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學第七單元 7.1 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 說課稿
7.1 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說課設計(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20以內進位加法”和“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生進一步學習10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及多位數加減法的重要基礎。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由學生身邊的活動實例引出計算問題,使計算教學蘊含具體的生活內容。教材呈現了兩種計算方法,設計有擺小棒和交流計算方法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動手、動口的學習活動,理解和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的計算方法。 (2)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的思維仍處于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比較、綜合的意識。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和兩位數加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并且計算能力較強。本節課學生將利用這些知識,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出現多種算法,教師要積極鼓勵。(3)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理解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的算理,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究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計算方法的全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中獲得價值體驗。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以及積極思考、動手操作、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4) 重點、難點重點:由于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是孩子們第一接觸,相對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將本課的重點確定為: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難點:由于“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一”這一知識非常抽象難以理解,因此理解“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一”的算理成為了本課的難點。(5)教法、學法教法:整節課我以新課標的理念為指導,采用多媒體與數學整合、學生動手操作與動腦思考、交流匯報的有效結合,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指導下,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有效地把知識和能力訓練融為一體。 學法:一年級的孩子在數學學習中,他們更喜歡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形象具體的直觀操作,豐富多彩的游戲來吸引他們的注意,激起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孩子們在這節課中將通過操作實踐,觀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 (6) 說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安排了五個教學環節:新課導入;探究新知;鞏固新知;達標反饋;課堂總結。(1) 新課導入: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用課件出示單元主題圖,讓學生說一說圖中有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提出問題之后,讓其他學生列出算式,師選擇兩個加法算式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和前面我們學習的加法有什么不同?從而引出課題: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目的在于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2) 探究新知:在探究新知這個環節中,我一共設計了兩個例題。在解決例1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列算式和探究計算方法兩個大的環節。(1)列算式我讓學生觀察信息圖,說出圖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生說已知條件:有8輛客車、有27輛貨車,問題:一共有多少輛車?讓學生思考要求一共有多少輛車,應該怎樣列式?給學生一定時間進行思考,讓學生將已知條件和問題連起來讀一讀。當學生列出正確的算式之后,一定要追問列出(27+8)的原因。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列加法算式的目的是學生對信息和問題之間數量關系進行感知和理解,進一步理解加法的意義,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將已知條件和問題連起來讀一讀,也讓學生體會和感知應用題的完整結構。(2) 探究計算方法在這個主要環節中,我用了三種方法解決27+8。方法一:用小棒計算我們可以用學具小棒來幫助我們計算27+8。用小棒擺出27+8,然后算一算它們合起來是多少?讓學生匯報27根小棒加上8根小棒合起來是多少根小棒?(合起來有35根)師讓學生說一說,找一名學生到實物投影儀前邊說邊操作。引導學生回答出:先拿出2捆零7根小棒,再拿出8根小棒合在一起,零的7根小棒加上8根小棒等于15根小棒,滿十了,我又可以把它捆成1捆。新捆好的一捆和原來的兩捆合起來就是3捆,也就是30。然后再加上剩下的5根就是35。所以27+8=35。方法二:用豎式計算在豎式計算過程中,我們又該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可以配合操作過程想一想,先可以把這兩個加數寫在豎式上。然后從哪一位加起呢?我讓學生回憶在用小棒擺的時候,是怎樣解決7+8=15這個問題的。生是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新的1捆。也就是把10個一變成了1個十。也就是說7+8=15時,要向十位上進1,在個位上寫5。在豎式上怎樣表示這個變化呢?我們在十位上寫上一個小“1”,表示剛才7+8=15中的1個十,再把剩下的5寫在個位上。(師邊講解邊板書)質疑:為什么不把1個十直接寫在結果的十位上呢?這是最關鍵的一句話。引導學生說出:因為十位上的數還沒有加,現在進上去的1就把十位占了,一會兒十位上加起來的數就不知寫在哪兒了。因此這個進到十位上的1只能記在心里,為了不至于忘記,在十位上寫一個小1作記號。要把十位上的2和進上來的1相加,2+1=3,在十位上寫3。讓學生思考:這節課學習的加法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加法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回答:以前我們學過的加法個位相加沒有滿十,今天我們學習的加法個位上的數相加時滿十要向十位進1。從動手過渡到語言,加深對計算的理解。方法三:口算先讓學生自己試用口算解決27+8。讓學生說一說口算23+22應該怎樣算?讓學生明白:口算27+8時,要先把27分成20+7,先算7+8=15,再算20+15=35。所以27+8=35。小結:加法個位上的數相加時滿十要向十位進1。 2、 教學例2在教學例1的基礎上,例2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在進行幫助。可以有兩種列豎式的方法,口算也可以有多種算法。第一種方法:先把75分成70+5,先算5+9=14,再算70+14=84;第二種方法:先把9看成10,先算10+75=85,因為多加了1,所以從85里面再減去1,85-1=84。(三)鞏固新知:練習設計注重了基礎性、層次性、趣味性,緊緊圍繞重點進行練習,同時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表現欲,使人人參與、人人學會,真正達到打牢基礎知識,優化算法,發展思維能力的目的。(4) 達標反饋: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當堂檢測。(5) 課堂小結 通過總結、自評、互評,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情商。 六、說板書 (6) 說板書本節課的板書,將重點知識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算理在黑板上用流程圖的形式板書出來,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他們的計算方法,有效地幫助學生建構知識。 資料鏈接遷移教學法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先前的學習會對當前的學習產生影響,或者當前的學習會對先前的學習產生影響。這種現象就是遷移。這里所說的“影響”有兩種:一種是能起積極促進作用的,這叫正遷移,一種是會有消極干擾作用的,這叫負遷移。我們在教學中就要努力實現正遷移,而要防止負遷移。古人說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是指學習中的這種正遷移現象。遷移的原理是客觀事物之間普遍存在的聯系,以及客觀事物之間的互相制約性。所以,遷移的方法就是通過類比推理,溝通新舊事物之間的聯系,通過比較、分析、綜合,然后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遷移教學法是教師依據“遷移規律”設法為新知識的生長提供聯系的“認識橋梁”,通過遷移來發揮舊知識在學習新知識中的鋪墊作用。其基本原理在于當學生具備從事每一新的學習任務所需要的認知先決條件越充分,他們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就越濃。即學生對原有知識掌握得越豐富、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學會新知識,學習也就越有信心。
- 關 鍵 詞:
- 西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學第七單元 師大 一年級 下冊 數學 第七 單元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