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下語文24《河中石獸》教案(衛老師公開課教學設計).docx
24 河中石獸精彩開篇詞“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是蘇軾游石鐘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經過實地考察卻得出錯誤結論時,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事情不親眼看親耳聽,卻憑主觀想象去判斷它的有無,可以嗎?今天將要學習的河中石獸一文,同樣給我們帶來深深的思考。學習目標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2.積累文言詞匯,并能背誦課文。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生活道理。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新課導入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圮(p) 募(m) 棹(zho) 柿(fi) 湮(yn) 嚙(ni) 溯(s) 歟(y)2.作者簡介紀昀(17241805),字曉嵐,晚年自號白云,清代學者、文學家,乾隆年間進士,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學識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他主編的四庫全書被稱為文化史上的“萬里長城”,對保存中國文化有很大貢獻。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以妖怪鬼狐為主,但于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一)課文朗讀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音和朗讀節奏。2.聽范讀錄音,并提示朗讀節奏。(二)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1)實詞一寺臨河干(靠近) 山門圮于河(倒塌)閱十余歲(經過,經歷) 求石獸于水中(尋找)爾輩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 眾服為確論(正確的言論)可據理臆斷歟(主觀地判斷)(2)虛詞竟不可得(終于,到底) 以為順流下矣(認為)蓋石性堅重(表議論的發語詞,無實義) 如是再嚙(這樣)然則天下之事(既然這樣,那么) 但知其一(只)2.文言字詞歸類整理。(1)通假字不亦顛乎(“顛”同“癲”,精神失常)(2)古今異義一寺臨河干(古義:河岸;今義:河水干枯)爾輩不能究物理(古義: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一門學科)蓋石性堅重(古義:發語詞;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3)一詞多義聞之笑曰(代詞,代指到下游尋石獸尋了十余里這件事)(1)之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代詞,代石獸)一老河兵聞之(代詞,代講學家的議論)其反激之力(助詞,相當于“的”)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介詞,被)(2)為 眾服為確論(動詞,認為)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動詞,成為)如是再嚙(副詞,像)(3)如如其言(介詞,按照)(4)詞類活用棹數小舟(名詞用作動詞,這里指劃船)豈能為暴漲攜之去(動詞用作形容詞,這里指突然)3.重點句子的翻譯。(1)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后沒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到了下游。(2)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沖走呢?(3)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沖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走沙子形成坑洞。(4)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像這樣又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于是反而逆著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5)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地判斷嗎?(三)背誦全文。四、拓展延伸。1.課外閱讀紀昀閱微草堂筆記,進一步了解紀昀其人其文。2.閱讀以下小故事,領略紀曉嵐的過人智慧。紀曉嵐30多歲的時候,只是個編修。主人家請他為高壽老母寫賀詞,已是特別看得起他。當紀曉嵐寫完第一句時,四座皆驚。至四句書畢,眾人皆呼“高人”!詩云: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生個兒子去做賊,偷得蟠桃獻母親。 第二課時一、新課導入上節課我們解決了課文中的字詞,疏通了文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課文內容,挖掘文章蘊涵的深刻道理。二、自學指導(一)合作與探究(一)整體感知1.朗讀課文。2.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交流點撥】講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3.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請概括各層大意。【交流點撥】可分三層。第一層(1段):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寺僧到下游尋找未果。第二層(2段):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層(3段):老河兵講解應當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 (二)深層探究1.故事中幾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地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交流點撥】(1)寺僧以為石獸被水沖到下游去了,劃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著。他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系。(2)講學家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石頭埋沒在沙里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卻忽略了流水。(3)老河兵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沖走石頭,水的反沖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沖越深,深到石頭一定時候,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沖,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應該到上游去找。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所以他的方法是對的。2.通過尋石獸的故事,比較三類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交流點撥】寺僧:毅力堅定而經驗不足。講學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清高而驕傲自滿,輕視他人。老河兵:有實際經驗,能夠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對事物作出準確判斷。3.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交流點撥】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踐情況作出判斷。三、板書設計 寺 僧求之下流無跡河中石獸 講學家求之地中失敗老河工求之上游成功四、拓展延伸搜集有關勇于實踐的名人名言。【交流】1.百聞不如一見。班固 2.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3.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毛澤東4.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5.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于一只蜜蜂不釀蜜。 薩迪6.經驗是永久的老師。 歌德7.實踐是思想的真理。 車爾尼雪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