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級下冊科學1.3《認識物體的形狀》教學設計.docx
認識物體的形狀教學設計【教材分析】認識物體的形狀是教科版一年級科學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第3課。學生在前一課的學習中已經通過“稱一稱”的方法測量了物體輕重的不同,體會了物體的一個基本特征質量。在本節課中,學生將對“形狀”這一物體的基本特征展開研究,形狀反映了物體占據空間的狀況。在這節課中,學生關注的重點不是認識物體的具體形狀,而是通過游戲化的研究活動擺放,知道不同形狀的物體在平鋪時占據空間的狀況不同,同一種物體不同的平鋪方式占據空間的狀況也可能不同,從而發展學生對“形狀是物體的重要屬性”的認識。【學情分析】根據課程標準,學生在小學階段要認識“物體具有質量、體積等特征”,但對一年級學生來說,質量和體積過于抽象,他們可以通過關注更為具體的特征,如輕重、大小、形狀等建立起對質量和體積的初步認識。整個一年級階段,學生需要認識物體的輕重、薄厚、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都是為了達到課標所制定的這個教學目標。學生對形狀這個詞并不陌生,他們在生活中、幼兒園的學習中和一年級上冊的數學學習中,已經知道了物體的許多形狀,如正方體、長方體、球形等,所以本節課對這些形狀的認識不再展開。很多教師會認為“學生對形狀都很熟悉,沒有什么可講的”。然而,認識物體的形狀有什么意義,形狀的差異對物體來說意味著什么,這些問題大多數學生都不會回答,甚至很多教師都沒有認真思考過這些問題。【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認識到許多物體具有固定的形狀,形狀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2.意識到物體的形狀會影響它的平鋪方式。科學探究目標:1.能用簡單的方法比較出不同物體的形狀有所不同。2.了解不同的物體,會有不同的擺放或堆放方式。科學態度目標:1.發展對物體進行研究的興趣。2.認同物體的特征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目標:1.體會到生活中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形狀,有可能其擺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不同。【教學重難點】重點:認識到許多物體具有固定的形狀,并且從“占據空間”的角度理解形狀是物體的重要特征之一。難點:探究多種“平鋪”方式,意識到物體形狀會影響其平鋪的方式。【材料準備】方盒子每組4個;乒乓球、木塊、橡皮和螺母每組若干;收納盒每組1個。【教學流程圖】【教學過程】一.聚焦1.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第1課的活動,出示圖片后提問:“我們在第一節課比較不同的物體時,發現物體的形狀都一樣嗎?”學生看圖回憶后將會說出:“物體的形狀可能不同,有些物體是球形的、有些是方形的”2.教師依次出示四種材料并提問:“它是什么形狀的?”3.教師引出課題:“形狀、輕重,都是物體的重要特征。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物體的形狀。”(板書課題)4.提出問題。教師出示盒子,提問:“這里有四個同樣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這四種不同形狀的物體分別裝進里面,怎樣才能裝得更多呢?”學生交流裝盒子的方式,教師肯定學生說出的多種裝入的方法,最后統一規定用“平鋪一層”的方式進行。設計意圖:調查學生對比較輕重方法的原有認知水平,了解學習前的概念掌握程度,為認識并實踐科學的比較方法奠定基礎,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1:把四種物體分別平鋪在盒子里不同形狀的物體平鋪的數量不同。(1).教師利用課件進行平鋪方法的指導。(課件出示:乒乓球、螺母平鋪一層后的效果圖)(2).組織分組活動:把四種物體分別放入盒子里。教師提醒學生記錄在活動手冊第3頁。(3).小組活動結束,教師組織學生將裝有物體的四個盒子有序擺放在桌上,統計各小組的數據,填好班級記錄表。(將會出現的結果:乒乓球和木塊,各組的數據會相同;而螺帽和橡皮,由于各組可能會用不同的側面去平鋪,數據可能會不同。)(4).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班級記錄表。提問:“現在,每個盒子里都分別平鋪這四種物體,大家平鋪的結果一樣嗎?”“還能繼續平鋪進去嗎?為什么不能了呢?”學生回答后教師梳理與提升:“現在,大家盒子里都不能繼續平鋪進去物體了,因為盒子就這么大,這些物體的形狀又都是固定的,所以就擠不進去了。”(5).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記錄單中的乒乓球和木塊,提問:“這兩個物體的大小其實差不多,我們來比一比:放的數量一樣多嗎?”“為什么木塊的數量要多呢?”學生回答后教師梳理與提升:“乒乓球與木塊的形狀不同,乒乓球平鋪時中間有空隙,無法填平盒子的空間,而木塊平鋪后中間沒有空隙,基本填平了盒子的空間。”設計意圖:通過小組活動擺放四種物體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擺放方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怎樣才能將四種形狀的物體盡可能多地平鋪到盒子中。當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時,數量肯定是不一樣的。“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學生自己在活動后產生的疑問。這時再引導學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狀對物體占據空間會產生影響,這樣知識對于學生是認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2:換一種方法把四種物體分別鋪在盒子里同一物體用不同的方法平鋪,數量可能會不同。1.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再次觀察班級記錄表。提問:“為什么螺母和橡皮的數量,各個小組會不一樣呢?”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導學生猜測:“可能是螺母和橡皮的擺放方式不同造成的(有的是“躺著”的,有的是“立著”的)。”2.組織分組活動。教師提問:“同一種物體,怎樣平鋪會裝得更多呢?讓我們再來試試!”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再次擺放來驗證自己的猜想:用不同的方法把四種物體分別鋪在盒子里,并把數據記錄下來。(課件出示:螺母的兩種平鋪方法。)3.各組完成后,教師組織學生填好班級記錄表。(將會出現的結果:乒乓球和木塊,各組的第1、2次數據都會相同,螺母和橡皮的第1、2次數據會不同)設計意圖:將擺放的方式及對應的數據匯總在一起,方便學生觀察、比較。對于螺母的不同擺放方式,應該讓所有的學生都做一遍,親身體驗一下:物體是立體的,是有很多個面的,每個面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以不同的面放進盒子時,它們在盒子中占據空間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為后面的研討分析奠定基礎。三、研討1.教師組織學生觀察班級記錄表,說說每種物體前后2次擺放的結果,提問:“同一種物體的兩種平鋪方法,結果一樣嗎?”引導學生發現:乒乓球和正方體的兩次平鋪數量相同,螺母和橡皮的兩次平鋪數量不相同。2.教師提問:“這是怎么回事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塊每個側面的形狀都是一樣的,所以不管怎么擺平鋪一層的數量不會有變化;螺母和橡皮的側面形狀不同,“躺”著擺或“立”著擺的時候,用來平鋪的那個“面”形狀不一樣,所以平鋪一層的數量也不一樣。3.教師提問:“如果再給你一個別的物體(如:泡沫塊),怎樣平鋪能裝得更多?”引導學生回答:“觀察一下這個物體各個面的形狀是否相同,如果不同,用立著的方法來平鋪能裝得更多。”設計意圖:學生大膽表述他們的想法。因為通過活動,學生已經意識到平鋪的面不同,會影響到擺放的數量,但是這只是學生心里的感受,還需要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并能夠與伙伴分享。經過這樣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狀對物體占據空間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