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下語文24《河中石獸》教案(孔老師公開課教學設計).docx
河中石獸教學設計教案分析:本文節(jié)選自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故事圍繞著“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進河中的石獸”展開,僧、講學家、老河兵分別給出了不同的意見。故事的結(jié)局證明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教學目標:1、 落實文言重要實詞,反復朗讀,知曉文章大意。2、 了解“敘述”和“議論”的表達方式,理解“借事說理”的方法。3、 深入理解三類人“河中尋石獸”的方法,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4、 培養(yǎng)學生客觀對待分析事情的態(tài)度。教學重點:落實重要字詞;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教學難點:深入理解三類人“河中尋石獸”的辦法,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教學過程:一、作者簡介紀昀,字曉嵐,清代著 名學者,生性詼諧風趣,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nèi)容相當廣泛。分古今圖書為經(jīng)、史、子、集四檔,總名為、為“四庫全書”。二、新課導入導入:這篇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廟靠近河,廟門倒塌之后,門旁的兩只石獅也掉到了河里。后來要修廟,決定要把石獅打撈上來。有人說,到下游去找,因為石獅被水沖走了,結(jié)果在下游沒找到。一個讀書人說,石獅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為石頭重,沙泥輕,結(jié)果在廟前的沙泥里也沒找到。一個老水手最后說,這兩個石獅在上游,結(jié)果果然在上游打撈到了。 怎么會到上游去呢?閱讀完課文后我們便知道了。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1、以小組為單位,每小組負責一段翻譯,按順序每個成員一人一句口頭翻譯。初步掌握文意。2、重點講解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字。四、研討課文,理解文章主旨1、文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概括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四種方法及結(jié)果總結(jié)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尋找經(jīng)過人物尋找地點結(jié)果第一種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二種僧順流而下無跡第三種講學家原地沙中失敗第四種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數(shù)里外2、在文中找出他們尋找石獸的理由有什么不 同?用簡易動畫再現(xiàn)四種尋找的方法,給學生直觀的展示,得出結(jié)論。理由寺僧講學家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老河兵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3、講學家與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堅重,沙性松浮”,為什么結(jié)論不一樣呢?4、為什么前三種方法是錯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僧: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guān)系僧: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講學家: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guān)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zhì)及相互關(guān)系5、分析人物形象僧:“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 ”可見其毅力堅定但經(jīng)驗不足講學家:“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足顯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清高而輕視他人老河兵:有實際經(jīng)驗,自信滿滿6、探討文章主旨問題一:對同一個現(xiàn)象,產(chǎn)生不同的認識,這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請你舉一個例子,并簡單說說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問題二:課文是怎樣結(jié)構(gòu)的,這個故事說有了一個什么道理?課文中所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jié)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觀判斷,而要根據(jù)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五、布置作業(yè)河中石獸教學反思河中石獸設計的特點是,在朗讀的基礎上,圍繞“譯議悟”的結(jié)構(gòu)模式,從知識能力到情感體驗,從文本走向生活。具體有如下收獲。1、 突出了重點:在誦讀中體味、感悟。2、 突破了難點:巧用“換字法”,體會“多”和反問句的情感,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體現(xiàn)了“過程和方法”。3、 體現(xiàn)了特點:抓住了學科與文體的特點,上出了一定的“文學味”。這是河中石獸的第二課時,所以文言字詞的重點稍有偏頗,但課后有學生問我:老河兵的方法是不對的?突然意識到,我犯了文言文的忌諱,本末倒置,沒有扎實“言”,而高屋建瓴地探究了“文”的蘊含。以下是我?guī)c不足。1、過度預設:第一板塊“點譯、句譯、全文理解”,隨著PPT的呈現(xiàn),看似學生回答得流暢,但是流暢的背后是教師過度預設,這拋棄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如果讓學生借助注釋口頭翻譯,把盲點疑問等標注出來,也許課堂生成地更有效果。“全文理解”,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也只是用“一段話概括”故事來檢測落實,其實這沒有真正的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對于文言文,我們該落實到字詞,還是粗略地了解大意?這也是個疑問,也許是家常課和公開課的問題。2、資料更近不足:“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個“多”,一個反問句,包含了作者紀昀的情感,對當時社會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淺薄的知識,無法理清閱微草堂筆記撰寫的時代、宋代理學家的特點、乾隆年間的故事,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適當?shù)馁Y料更近,有利于學生了解紀昀的情感,“論事”方能全面“知人”。3、忽視知識序列銜接:初一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仍處于低層狀態(tài),接受識記文言字詞也許比較合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實詞”、“虛詞”等,這些也許是他們知識大門敞開所需要的,當然也需注意隨文而教的問題;然而,這篇文章,我把后半部分的設計重點放在了體悟上,兩次“笑”的不同,論“三類人”的做法,還強行灌輸了“表達方式”的內(nèi)容,初一學生的知識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識,有一定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