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 單元概述和課時安排 教案
認真分析新教材不難發現,教材其實沒有把“平均數”這一概念解釋得十分深奧,也沒有讓我們把“平均數”的所有特點向學生作詳細的介紹,更沒有讓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所有特征。首先來看例1,教材呈現了全隊小朋友收集礦泉水瓶的統計辦法。顯然教材選用這樣的統計材料和這樣的統計圖,目的有以下三點。其一是讓學生體會到“平均數”就在我們身邊。其二通過動手操作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空瓶,也就是讓學生經歷“平均數”是怎么得來的過程。其三運用平均分的思想得到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樣的編排不但加強了學生的統計意識,而且使學生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經歷了得到“平均數”的過程。再看例2,教材安排了一幅情景圖和兩個小朋友關于兩隊隊員踢毽個數的對話及兩張簡單統計表。我們不難看出教材是通過兩個學生的對話,讓學生體會到“平均數”的大小會受到每個數據的影響,但是個別數據不能代表整體情況。其核心是讓學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正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作用。最后看例3,通過給某地區做城鄉人口復式統計表,分別完成該地區城鎮和鄉村人口的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在此基礎上,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思維的矛盾,進而激勵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學習縱、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一、本單元教學內容:1.平均數。2.復式條形統計圖。二、重、難點設置:重點:“平均數”的意義、會看復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出簡單的問題,會進行一些分析和判斷。難點:平均數的意義,縱、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的聯系與區別。教材把“平均數”編排在統計中進行教學,這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從統計的角度去正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存在一定的困難。因為四年級學生的統計意識比較薄弱,他們的生活經驗相對膚淺,而用統計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數”需要有一定的統計意識和一定的生活經驗,而正是由于受到這兩方面的不足,影響了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學生在第一階段學習了較多的單式條形統計圖和復式統計表,經歷了把兩個單式統計表合并成一個復式統計表的過程。因此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學習應引導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討論和交流復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統計圖的聯系與區別,進而從更高的角度認識統計圖和統計量,進一步發展統計觀念。1.體會平均數的作用,能計算平均數,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實際意義。2.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根據收集的數據在提供的樣圖中完成相應的復式條形統計圖。3.會看復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出簡單的問題,進行一些分析和判斷。4.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觀念、推理能力和應用意識。1.注重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2.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建構新知。3.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系。4.充分考慮到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5.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6.體會統計的意義和作用。1平均數1課時2復式條形統計圖1課時營養午餐1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