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找次品》說課稿
數學廣角找次品都看過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數學廣角找次品,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說課。一、 教材分析數學廣角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向學生滲透優化的思想。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重視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同時教學內容的呈現不但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從而在方法選擇上,讓學生經歷從多樣到優化的思維過程。 二、 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及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1,知識與能力:學會對“找次品”這一問題進行分析,能夠解決問題并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交流、實驗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信心。三、 重點難點為了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根據本學段的基礎知識和思想方法,我確定: 教學重點:探索找次品的最優方案。教學難點:學會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四、 教法學法1、選擇教法,突出主體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是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學情狀況,結合數學知識的生成特點,本節課我主要采用觀察發現法,誘導探究法。 2、指導學法,自主探索本節課我主要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構建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通過讓學生經歷發現知識的全過程,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五、 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探索的過程,要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動的地位,要讓學生在知識獲取的過程中不斷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本節課我從實際出發,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內容: 1、情境導入,引出新知上課伊始,用課件出示美國“挑戰者”號的新聞圖片。并解說:挑戰者號在發射過程中突然爆炸。據調查,這次災難主要是因為火箭右側一個小零件失效,導致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最終使這家架航天飛機在升空73秒后爆炸解體墜毀在太平洋,由此可見,次品的危害有多大!這樣設計引出次品,激發學生找次品的欲望,能快速進入研究狀態,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同學們,生活中,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著一個質量不同,或重一點或輕一點的,在數學里,我們把這類物品叫做找次品。今天我們就來找次品!” 在這一環節,通過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思維,把學生帶入數學王國。2、收集信息、感悟新知首先進行小組比賽,每小組分三瓶鈣片,其中一瓶少了兩片,你能把它找出來嗎?比一比哪一組找的最快!小組比賽之后,教師作歸納總結:學生的方法有數一數、掂一掂、用天平稱一稱。通過實踐學生很容易發現:用數的方法數量多很費時,用掂的方法在質量差異很小時不夠準確,甚至找不出來。只有用天平稱的辦法又快又準。不平衡則輕的那個是次品,平衡了,同學們還需要再稱嗎?學生回答不用稱了,通過推理便可知道,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本課例1讓學生從5瓶鈣片中找次品,而我卻讓學生先從3瓶鈣片中找次品,這樣就降低了教學起點,學生可以很容易的從3個中找出次品,在接下來的待測物品為5個、9個時就容易理解了。這樣降低教學起點,不會產生挫敗感,增加成功的體驗,是本課更容易進行,接著,進行例1的學習。3、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為了能最大化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兩個步驟的教學內容:第一步:綜合比較,找策略出示例1:這里有5瓶鈣片,其中有1瓶少了3粒,你能把它找出來嗎?繼續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尋找方法。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便可很快的找出方法。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選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請學生發言交流思考方法。有的說:“一瓶放在左盤,剩下的一個一個稱。”有的說:“先稱兩瓶,不平衡就找出了次品;如果平衡的話,再從剩下的里面稱兩瓶,最后一瓶不用稱。”誰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呢?有的說:“左盤放兩個,右盤放兩個,平衡了,剩下的一個就是次品。不平衡從輕的里面找。”教師對這些方法都予以肯定,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同一問題解決的方法可能是多種多樣的! 思維從指尖開始,課堂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在觀察操作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第二步:對比分析,找規律出示例2:在一些零件里,有一個次品,次品重一些,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來?圖中的小朋友也是各有各的看法,我們也一起來探索吧!這一環節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繼續讓學生小組合作,發揮集體的智慧突破這個難點。引導學生注意題中的問題,著重理解“至少”“一定能”的含義,體會數學語言的嚴謹性。隨著學生知識經驗的增加,讓學生在尋找方法時,脫離實物天平,動腦思考。學生小組合作得出結論后,我借助于多媒體,用圖示法展示學生的操作過程。并舉例說明。例如把9分成(4,4,1如果平衡,剩下的一瓶是次品,需要稱1次,不平衡從質量大的4個里面繼續找,最終需要稱3次,這樣學生了解了圖示法,便可用圖示法記錄操作過程。這也是完成由具體到抽象過渡中的重要一步。并順勢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出現提前找到次品的情況,像這種情況1次就找出來了,靠的是運氣,而不能保證一定能找出次品,應把這兩種情況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明白:當我們選擇一種方法來分析研究問題時,應注意把可能出現的結果考慮全面,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為下面的填表,探究優化策略作準備。出示表格,讓學生完成表格,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方法都能找到次品,可哪一種方法是最優化的呢?學生很容易發現分成(3,3,3)的時候,只需稱兩次。引導學生觀察分的份數,進而總結出規律:9個零件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是最優化的策略。然后我利用課堂發言的形式,引導學生大膽猜想;是不是只要能平均分成三份,“平均分成三份”就是最優化的策略呢?五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思維判斷能力,會對這一猜想持質疑態度。“那么同學們,我們來驗證吧!”為了節省時間,讓每個小組選一個數據進行驗證,這樣可以同一時間得到多個結果。例如12,15,18 學生得出結論后,我以12為例,展示學生的操作過程。各種方法比較后得出結論:12個物品中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也是最優化的策略。各小組驗證之后,用表格做總結。學生通過觀察便會發現,平均分成三份時稱的次數與保證能找出次品的最少次數是完全一樣的!驗證成功,得出結論:能平均分成三份時,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三份去稱是最優化的策略。這樣讓學生先猜測,進而引發學生進行歸納驗證,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本節課提供的學習方法在本質上是一種不完全歸納法,讓學生動手操作,進而歸納,而后驗證,經歷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4、分層聯系、運用新知首先是一道鞏固題,課后練習第2題,這道題是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一個針對性練習,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完成。接著是一道拓展題:不能平均分成三份時,最優化的策略是什么?這樣設計既可以鞏固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又為接寫來的學習搭建橋梁,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讓課堂的學習熱情延續下去,不因課的結束而結束。六、板書設計數學課堂的板書講求精煉清晰,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力求同過簡潔的文字表達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