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大版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第三單元 3.1.2整十、整百數(shù)的加減(二) 教案
3.1.2 整十、整百數(shù)的加減(二)教學內容:教科書32頁例3、例4,33頁課堂活動,運用整十、整百數(shù)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和加減法的驗算。教學提示:給學生創(chuàng)設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感悟到檢驗的重要性,學會加減法的檢驗方法,更重要的是,養(yǎng)成計算結束馬上檢驗的良好計算習慣。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能運用整十、整百數(shù)家家發(fā)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鞏固整十、整百數(shù)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2)結合具體情境理解驗算的意義,掌握加減法的驗算方法。2、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究驗算方法的過程,炭灰驗算方法的多樣性。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感受檢驗的重要性,使他們養(yǎng)成自覺檢驗的良好習慣。重點、難點:重點:學會加減法的驗算方法,會正確的對加減法進行驗算。難點:理解加減法的互逆關系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例3和例4的情景圖。學生準備:驗算紙、筆。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1、復習:下列口算各題。70+20= 80-50= 35+15= 70+80= 800-200= 870-70= 300+400= 1000-600= 720-200=2、讓學生說一說,300+400是怎樣算的?720-200又是怎樣算的?3、教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整十、整百數(shù)的加減法。【設計意圖:教學引入環(huán)節(jié)沒有可以去追求生動的情境化,而是采用簡單的復習舊知引入新知的方法,好處有二:一是舊知的復習為新知的學習奠定基礎,二是課前熱身可以使學生精力集中信心十足的投入新課的學習。】二、探究新知:1、教學例3(1)教師:小玲和小丁是一個班的同學,他們倆是一對好朋友,想知道他們的家在哪里嗎?出示情景圖,學生根據(jù)圖上的信息提出問題。(2)教師:要求小丁到小玲家一共有多少米,你會列式解答嗎?學生獨立解答。(3)教師:我們有的同學在計算中經常出錯,請看一看你們的計算對了嗎?教師:你是怎樣判斷400+500=900的計算結果是正確的呢?學生可能回答:我可以把400+500再算一遍,看能否得到900,如果兩次加起來都得900,說明我算對了。我可以算500+400,如果500+400也得900,說明我算對了。我可以算900-400看能不能得到500,如果得500,說明我算對了。(4)小結:我們在計算時,要判斷自己算得對不對,可以進行檢驗。要檢驗加法算得對不對,我們可以用再算一遍的方法,也可以用交換加數(shù)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還可以用和減一個加數(shù),看能否得到另一個加數(shù)的方法來進行檢驗。小朋友在計算的時候,一定要養(yǎng)成驗算的好習慣,才能提高計算的正確性。【設計意圖:由于上節(jié)課的學習,多數(shù)學生對整十、整百數(shù)的加減口算掌握較好,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老師在問題的解決上采取了“放”的方式,放手讓學生根據(jù)圖意列出算式,放手讓學生計算出結果。而是,把用力點放在了“你是怎么判斷400+500=900的計算結果是正確的呢?”,讓學生想辦法去驗證自己的計算正確,切實讓學生體驗到了計算時檢驗的重要性。】2、教學例4出示例4的情景圖和統(tǒng)計表。(1)教師:從這個統(tǒng)計表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師:合計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合計在這里就是指科技讀物和文學讀物一共的冊數(shù))(2)教師:要求文學讀物有多少冊,你會列式解答嗎?學生獨立解答,再反饋。(3)教師:600-400=200算得對不對呢?學生獨立思考后再反饋。(4)小結:要檢驗600-400算得對不對,我們可以用把600-400再算一遍的方法,也可以用600-200看能否得400,也可以用200+400看能否得600,像這些方法都可以檢驗減法算得對不對。小朋友在計算的時候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檢驗,要養(yǎng)成檢驗的良好習慣。【設計意圖:在判斷計算是否正確的具體情境中,體會驗算的必要性,同時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加減法驗算的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三、鞏固新知:1、獨立完成:課堂活動1-3題。2、班內集體訂正,注意教育學生要及時進行檢驗,養(yǎng)成計算完畢及時檢驗的好習慣。四、達標反饋:1、計算并驗算。400+200= 驗算:360-60= 驗算:80+120= 驗算:790-700= 驗算:2、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shù)。(1)540-40=( ) (2)30+200=( )( )+40=( ) ( )-200=( )( )-500=( ) ( )-30=( )3、答案:1、600 300 200 90 2、(1)500 500 540 540 40 (2)230 230 30 230 200 3、80-50=30(人) 50+50=100(個)100-80=20(個)五、課堂小結:教師:今天在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里又多了一個好朋友,她叫“驗算老師”,同學們在計算時,請她幫助就可以判斷自己的計算是否正確。布置作業(yè):1、直接寫得數(shù)600+300= 207-200= 30+60= 150+200= 840-40= 200+400=2、在里填上“”“ 3、900-800=100(元) 800-500=300(元)板書設計:2、整十、整百數(shù)的加減(二)400+500=900(米) 驗算:500+400=900 900-400=500600-400=200(冊) 驗算:600-200=400 200+400=600【設計意圖:板書設計清晰的展現(xiàn)了加法的兩種驗算方法和減法的驗算方法,體現(xiàn)了加法和減法的互逆關系。】教學資料包:教學資源:1、加減法驗算方法:口算加減要認真,驗算必要不可少。重算一遍是方法,加減關系也可以。養(yǎng)成驗算好習慣。計算準確做神童。2、思路一轉天地寬。教科書例3:小玲家與小丁家相距多少米?分析:根據(jù)生活實際分析可知,小玲家和小丁家相距多遠?有兩種可能,同時就會有兩種計算結果。可能性一:小丁家和小玲家在學校兩側。(教科書例3)400+500=900(米)可能性二:小丁家和小玲家在學校同一側。(如下圖)500-400=100(米)資料鏈接:1、阿凡提分飯錢。這天,阿凡提騎著他那心愛的小毛驢從外面回來,遠遠就看見家門口站著一高一矮兩個人。“阿凡提回來了!”高個子和矮個子都迫不及待地迎上去,請阿凡提為他們算算五個銅幣該怎么分。阿凡提笑著說:“啊,兩位先生,我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怎么為你們算呢?”這兩人說了一陣子,阿凡提把事情弄清楚了。原來這兩人今天合伙做飯吃,高個子拿出了200克大米,矮個子拿出了300克大米。飯做好后,兩人正準備吃,忽然來了一個過路人,這個過路人向他們提出了把煮的飯讓三個人吃的請求。結果三人一起把飯吃完。過路人臨走時,向高個子和矮個子道謝,還留下了5個銅幣作飯錢。可5個銅幣兩人怎么分呢?矮個子說,他出了300克大米,就拿3個銅幣,高個子出了200克大米,就拿兩個銅幣。可高個子說,這5個銅幣是過路人給他倆的,應該平分,每人拿兩個半銅幣。兩個人算過來算過去,都不知怎樣算才對。阿凡提告訴高個子和矮個子說:“好辦。依我看,應當這樣分。”阿凡提說出了他的分法:高個子得1個銅幣,矮個子得4個銅幣。兩人聽了非常吃驚,后來在阿凡提講了這樣分法的道理后,他們都很信服,高高興興地走了。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阿凡提為什么要這樣分嗎?原來是這樣的:因為5個銅幣是一個人的飯錢,吃飯的是三個人,所以三個人的飯錢應為15個銅幣。這頓飯共用500克大米,那么100克大米的價錢應為3個銅幣。高個子出了200克大米,按錢算是6個銅幣,他一起吃飯的,應扣飯錢5個銅幣,所以他只應得1個銅幣。矮個子出了300克大米,按錢算是9個銅幣,他也一起吃飯的,也應扣飯錢5個銅幣,所以他應得4個銅幣。2、“+”和“-”的歷史。在學習數(shù)學的時候,我們常常和“+”、“-”等數(shù)學符號打交道,日子長了,就和它們成了天天見面的好朋友。可是,你了解這些朋友的來歷么?說起年齡來,加號“+”和減號“-”要算是大哥哥。500年以前,有一位德國的數(shù)學家,叫魏德曼,他在橫線上加了一豎,用來表示增加的意思;在加號上去掉一豎,用來表示減少的意思。于是加號“+”和減號“-”兩兄弟就誕生了。但是,正式為大家公認,作為加、減運算符號,一直到1514年荷蘭數(shù)學家荷伊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