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說課稿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我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第二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我將從以下七部分進行說課:一、教材分析;二、學情分析;三、教學模式;四、教學設計;五、板書設計;六、課堂評價;七、資源開發。一、教材分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章節的內容。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以及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教材中各年級涉及到的內容如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積的概念,加強了動手操作,讓每個學生拿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紙盒,沿著棱剪開,再展開,觀察展開后的形狀。并分別用“上”“下”“前”“后”“左”“右”標明6個面。這樣,可以使學生把展開后每個面與展開前這個面的位置聯系起來,更清楚地看出長方體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以及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之間的關系,既讓學生明確了表面積的含義,又為下面學習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做好了準備。本單元的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及它們的展開圖。(2)通過實例,了解體積(包括容積)的意義及度量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實際意義。(3)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單元教學重點: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單元教學難點: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結合單元目標,我制訂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1通過動手操作,建立表面積的概念,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 2在理解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意義的基礎上掌握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計算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3.培養空間觀念和概括推理能力。 4.通過動手操作,培養“樂學”的興趣和主動探索的學習習慣。基于對課程標準的把握和對教材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為:建立表面積的概念,掌握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難點定位為:讓學生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象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二、學情分析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對長方體和正方體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掌握了它們的基本特征,同時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已經非常熟練,并且具備了一定的概括推理能力。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加深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教學模式通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并根據數學新授課的模式,本節課的教學模式為:1、單元導入、明確目標;2、主動參與,探究新知;3、分層練習,鞏固提高;4、當堂檢測,查缺補漏;5、回顧整理,反思提升。在落實模式的過程中注重抓住“學案導學、小組合作、當堂達標”的課堂三要素,并力圖在教學環節中體現 “三真即:真思考、真合作、真理解、三實,即:設計實、反饋實、檢測實、一及時,即:評價要及時”的教學策略。四、教學設計下面我來具體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2011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鑒于本課教學內容設定的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我講按照以下五部分展開教學。(一) 單元導入、明確目標。 首先出示單元知識樹,建構單元立體知識網絡,讓學生整體了解單元知識結構。 然后出示學習目標,使學生在學習新課前對本節課學習后自己要達到的目標有一個清晰。(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1.復習舊知,鋪墊孕伏2.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老師也收集到了這樣兩個紙盒,(出示兩個大小比較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體紙盒):怎樣才能比較出這兩個長方體紙盒,誰用的紙板比較多呢?預設:測量計算 拆開比一比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誰用的紙板比較多,使學生產生拆開紙盒研究長方體表面積的需要,主動溝通體與面的關系,同時引發學生的爭論,使其主動思考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長方體展開是什么樣的?閉上眼睛想一想,把展開圖按你的想法剪出來。 3、展開后長方體變成了平面圖形,你還能找到原來長方體的每個面嗎?請在展開圖上用上、下、前、后、左、右標出來。老師巡視,將學生生成的資源并聯收集呈現。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只有4個面的;有多余部分的;含有兩個正方形的長方體展開圖;一般展開圖。 (1)仔細觀察這些展開圖你有哪些發現?學生可能會發現:1號展開圖把左右兩個面剪掉了,少了兩個面。2號有多余的部分,質疑:多余的部分是長方體的表面嗎? (不是)剪掉多余的部分。(2)促進:再觀察這些展開圖的每個面,它們有什么相同之處? 預設:都有6個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相對的面不相鄰。含有兩個正方形的特殊長方體上、下、前、后4個面相等。(3)想像展開前這些面分別在長方體的哪個位置,把展開圖按照你的想象翻面折疊成長方體。(4)追問:展開圖的大小與長方體的表面有什么關系?師生共同小結: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板書)設計意圖:本環節先“拆”再“折疊”將長方體的表面積由抽象到直觀,溝通體與面之間的聯系,通過對多種材料的觀察、比較、找共性讓學生自主歸納出長方體表面積的含義,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4、(課件出示長方體及其展開圖),展開圖的大小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那么展開后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匯報。(課件演示)預設:長方體上下兩個面的長和寬就是長方體的長和寬,左右兩個面的長和寬就是長方體的寬和高,前后兩個面的長和寬就是長方體的長和高。5、結合你手中的長方體,跟你的同桌說一說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長、寬、高的關系。(學生同桌交流)設計意圖:本環節是教學的難點,重在幫助學生將面與體聯系起來,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因此我通過課件演示,以及長方體展開圖,給學生提供溝通二維與三維空間的表象支撐,再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在交流中優化思維,體會到長方體的長、寬、高與每個面的長和寬的關系,進而掌握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每次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我們都要把它展開嗎? 2、做這樣一個微波爐的包裝箱, 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紙板?你需要哪些條件?學生獨立解決板演、匯報。方法一:0.70.5 +0.70.5+0.50.4+0.50.4+0.70.4+0.70.4方法二:0.70.52+0.50.42+0.70.42 方法三:(0.70.5 +0.50.4+0.70.4)2仔細觀察這3種算法,他們是怎樣計算的?這樣算是否正確? 學生觀察后全班交流,明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3、如果是一個正方體紙箱呢,它的展開圖會是什么樣的?你怎樣計算它的表面積?為什么?4、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計算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設計意圖:在探究長方體的表面積時,老師已經交給了學生研究的方法,因此正方體的表面積,學生可以根據前面的方法結構,自主探究得出結論。同時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三)分層練習,鞏固提高10完成做一做放手讓學生完成正方體表面積的探究(四)當堂檢測,查漏補缺 (五)回顧整理,反思提升1、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板書課題)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疑問?希望大家能用今天學到的方法,積極的去探索和研究,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習的知識、方法,理解運用等方面進行歸納。設計四個問題力求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完美結合,使學生在自己的整理總結中再次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建立起知識間的聯系,加深學生的理性認識。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一是有利于指導學生觀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書設計和教學思路和諧統一。能簡明突出地呈現本課知識點,看上去一目了然。六、課堂評價2011新課標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不僅要關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要關注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注重對學生的發展性評價,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形式下,要評論到“組”,而不是“個人”。評價由三部分組成:小組評價。過程評價。七、課堂資源開發2011數學課程標準指出: 數學課程資源是指依據數學課程標準所開發的各種教學材料以及數學課程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源、工具和場所,教師在教學中應因地制宜,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本節課利用的資源有文本資源,實物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讀書習慣,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從而更好的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