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 2.2認識大約幾時 教案
2、認識大約幾時教學內容:教材第910,認識大約幾時,感受時間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教學目標:1、通過學生熟悉的情境,經歷認識大約幾時的過程。2、知道“大約幾時”的含義,能根據鐘面上分針的位置判斷并描述大約幾時。3、感受時間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升生活經驗。教學重點、難點:重點了解鐘面上表示的大約是幾時難點認識鐘面上表示的“幾時剛過”、“快幾時了”和“大約是幾時”等。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實物掛鐘等教學過程:(一)復習整時導入請同學回想整時,并指名回答如何判斷整時。設計意圖:復習整時首先可以鞏固前面知識,其次整時和大約幾時的對比比較鮮明,可以為后面學習做鋪墊。(二)探究新知1、觀察情景圖師:首先,老師要帶你們去火車站看看,觀看情景圖。(生觀看情景圖)師:里面說的是什么?(快3時了)引導學生觀察車站大樓上的鐘面,說一說發現了什么?(分針沒有指著12,差一點到3時。)師:差一點到3時還可以叫什么?(快3時了)師:快3時了又叫大約3時。師撥動指針,展示不同的時刻,師生總結出分針快指向12,時針差一點到幾時,就是快幾時了,也叫大約幾時。設計意圖: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車站為載體,向學生展示了快幾時的情景,讓學生將時間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初步理解快幾時了也叫大約幾時。2、 看圖說話師:觀察情景圖,觀察第一幅圖,你發現了什么?生:鐘面上分針剛剛超過12,時針剛過7時一點點,玲玲去上學。師:鐘面上的時間是7時剛過,7時剛過也叫大約7師:觀察第二幅圖,你發現了什么?生:鐘面上分針剛剛超過12,時針剛過8時一點點,玲玲在上課。 師:玲玲幾點放學?生:快12點時(大約12時)。師生總結:快幾時了和幾時剛過,都叫大約幾時。設計意圖:通過與學生上學時間相關的情景,讓學生了解“快幾時了”和“幾時剛過”都是“大約幾時”,知道“大約幾時”的含義,感受時間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四)鞏固新知1、教材第10頁練一練第1題,說一說大約是幾時。觀察鐘面時間,小組交流討論后找代表回答。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有助于學生組內表達自己想法,同學間互幫互助,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圖意。2、練一練第2題,連線,讓學生說一說圖中鐘面的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判斷時間后連線。設計意圖:在觀察、討論過程中,將現實生活中的鐘表移到圖畫情境中。根據指針位置判斷時間,達到鞏固新知識的效果。3、看圖說話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情景圖和鐘表時間觀察圖中孩子在干什么,將時間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同時說話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3) 達標反饋習題:1、寫出鐘面上的時間。2、 請畫出大約7時。答案:1、大約12時、大約8時、大約7時。2、(六)課堂小結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學會了什么叫“大約幾時”,即“快幾時了”和“幾時剛過”就叫“大約幾時”。設計意圖: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體現了一種“反思”思想,使學生學會總結知識,深化知識,把所學知識變成自己內在的東西。講出還不懂的問題,可以發現教學活動中的不足之處,為今后改進學習方法找到依據。(7) 作業1、寫出種面上所指的時刻2、 說一說鐘面上的時間。答案:1、2時、大約7時、大約9時30分、大約5時、大約11時、大約8時、大約9時30分、大約9時、大約1時、大約1時。2、大約8時、大約5時、大約9時。板書設計:二 認識鐘表認識“大約幾時”“快幾時了”和“幾時剛過”叫“大約幾時”教學資料包:1、 教學精彩片段本課通過讓學生觀察情景圖,體會不是整時的時間,分別展示“快幾時了”和“幾時剛過”的情景,讓學生對不是整時有個初步的認識。最后根據看到的情景圖總結出“快幾時了”和“幾時剛過”叫“大約幾時”。讓學生自己感受大約幾時的情況,便于理解和記憶。2、 教學資源1、寫出鐘面上的時間。2、讀出鐘面上的時間,并試著撥一撥。3、看圖講故事,并說一說你喜歡誰?為什么?答案:1、快7時了,7時剛過。2、 快8時了、9時剛過、5時剛過。3、 合理即可。3、 資料鏈接鐘表的發展 公元1300年以前,人類主要是利用天文現象和流動物質的連續運動來計時。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計時;漏壺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 東漢張衡制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鐘。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臺,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造出第一臺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鐘,日差為1530分鐘,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鐘;1582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鐘,創立了擺鐘。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并用后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鐘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制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鐘中。 1695年,英國的湯姆平發明工字輪擒縱機構;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又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后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鐘表打下了基礎;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17281759年,英國的哈里森制造出高精度的標準航海鐘;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1819世紀,鐘表制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并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鐘、交流電鐘、電機械表、指針式石英電子鐘表、數字式石英電子鐘表相繼問世,鐘表的日差已小于0.5秒,鐘表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