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 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 第一課時 教案
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和整十數教材第64頁內容。1.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兩位數加整十數的計算方法。2.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尋找數據、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分小組合作學習并交流體會,主動學習的習慣。1.理解并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2.引導學生初步建立數位的概念,只有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計算。課件、投影、圖片、小棒等。1.比一比,填一填。足球比排球3個,排球比足球3個。 2.口答下面各題。88是由()個十和()個一組成的。26是由()個十和()個一組成的。34是由()個十和()個一組成的。57是由()個十和()個一組成的。65是由()個十和()個一組成的。3.口算下面各題。5+3+40=2+6+70=60+20+5=20+40+9=4.計算下面各題。34=30+()34等于幾十加幾?(34等于30加4)57=7+()57等于7加多少?(57等于7加50)如果和上面表示方法一樣,那么65=()+()。(65等于60加5)1.教學例1。(1)演示課件。讓學生說一說從畫面上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小林和小紅在比賽寫字,小林已經寫了25個字,還要寫2個字。小紅才寫了20個字)課件出示兩個問題:小林一共要寫多少個字?小林和小紅已經寫了多少個字?老師提問:怎樣解決這兩個問題?仔細觀察畫面,要想解決每一個問題,需要知道哪些條件?(要想求“小林一共要寫多少個字”,我從畫面上發現小林已經寫了25個字,還要寫2個字,把已經寫的25個和還要寫的2個合并起來,列式是25+2)板書:25+2(要想求“小林和小紅已經寫了多少個字”,把小林已經寫的25個和小紅已經寫的20個合起來,列式是25+20)板書:25+20(2)研究25+2和25+20的計算方法。比較兩道題有什么不同。(根據學生發言老師小結)25+2是兩位數加一位數,25+20是兩位數加整十數。小組討論這兩道題怎樣算。小組交流,匯報討論結果。甲組同學通過擺小棒計算這兩道題。25+2=27先算5+2=7,把單根的和單根的合并。再算20+7=27。25+20=45先算20+20=40,把整捆的和整捆的合并;再算40+5=45。乙組同學用分解法計算這兩道題。25+2=2725里面有2個十和5個一,25加2也就是再加上2個一,把5個一和2個一合并是7個一,再用2個十加7個一是27。25+20=4525里面有2個十和5個一,25加20也就是再加上2個十,把2個十和2個十合并是4個十,再用4個十加5個一是45。丙組同學通過討論,發現:25加2就是在25的個位上加上2,25加20就是在25的十位上加上2。讓學生比較兩道題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在計算方法上不同:加一位數是加幾個一,在個位上加幾;加整十數是加幾個十,在十位上加幾)2.教材第64頁“做一做”第1題。讓學生進行計算,訂正結果時說一說計算方法。再讓學生比較上下兩組題有什么不同。1.教材第64頁“做一做”第2題。2.計算下面各題。43+5=24+60=23+70=32+20=77+2= 35+50= 91+8= 80+9=課堂作業新設計1. 80908090889489972. 4884935279859989教材習題教材第64頁“做一做”1. 88904038889345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計算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和兩位數加整十數時,相同數位的數相加,就是幾個一和幾個一相加,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的基礎是整十數加一位數和10以內的加法。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基礎是整十數加整十數和整十數加一位數。這節課教材著重解決相同數位的數相加的問題,它也是后面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基礎。教材呈現一幅寫字比賽的情景圖,并提出“小林一共要寫多少個字”和“小林和小紅已經寫了多少個字”兩個問題。要讓學生根據畫面上提供的信息數據自己找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數據,然后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列出算式。教材在算式25+2=和25+20=的下面配有兩個小朋友擺小棒、交流算法的插圖。意在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討論交流,探討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的計算方法。教材的設計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接著,教材上直接提出:“上面兩題的算法有什么不同?”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確兩位數加一位數和兩位數加整十數各自的計算方法。通過討論、對比,突出相同單位的數相加,即幾個一和幾個一相加、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數位的概念。學生已經扎實掌握了10以內的加法、整十數加一位數、整十數加整十數,本節課著重解決的是不進位的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并把計算方法最后抽象到“相同數位的數相加”這一算法,為今后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打好基礎。從開始在具體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自主探索加法的計算方法、解決問題,再到把所學數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以及最后利用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都是在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緊緊抓住學生知識的生長點,促使其尋找更廣闊的伸展空間。整個教學過程,老師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思考、共同探究、共同感悟、共同進步。因此,學生的學習活動必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生成和富有個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