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下語文24《河中石獸》教案(柏老師公開課教學設計).docx
河中石獸教學設計【清】紀昀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借助工具書以及注釋理解文言文的實詞與虛詞,文本的基本內容。2、積累文言詞匯,朗讀文章并背誦文章。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生活道理。過程與方法:學習誦讀文章,體會文言文朗讀的情感與語調,在反復誦讀、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掌握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體味文章嚴密的邏輯性。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從實際出發,觀察事物,對待生活,得出正確的結論。【教學重點】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品味文中的哲理。【教學難點】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模擬場景理解文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通過幾種方法對照,理解文章揭示的道理。【教學突破】借助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本文揭示的道理。【教材分析】河中石獸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的一篇志怪筆記小說。本課不僅與“科學”關,還揭示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學情分析】這篇課文的翻譯對初一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而本課所講的科學道理也是學生未曾聽說的,因此在引導方面要借助圖示等手段。【課時安排】兩課時第二課時教學過程一、知識回顧1、作者介紹:紀昀j yn字曉嵐,晚號石云,清代著名學者。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四庫全書分古今圖書為經、史、子、集四檔。2、讀準字音:河干( ) 圮( ) 棹( ) 曳( ) 鐵鈀( )木杮( ) 湮 ( ) 嚙( )溯( ) 臆( ) 歟( )明確:河干(gn) 圮( p ) 棹(zho) 曳(y)鐵鈀( p)木柿(fi) 湮(yn) 嚙(ni) 溯(s )臆( ) 歟( y )3、解釋劃線字詞的詞義:山門圮于河: 閱十余歲: 求石獸于水中: 棹數小舟:嚙沙為坎穴: 爾輩不能究物理:明確:圮:倒塌 閱:經歷 求:覓也,找,尋求。 棹:船槳,這里用作動詞,伐船。嚙:本義是咬,這里是侵蝕沖刷。4、翻譯句子:1、是非木杮(fi),豈能為暴漲攜之去?2、如是再嚙,石又再轉。3、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明確:1、這(兩尊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2、像這樣又沖擊,石獸又會再次轉動。3、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二、整體感知你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個“神異”故事的主要內容嗎?明確: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三、合作探究1、小組內討論:他們尋找石獸的方法有何不同?各自都有什么樣的理由?結果如何?請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句子,填入下列表格中。人物尋找的方法理由結果寺僧原地水中以為順流下矣不可得下流求之講學家原地沙下 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失敗老河兵求之于上流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果得于數里外2、課堂探究活動師生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通過演示,師生歸納: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第二種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第三種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3、分析人物性格。(1)人物性格寺僧:考慮不周,盲目行動講學家:空談事理,據理臆斷老河兵:有實際經驗,實事求是(2) 找出課文相關語句,與同學們討論交流老河兵是怎么做到“究物理”的,他的想法有什么根據。討論明確:老河兵鎮守河防多年,閱歷豐富,他善于觀察和總結,發現一個規律:“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游。”他的分析推斷,符合現代物理學所講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原理。四、探究升華紀曉嵐講述“河中石獸”的故事,僅僅是為了讓我們了解生活中的“神異”之事嗎?文中哪句話表達出作者的觀點?帶給我們怎樣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思考?明確:觀點: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哲理: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五、課文小結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認識到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六、學以致用學了河中石獸,回望自己的學習、生活,我收獲(懂得)了七、布置作業:課外閱讀閱微草堂筆記,并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河中石獸教學反思這篇文章原是高中練習冊所選的習題, 所以對于初一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在第一課時,我先正音,再帶著學生逐個理解關鍵字詞的意思,因為文言文的翻譯以逐字翻譯為主,所以先應該把握單字解釋,再來翻譯。翻譯一遍后,我又設計了一些字詞解釋、句子翻譯等檢測的題,以鞏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帶領學生翻譯完之后,我引導學生思索這篇文章圍繞著什么寫了什么,作者要表達什么思想。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但是我發現學生說全的很少,這樣我領著學生看文章的標題,標題告訴我們這篇文章要寫什么,在寫的過程中,有哪些人物,他們做了什么說了什么,最后作者通過他們的事情想要告訴我們讀者什么觀點。經過我幫助學生一步步的梳理,同學們終于概括了出文章所寫的內容,但是作者借此要表達什么思想呢,學生還是茫然,最后我引導孩子本文的表達方式有哪幾種,最后引導學生找出本篇文章議論的句子,探究文章的主旨。由此,我意識到要想取得好得教學效果,教師必需充分了解學生學情,依據學情選擇教學方法,并且要創設好的教學氛圍,學生學習得開心,教學效率自然就高。學生只有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才能學出效果。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