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閱讀鏈接教案
閱讀鏈接南轅北轍閱讀指導一、教材理解南轅北轍出自于戰國策魏策四。魏國的謀臣季梁用這樣一個小故事,勸安厘王以大業為重放棄伐趙,后來就流傳了下來。這則寓言講述了一個人要乘車到楚國去,由于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又不聽別人的勸告,只能離楚國越來越遠了。文章是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的。路人強調的是:既然方向錯了,就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國的那個人強調的是:雖然方向錯了,但是他有跑得快的馬、很多的路費和駕車技術好的車夫,所以一定會到達目的地。從人物對話的過程中和文章結尾的點睛之筆中,學生自然會明白其中的寓意: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這則寓言常用來比喻行動和目的是相反的。教學重點是:能聯系上下文及實際生活了解課文中的詞句,并讀懂故事。二、閱讀目標 1.知道寓言是一種文體,初步掌握寓言學習的目標與一般方法。2.理解“盤纏、把式”等詞語的意思。理解南轅北轍的意思,明白要聽取別人的勸告,要保持行動與目標相一致的道理。3.有感情地復述寓言。三、閱讀建議1.了解寓言,明確方法。導入課題解決如下問題:(1)了解寓言這種文體,說說知道的寓言故事。(2)明確學習寓言時,除了要理解讀懂故事,還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2.初讀寓言,弄清題目的含義,對故事有個大體的了解,落實對“盤纏、把式”的理解。3.在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后,探究原因:(1)那人這樣一意孤行,導致的結果是怎樣的。(2)導致這樣的結果的原因是什么。(3)那人的致命錯誤在于“方向錯誤,如果方向錯了,條件越好,可能離目標就越遠了” 。4.聯系生活,揭示道理。(1)舉出生活中這樣的例子。(2)探究這個寓言想通過這個人的可笑行為告訴我們的道理。5.練習有感情朗讀;指名朗讀。注意朗讀的語氣,有意味深長,話里有話的感覺。6.補充閱讀:掩耳盜鈴,課外拓展閱讀寓言故事:春秋戰國十大愚人(主要有:買櫝還珠、杞人憂天、南轅北轍、畫蛇添足、鄭人買履、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邯鄲學步、刻舟求劍、掩耳盜鈴),思考其愚在何處,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四、課堂學習(一)展示預習1. 我會標小節序號,發現這則寓言共 個小節。2. 我能認認真真讀兩遍寓言。自評:A、流利( )B、有感情( )3.我給同桌讀一遍寓言,請同桌簽名。 4.我會用查詞典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1)南轅北轍: (2)把式: (3)盤纏: 5.我知道這些詞的近義詞。盤纏( ) 把式( ) 本領( ) 7.我收集的資料古文南轅北轍。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二)我能讀懂寓言意思。1.這則寓言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 。 2.楚國在 ,他硬要往 走。他的 越好,趕車的 越大,盤纏帶得 ,走得 ,就越 楚國。(三)像南轅北轍這樣包含反義詞的詞語還有哪些?東奔西走 東拉西扯 東倒西歪 東張西望 南腔北調 南轅北轍 南來北往南征北討 南征北戰 前赴后繼 前因后果 前呼后擁 前俯后仰 左鄰右舍 左思右想 左顧右盼 左推右擋(四)達標測評。1.學了寓言,我會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南轅北轍: 把式: 盤纏: 2.學了寓言,我懂得的道理是 3.故事中的坐車人犯了什么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