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下道德與法制9.1《生活需要法律》教案(衛老師獲獎教學設計).docx
教材分析本單元作為法律版塊的起始單元,以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背景,帶領學生了解社會的法治進程,初步感受法律與生活密不可分,理解法律對生活的保障作用;感受法律對青少年自身的關愛,引導學生自覺尊崇法律,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責任感,學會依法辦事,同時青少年要積極適應法治時代的要求,樹立法律信仰,努力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這就需要青少年不斷學習、內化法律知識,努力為法治中國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學情分析作為初次接觸法律知識的七年級學生,對法律的了解比較少,對法律的認識比較模糊.教學目標1.體會法律對生活的作用,認識生活與法律的關系;2.了解我國法治建設的發展歷程,懂得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教學重點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法治的意義教學難點生活需要法律教學方法視頻教學、活動探究、情景表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 師 活 動學 生 活 動設 計 意 圖多媒體應用導入播放視頻寶貝的游戲,提出問題:為什么最后游戲無法進行了?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進行游戲,最后得出結論,規則既是約束我們的也是讓我們游戲更好進行的保障!激發學習興趣,激起對學習的向往。引入到今天的課題運用窗口播放器播放視頻析題(一)“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1我們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以及由此產生的矛盾和糾紛,不僅需要依靠道德、親情、友情來協調,而且需要法律來調整。每一部法律都是應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頒布的,又對生活加以規范和調整。2.課前準備:你能列舉一些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嗎?你關注哪一部法律,為什么 ?3教師歸納總結討論活動,點明我們生活會中有很多法律,從而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如果沒有這些法律,那么我們的生活會怎么樣?4.提出問題:有很多中學生認為法律跟我們沒有關系,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鑒于課堂上出現的不同觀點,請同學們各執己見,進行辯論)5.總結辯論中的問題,教師做小結,然后提出問題:法律到底跟年齡有沒有關系,是不是打了官司我們才是跟法律發生關系了等一系列在辯論中出現的焦點質疑。然后播放視頻法律伴我們一生1結合自己的經驗思考并回答老師的問題。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將課前搜集的法律案例展示。3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展開想象,并綜合大家的回答進一步思考“這些假設說了什么”4.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一部分同學同意一部分同學不同意。5.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糾正存在的認識錯誤、1從學生感興趣且熟悉的話題入手,旨在感受“法律就在我們身邊,生活需要法律來調整”。2.通過小組探究活動,既是熱身,也是考察學生對法律的認知程度。3.通過想象活動,啟發學生思考,提煉得出: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法律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使我們的生活更規范。4.通過辯論,讓學生明確存在不同意見的癥結所在。5.通過視頻,讓學生切身感受法律就在我們身邊。1、運用展臺展示學生課前搜集到的資料,方便,直觀2、辯論前后運用倒計時3、運用窗口播放器,播放視頻析題(二)“法治的腳步”1. 閱讀書本8687頁,找一找:(1)法律是什么時候產生的?(2)原始社會沒有法律,人類用什么來約束自己的行為?2.提問:根據法律的概念,進入階級社會法律產生了,是不是就是法治社會了?通過對古代皇帝照片的第一感受,說說我國古代階級社會是怎樣的社會?3.既然不是法治社會,那什么是法治社會?4.補充關于法治教育與青少年的材料,提出問題:什么是法治?5.理解了法治社會的概念后,提問:你所生活的時代是不是法治社會?為什么?(展示習近平總書記的照片)6.你期待的法治社會是怎樣的?生活在法治社會的你該如何做?1.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相關信息。2.學生認真閱讀材料,從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中提煉問題答案或者根據教材進行回答。3學生自己閱讀法治社會的概念,并由一位同學上講臺為大家解讀這一概念。4.學生可依據教材回答。5. 說出對習書記的第一感受。6.通過對法治社會的理解,做出期待的法治社會的結論。1.2.落實教材知識,考察學生的信息提煉能力,和對教材知識的理解能力,提煉出“古代國家人治,現代國家用法治替代了人治”。3.4.考察學生對“法治”的理解。5. 通過對習大大的照片的第一感受,對比出作現代中國符合法治國家的要求。6.加深學生對于法治國家的理解,將法治國家的建設落實到自己的身上。升華7.情景表演:預設其中一位同學會成為執法人員,為了達到同學們心中對法治的要求,怎樣依法辦事?7.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完成同學情義在法律面前的無奈。此環節主要是為了升華主題,通過學生活動,做到知行合一。共享收獲請同學書寫本節課的收獲師生互動,根據教師板書,學生總結課堂收獲。梳理知識脈絡,達成教學目標。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