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概述和課時安排 教案.docx
第6單元 簡單的統計活動 教材分析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對“統計與概率”部分內容做了較大調整,第一學段主要是學會分類,會進行簡單的數據收集與整理;第二學段正式學習各類統計圖。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就是認識條形統計圖、采用不同的方法對數據進行搜集、整理、分析以及一節綜合與實踐活動“一天用的紙”。不同與以往的是,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只是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例1認識1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例2用不同的方法對數據進行搜集、整理、分析和描述。教材的例題在選材上都注意了生活現實,一是學習生活現實,二是日常生活現實;在呈現方式上都采用了統計表與統計圖結合的方式。統計表提供統計數據,統計圖反映其直觀優勢。另外,例題的呈現采用對話框的形式,引導學生經歷為什么要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以及如何繪制簡單的統計圖。 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并會涂色繪制。2.采用不同的方法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描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根據閱讀材料內容和調查結果分析數據,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2.體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重點、難點重點 根據統計數量對條形統計圖涂色,并能看圖準確地回答問題。難點 采用不同的方法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描述。 教學建議1做好學段銜接、注意教學內容的承上啟下第一學段,學生已經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文字、圖畫、簡單的統計表等)呈現分類計數的結果。能夠根據統計表及象形統計圖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了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并初步建立了統計觀念。而本單元統計初步認識的教學,教材選擇了與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實例,例題的編排也是力求使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既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又從中進一步了解統計的方法,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同時滲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識,使學生明確統計是為生活服務的。在教學本單元的內容之前,要對第一學段的統計知識做比較系統的整理和復習,便于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另外,在本單元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加強各種統計知識的介紹為以后學習積累感性經驗。2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感興趣的是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統計內容,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越接近他們的生活、越具有時效性、越體現生成性的教學資源,他們越感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充分了解學生感興趣的統計內容,把它作為教學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隨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抓住課堂中的學習資源進行教學,對于課堂中生成性的教學資源教師可巧妙加以利用,為教學內容服務,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堂知識的學習。統計知識是是每一個學生都要學習的知識,統計知識不但有助于我們設計收集資料的計劃,也可以幫助我們分析、整理收集到的資料,其一般步驟為: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呈現資料、解釋資料。所以,統計課程設計應重在如何引起學習動機,使學生主動參與統計過程。在教學中老師必須充分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學習需求,采用有實效的評價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的發展。3加強例題和習題的開放性,進一步體會統計的功能本單元例題和習題的設計信息量大、豐富而且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因此不要讓學生局限于回答教材中提出的幾個問題,而是發揮觀察力和想象力,注意引導學生根據統計圖發現更多的信息,進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課時安排本單元用3完成教學,其中機動1課時。課題課時簡單的統計活動1一天用的紙1機動1總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