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下語文24《河中石獸》教案(呂老師公開課教學設計).docx
河中石獸【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積累文言詞匯,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2、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過程與方法:學生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有何不同。3、情感態度價值觀:明白課文闡述的道理,知道分析問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觀臆斷。【教學重點】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適逢清朝慶典,乾隆帝為表示其皇恩浩蕩,在乾清宮舉行了千叟宴。被邀請的老人約有3000名。當時推為上座的是一位最長壽的老人,據說已有141歲。乾隆和紀曉嵐還為這位老人作了一個對子,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根據上聯的意思,兩個甲子年120歲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歲。下聯是古稀雙慶,兩個七十,再加一,正好141歲。堪稱絕對。紀昀,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深受乾隆帝賞識。他為人為官剛直不阿,機智善辯。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石獸向上游“跑”了,這是真的嗎?今天,我們再進一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探討其中的原因。2、 課堂檢測1、古今異義古義今義干岸不潮濕閱經歷看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門學科是這表判斷的動詞已停止已經2、 一詞多義聞之笑曰 代詞,代順流而下尋找石獸這件事沿河求之 代詞,代石獸.一老河兵聞之 代詞,代講學家的話之 當求之于上流 代詞,代石頭.其反激之力 的至石之半 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詞,代石獸然則天下之事 的三、探討課文1、文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概括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四種方法及結果2、在文中找出他們尋找石獸的理由有什么?3、為什么前三種方法是錯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人物尋找地點理由結果探究原因寺僧求石獸于水中不可得沒考慮流水、石獸、流沙的關系寺僧順流而下以為順流下矣無跡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流沙講學家原地沙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眾服為確論考慮了石獸和流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當求之于上流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果得于數里外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情景,借助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4、 如何理解這三個人物形象僧人:“求石獸于水中”“ 以為順流下矣”-盲目行動者講學家: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主觀臆斷者老河兵:“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 實事求是者5、 文中寫到兩次“笑”,你怎么理解講學家的“笑”,嘲笑僧人,是自以為懂“物理”,笑別人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老河兵的“笑”,則是因為富于實際經驗,笑講學家主觀臆斷,含有自信。六、這個故事說了一個什么道理?課文中所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課文中所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許多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觀判斷,而要根據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七、總結:宋代的大詩人陸游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憑老經驗,憑習慣來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斷失誤的例子也不少,所以,讓我們記住河中石獸簡練之筆墨,讓我們記住紀昀教我們的行事之理,不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據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綜合考慮,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結論。八、布置作業:1、熟讀并背誦課文2、積累有關勇于實踐的名言3、課下閱讀閱微草堂筆記九、板書設計:河中石獸紀昀僧 人 盲目行動者講學家 主觀臆斷者 實踐出真知老河兵 實事求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