,質(zhì)地潔白細膩。 紋飾:獸面紋、饕餮紋、云雷紋、曲折紋等。 裝飾方法:有刻紋和淺浮雕兩種。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構(gòu)圖嚴謹而富于變化。,(2)印紋陶,盛行于商、西周、春秋,至漢代以后逐漸消失。 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將所需花紋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進行燒制。 紋樣:均為幾何形,主要有水波紋、米字紋、回紋、方格紋、編織紋、云雷紋。,(3)彩繪陶器,興于戰(zhàn)國、盛于漢代。 陶器燒好后再描繪朱、黃、白、黑等彩色紋飾,色彩易脫落。 灰胎多敷黑色陶衣,后再敷白粉一層,然后用黑線、紅色及其他色彩彩繪。褐胎多敷白粉或黃粉,后多用紅色彩繪。 紋飾: 幾何紋,占比重最大,包括弦紋、菱形紋、鋸齒紋、三角紋等; 云紋; 花瓣紋,有梅花、柿蒂、卷草等; 鳥獸紋,有龍、鳳、鋪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