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數學第二單元 2.11 整理與復習(二) 教案.docx
2.11 整理與復習(二)u 教學內容知識點:本單元綜合整理。教材第2427頁,整理與復習5,練習七5,6,7,8,10,12,14。u 教學提示教學時,要注意留給學生獨立作業與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同時也要注意對學生的個別指導和幫助,還要注意引導學生自查,養成認真仔細的好習慣,更要注意關注學生的信息反饋,隨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抓住機遇查漏補缺。u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體驗學習整理的又一種方法歸納法。過程與方法:通過整理與復習,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歸納整理所學知識的能力,養成自覺整理所學知識,反思學習過程的收獲與問題的良好習慣。u 重點、難點重點整理歸納本單元解決問題的類型,初步學會分析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難點整理歸納本單元解決問題的類型,初步學會分析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u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練習本;草稿本。u 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教師:上節課我們已經整理復習了乘除法的關系和運算律,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還學習了一種新的整理方法,是什么方法?(表格法)那么同學們能將本單元學習的實際問題整理歸納一下嗎?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將新學到的整理方法運用到實際問題的整理當中,讓學生遷移學習技能。(二)探究新知:1.教師:請看教材第1920頁例13,你能將這三個例題的內容分類嗎?說出你分的幾類,按什么標準分的?請同學們先獨立閱讀思考,再與同桌伙伴交流自己的意見。2.學生匯報:我們將3個例題分成兩類,一類是相遇問題;一類是購票問題。教師:相遇問題所給的信息和求的問題都與哪些數量有關系,在解答時,你是怎樣來思考的,以第24頁第5題為例來說明。請獨立思考再與同桌交流,請看交流要求:第5題中的信息和問題與哪些數量有關;解答時是怎樣想的;學生匯報解答思路。3.教師:對第二類問題又該怎樣思考呢?以第20頁例3為例思考。學生思考交流;匯報和教師引導,根據具體情況逐一分析多種情況,怎樣才能達到題目要求。4.答疑解難。教師:把你在本單元解決問題中遇到的困難提出來,先與同桌討論解決,再提出來我們共同分析解決。設計意圖:對實際問題進行有效的整理和復習,為知識在實際問題的正確運用進行了有效的指導。(三)鞏固新知:1.教材第26頁,練習七,第6題。學生獨立嘗試,然后再集體匯報。2.教材第27頁,練習七,第14題。小組交流討論,嘗試計算,集體訂正。(四)達標反饋習題:1.教材第26頁,練習七,第7題。2.教材第26頁,練習七,第8題。答案:1.能。2.張師傅:1080元,劉師傅:540元。(五)課堂小結教師:本節課你有收獲嗎?在分析解決問題時,你應該怎樣做?(六)布置作業第6課時:1.教材第26頁,練習七,第5題。2.教材第27頁,練習七,第10題。3.教材第27頁,練習七,第12題。答案:1.153;1860;1455;900;480;3000;3000;9690;3430。2.3時。3.8天。u 板書設計整理與復習(二)相遇問題 購票問題速度時間路程 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步思考路程時間速度 列成綜合算式解答路程速度時間u 教學反思新課標指出:“必須讓每個學生學到有用的數學。數學的內容必須來自于學生的實際背景,讓學生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模型。”本課的教學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煉出數學知識,真正做到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教學時,教師利用舊知進行遷移,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u 教學資料包資料鏈接中國數學家徐獻瑜徐獻瑜教授,1910年7月16日出生,卒于2010年10月23日,浙江吳興(今湖州)人。1922年,徐獻瑜考入東吳大學第三附屬中學(又稱湖州海島中學),他以第一名的成績高中畢業,保送蘇州東吳大學并獲免學費獎,同級的學友有費孝通、楊季康(楊絳,翻譯家、文學家)、沈乃璋(心理學家)、孫令銜(化學家)、朱雯(翻譯家)等,1932年初春,與沈福彭、孫令銜、楊季康、周芬等五人結伴自蘇州北上,來到北平燕京大學寄讀。1934年畢業于燕京大學物理系。1938年獲美國華盛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曾任燕京大學講師、數學系主任,輔仁大學講師。建國后,歷任燕京大學教授、數學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高等數學教研室和計算數學教研室主任,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三室主任,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研究員,全國計算數學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副理事長。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在特殊函數、函數的數值逼近方面深有研究。撰有論文含有超球多項式和貝塞爾函數的某些積分和級數,合譯逼近論導引等。徐獻瑜教授是我國計算數學的開拓者之一他是我國第一個計算數學學科和我國第一個國家級計算中心的創建者之一,也是我國第一個“數學軟件庫”的研制和建立的主持人。他在過去幾十年的計算數學教育和研究生涯中為北京大學,也為我國計算數學和計算機軟件學科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王選、楊芙清、何新貴等都是他的學生。早年徐獻瑜教授曾是東吳大學的高材生,與費孝通和楊絳同學,后赴美留學,在華盛頓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成為華盛頓大學第一個獲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后,任燕京大學講師、數學系主任,輔仁大學講師。徐獻瑜教授為我國計算數學和計算機軟件研究和教育事業,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作為一名學者,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力求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他注重人才的培養,甘當人梯,知人善任,懇切讓賢,離休以后,仍然主持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研究小組工作,關心著國家大事,關心中國計算數學事業的發展。95歲高齡,還致力于科普,為中學生寫出由“鶴立雞群”引出的一個數學問題一書,徐獻瑜教授一直在關懷著年輕一代的成長。2010年10月23日,著名計算數學專家、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民盟盟員,徐獻瑜先生因肺部感染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