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下道德與法治10.2《我們與法律同行》教案(趙老師獲獎教學設計).docx
七(下)第十課第二框我們與法律同行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學會依法辦事的原因,怎樣依法辦事;懂得要樹立法律信仰的原因,作為青少年應怎樣推進法治中國的做法;知道道德與法治的關系。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學會依法辦事的原因,知道怎樣依法辦事;明白道德與法治的關系,懂得樹立法律信仰的原因,知道作為青少年也是法治中國的推動者;通過用法律知識分析簡單的案例,培養學生判斷思維能力和概括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法律知識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法律信仰,學會依法辦事。【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學會依法辦事;樹立法律信仰的要求。教學難點:樹立法律信仰。【教學用時】1課時【課前準備】學習思考題:課題:二、我們與法律同行 (一)學會依法辦事 1、為什么要學會依法辦事?2、怎樣做到依法辦事?(二)樹立法律信仰 1、為什么要樹立法律信仰?2、怎樣樹立法律信仰(要求)?3、法治時代,道德有什么重要性?4、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對青少年有哪些要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多媒體播放視頻北京首例考研替考案宣判入刑看完視頻,談談你的想法。學生談看法。老師:本案例啟示我們要學會依法辦事。二、新課講解:目標導學(一)學會依法辦事活動一:1、運用你的經驗(多媒體展示關于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四組圖片)思考:這些做法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學生談看法。老師:法治建設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個公民都應該學會依法辦事,樹立法律信仰,共同為創建文明和諧社會、為法治中國的建設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結論: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法律保障我們的幸福生活。2、(多媒體鏈接展示材料、配上相應的圖片)在中國,制定法律的權力屬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的制定過程包括法律案的提出、審議、表決和公布四個環節。法律案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后,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實施。想一想:法律的功能的實現靠什么?結論:法律的保障功能的實現靠我們每個人對法律的尊崇和遵守。3、(多媒體鏈接展示材料、配上相應的圖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數據:共調查了2834名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人員、410名未成年社區矯正人員、751名專門學校學生。“不懂法律”的占65%,“不知道是犯罪,也不知道會受到處罰”的58.1%,“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觸犯了法律”占64.7% 。你讀出了什么信息?提示:法律規定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樣做,法律是一切行為的底線。在日常生活中,在行動之前,我們要想一想“合不合法,有什么后果”,并以此作為評價自己行為是否合法的準則。結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經常想一想,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違背了法律,會有什么后果。P101一歸納總結:1、為什么要學會依法辦事?(1)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法律保障我們的幸福生活。(2)法律保障功能的實現靠我們每個人的尊崇和遵守。(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經常想一想,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違背了法律,會有什么后果。活動二:1、(多媒體鏈接展示材料、配上相應的圖片)中國式過馬路,是網友對部分中國人集體闖紅燈現象的一種調侃,即“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出現這種現象是大家受法不責眾的“從眾”心理影響,從而不顧及交通安全。 思考:“中國式過馬路”現象給我們什么啟示?結論:依法辦事,就要遵守各種法律法規。2、案例分析(多媒體展示案例)今日說法欄目中,有這樣一個案例:16歲的中學生小天(化名)因多次被所謂的學校“老大”勒索而不敢向家長說明,終于惱羞成怒,用匕首將其中一人刺死小天就這樣親手毀了自己的美好前途,小天的失足,讓我們為之喟嘆,為之惆悵,為之痛心,為之惋惜但我們能做的,難道真的就只有這些嗎?設想一下,如果小天被逼無奈時能用“法”維護自身的權益,這一切悲劇恐怕就不會發生了吧!思考:此案給我們什么警示?結論: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應當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知識拓展:法治方式,通常人們所說的“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都是屬于法治方式的范疇。多媒體展示維權途徑圖片3、探究與分享案例一:多媒體展示材料與圖片居民吳老頭聽到陽臺上有異聲,就起床去查看。哪知道進陽臺就看到有一雙手露在陽臺欄桿的邊上,竟然有一個人攀附在陽臺上。吳老頭一驚,不由自主地猛喊了一聲:“有賊!“吳老頭曾經練過獅子吼的功夫,他喊,竟然把小偷嚇得慌了神,手一松,從五樓陽臺上摔了下去,當場死亡。問:案件結果如何?提示:“獅子吼”驚嚇小偷被判賠償2000元。案例二:多媒體展示材料與圖片南京應天大街吉慶家園小區內,一位業主抓獲了一名偷盜助力車得手的女子。一時間,幾十名小區業主圍聚過來,“這些小偷太可惡了,我一年就被偷了三輛電瓶車、八個電瓶,抓到小偷就應該往死里打。”人群中一位穿著紅襯衣的中年男子義憤填膺,當即沖上前去要打小偷。他說的話在不少居民心中形成共鳴,現場喊打聲一片。“你們千萬別動粗,打出人命事情就鬧大了,大家都跟著倒霉!”幾名居民急忙攔住紅衣男子,并表示小偷也有尊嚴,不能隨便動手打人。“你們家中沒丟過車子,當然不氣憤了,但也不該幫著小偷呀?”隨后,居民們為“小偷能不能打”爭論起來,個個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小偷趁此機會逃跑,好在小區保安及時趕到,再次將小偷制服,并押送到派出所。問:抓到小偷該不該打?你贊成誰的觀點?該打:行為可恨,對被偷的人不僅造成了財產損失,而且帶來其他方面的損失,打了會讓他記住教訓。不該打:小偷的行為是違法的,但小偷的生命健康權是受法律保護的。如果我們因一時的氣氛打小偷,就侵犯了小偷的合法權益,我們就違法了,甚至會承擔法律責任。我們應該依法辦事,把他交給派出所處理。(多媒體展示小偷游街示眾圖片)律師:這種行為不僅造成人身傷害,還侵犯小偷的人格尊嚴權,情節嚴重會觸犯法律,要承擔法律責任。案例三:噪音擾民何時休?舞民跳廣場舞有錯嗎?(多媒體展示材料與圖片)廣場舞源于社會生活,是一種群眾性的文娛活動,但同時也是現在非常有爭議性的熱點話題。隨著擾民事件的不斷發生,廣場舞演變成“擾民舞”,有人歡喜有人愁 (多媒體高聲播放廣場舞音樂“小蘋果”)記者采訪實錄:(1)梧州市潘塘公園附近居民:潘塘小廣場晚上跳舞的音樂聲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和休息,大功率快節奏的音響長時間地沖擊著我們的耳膜。(2)“廣場舞”愛好者:跳舞要是聽不清音樂,動作難以投入,也就起不到鍛煉的目的,而且我們是在廣場放音樂,沒有什么不可以的。 學生談感受。(多媒體展示一組居民抗議廣場舞的圖片)討論:如此抗議對嗎?問:同學們,看了以上案例你們有什么想法?結論:在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中,自覺維護他人和集體的合法權益。多媒體展示:我國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己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讓同學們集體朗讀并牢記)案例四:多媒體展示材料與圖片中學生曉程在放學路上,被幾名男生堵截。他們惡狠狠地向曉程要錢,曉程說沒錢。一名男生對另一名男生說:“給我找塊磚,看他說不說實話。”接著,他們又威脅曉程:“到底有沒有錢?快掏出來!”隨后便開始搜曉程的口袋,掏出所有的錢,往曉程頭上拍了一巴掌說:“你要是告訴別人,小心點兒!”問:你認為曉程應該采用哪種方式應對不法侵害?為什么?提示:曉程在面對兩名男生堵截向他要錢的情況下,應該先給他們錢,然后向家長、老師說明情況請求幫助或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學會運用法治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結論:依法辦事,就要養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習慣,逐步成長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歸納總結:2、怎樣做到依法辦事?(1)依法辦事,就要遵守各種法律法規。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應當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在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中,自覺維護他人和集體的合法權益。(2)依法辦事,就要養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習慣,逐步成長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目標導學(二)樹立法律信仰 活動三:探究與分享1、(多媒體展示材料與圖片)陳麗(化名)是一名初中生,她的家人都在法院工作,從小就聽父親、母親講要依法辦事,做人要遵守法律,很多違法的人最終都收到了懲罰,所以她從小做事就很謹慎,從不違反任何規則。陳麗的同桌張偉(化名)出生于一個單親家庭,從小就受到同學和小伙伴的欺負,也欺負比他弱小的同學,他從不相信法律,他只相信自己,他堅信只有自己強大以后,才能保護自己。 問:陳麗的信仰是什么?張偉不相信法律說明了什么?提示:樹立法律信仰,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 2、(多媒體展示材料與圖片)問:12月4日是什么日子?12月4日,是中國的“國家憲法日”。之所以確定這一天為“憲法日”,是因為中國現行的憲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實施。憲法是國家的 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所以將憲法實施日定為“憲法日”,意義十分重大。播放視頻國家憲法日并展示一組國家工作人員在就職時公開進行憲法宣誓的圖片。思考:國家工作人員在就職時公開進行憲法宣誓有什么意義?提示:(1)有利于樹立憲法權威,推進依法治國的實施。(2)有利于增強公職人員的憲法觀念,激勵其忠于和維護憲法。(3)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憲法意識,培養憲法情感。(4)有利于在全社會傳播憲法理念,樹立法治信仰。問:建設法治中國需要誰?結論: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人民既是法治的踐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3、(多媒體展示材料與圖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結論: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4、(多媒體展示材料與圖片):美國當代著名法學家哈羅德伯爾曼說:“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也易于變為狂信!”“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 結論:當法律真正成為人們的信仰時,才會充分體現自身的價值,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歸納總結:1、為什么要樹立法律信仰? (1)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人民既是法治的踐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2)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3)當法律真正成為人們的信仰時,才會充分體現自身的價值,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活動四:1、(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結論:樹立法律信仰,就是發自內心地尊崇法律、信賴法律、遵守法律和捍衛法律。2、(多媒體展示材料與圖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盧梭 結論:當法律至上成為我們的真誠信仰時,法治精神就會銘刻在我們心中。歸納總結:2、怎樣樹立法律信仰(要求)?(1)樹立法律信仰,就是發自內心地尊崇法律、信賴法律、遵守法律和捍衛法律。(2)當法律至上成為我們的真誠信仰時,法治精神就會銘刻在我們心中。3、以下這些法律規定,你自覺遵守了嗎?怎樣才能更好地遵守?(多媒體展示教育法、環境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條文與圖片)4、(多媒體展示一組旅游圖片)問:在旅游中,你有沒有這些不文明的行為?提示:旅游法第十三條規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應當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愛護旅游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遵守旅游文明行為規范。 問:杜絕旅游中的不文明行為僅僅靠法律行嗎?為什么?(多媒體展示材料與圖片):“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則是隱藏的法律。”結論:法治時代,并不否認道德的重要性。5、(多媒體展示材料與圖片)思考:有人認為現在是法治時代,我們只要認真學習法律就可以了,不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你認為對嗎?結論:人們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強尊法守法的意識和自覺性,有利于促進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歸納總結:3、法治時代,道德有什么重要性?(1)法治時代,并不否認道德的重要性。(2)人們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強尊法守法的意識和自覺性,有利于促進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活動五:1、多媒體播放未成年人霸凌案視頻問:看了未成年人霸凌案視頻,你有何感想?結論:增強法治意識,依法辦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僅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受益者,更應該成為參與者和推動者。歸納總結:4、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對青少年有哪些要求?(1)增強法治意識,依法辦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本要求。(2)青少年不僅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受益者,更應該成為參與者和推動者。學會依法辦事的原因三:課堂小結學會依法辦事我們與法律同行依法辦事的要求樹立法律信仰的原因樹立法律信仰的要求法治時代,道德的重要性樹立法律信仰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對青少年的要求四:鞏固提升(一)選擇題:1、結合下圖漫畫,它啟示我們( ) 依法辦事要遵守各種法律法規,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執法人員為維護自身的權益可以采取一切手段依法辦事需要我們養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習慣執法人員在緊急狀態下可以不依法辦事A B C D2、學完了“我們與法律同行”這一課時后,七年級(3)班的幾個同學就有關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下列觀點中,你認為正確的有( )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只要懂法就是有法治精神的表現樹立法律信仰要遵守法律和捍衛法律A. B. C. D.3、中學生不僅是法治中國的受益者,更應是參與者和推動者。對此,我們應該( )樹立法律信仰,尊崇法律自覺履行公民義務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嚴格執法,公正執法A B C D(二)材料題:2017年4月15日,梧州市長洲區法院以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研究制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為指導在梧州市某中學開展了以“以法律守護成長”為主題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動。在模擬法庭活動中,審理的是一起未成年人因瑣事發生口角而引發傷害的刑事糾紛案件,庭審現場氣氛莊重嚴肅,秩序井然。(1)開展了以“以法律守護成長”為主題的梧州市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動有什么意義?(2)在建設法治中國的進程中,我們青少年應怎樣做?五:課后作業拓展空間:推動法治中國建設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我們要努力為法治中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學習法律方面,我打算:在遵守法律方面,我打算:在依法維權方面,我打算: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