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 10《古詩三首》教學反思1
10 古詩三首教學反思古詩三首都是托物言志詩,包括馬詩石灰吟竹石這三首詩。馬詩是唐朝詩人李賀的作品,在這首詩中,作者以駿馬自喻,抒發若遇知己定當一展雄才的遠大抱負。同時,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憂患意識和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石灰吟是明朝于謙的一篇托物言志詩,表達了詩人崇高的志向。贊頌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抒發了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竹石是清朝鄭燮的一首詠物詩,借贊美竹石來歌頌詩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本詩淺顯易懂,學生不難理解。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1.教學效果(思效)練字悟品。 教學竹石一課時,一個學生說:“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咬”字用的不恰當。此時,我想起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練字過程,我引導學生:首先理解“咬”的意思。“咬”:像用牙齒咬住一樣,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咬定: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然后拓展,這個“咬”字讓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個“咬” 字,想象竹根盤根錯節的模樣,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間的情景。用“咬定”二字,把竹石擬人化,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傳達自己像竹石一樣的品質。你還能想到用其他詞來形容嗎?用“抓、攀”等可以嗎?最后讓學生朗讀詩句,同時拿出畫筆,把山、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間的情景畫出來,品一品。這樣通過“讀議畫品”,學生充分感悟到鄭燮的品質。2.教學收獲(思得)(1)借助插圖,恰當補敘。圖文并茂是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圖畫,以適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需要,這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插圖是教材的第二語言,是教材的重要部分。在學習石灰吟時,我借助課文插圖指導學生邊觀察邊想象,從而引導學生想象意境,體會感情,可總是覺得學生很茫然。原來學生對石灰的產生過程不熟悉,因此對“千錘萬擊”“粉身碎骨”的順序都搞不明白,怎么能說得清楚呢?面對此景,我讓學生觀看插圖,學生仔細看圖,說石灰是經過“千錘萬擊”從深山開采出來的。我問:那“烈火焚燒、粉身碎骨”又是什么情景?學生對這個知識點是一片空白,于是我及時播放石灰的生命歷程的視頻。我讓學生用四字詞語概括:千錘萬擊(石塊出山)烈火焚燒(成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為熟石灰)(粉刷墻面),留下清白。學生理解了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從而感悟詩人的崇高的志向。(2)創設情境,指導朗讀。讀好讀美古詩是古詩誦讀教學的重要內容。針對馬詩,必須提供一定的直觀形象。詩中“大漠、月似鉤”,必須借助圖片表現出來,可是要理解“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還是有一點難度,此時我播放岳飛的滿江紅,同時配上展示策馬沖殺的畫面,讓學生理解詩人李賀立志為國,建功立業的志向。創設情境,如場景的創設,音樂的渲染、烘托,能幫助學生讀好古詩,理解詩意,理解詩人。3.不足之處(思失)教學中時間沒有把握好。教學中,在學生聽了錄音朗讀后,我讓學生比較自己和朗讀錄音不同,接著進入“背誦競賽”這個環節,但是沒能及時的引導學生在字詞方面的比較,而只是注重在情感方面的引導,學生在討論中拖延了一些時間,造成“背誦競賽”這個環節的時間過緊。4.改進措施(思改)朗讀指導,教師的范讀尤為重要,因為學生對古詩的節奏、韻律都不是很清楚,老師的范讀能起到引領、示范的作用。另外,組織形式多樣的朗讀活動,比如比賽讀、輪讀、齊讀、配樂讀等,可以使讀書活動豐富而不枯燥。這樣,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就能逐漸讀好詩,從而達到熟讀成誦,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