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下語文24《河中石獸》教案(柳老師公開課教學設計).docx
課題河中石獸時數(shù)總課69分課時第二課時學習目標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課文,能夠用自己的話講述尋找石獸的故事。2.理解課文中心內容,把握課文所闡述的事理。學習重點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學習難點理解課文所闡述的事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資源準備多媒體課件課前檢測導學過程備 注一、復習導入:1、讀準字音。河干(gn)圮(p)棹(zho) 曳(y) 鐵鈀(p) 木杮(fi)湮 (yn) 嚙(ni) 溯(s) 臆(y) 歟(y) 坎穴(xu)2.指名讀課文。二、思考問題。1.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2.故事中主要出現(xiàn)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導學過程備 注三、請學生口頭回答上述問題,劃分層次并概括各層次大意。可分五層:一頭一尾,中間三層。開頭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第一種尋找方法;接著是另三種不同的尋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點明遇事不能“據(jù)理臆斷”。四、總結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1、2、1、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借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多媒體演示】(1)、學生演示。(2)、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2、師生共同歸納: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第二種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第三種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五、分析最后一層,概括文章的中心。1、 概括文章的中心: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jù)常情主觀作出判斷。2、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聯(lián)系生活實際,更深入地領悟這一道理。六、拓展閱讀: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布置作業(yè)1.完成課后訓練題。2.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xiàn)象。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