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編版四年級下冊語文 6 飛向藍天的恐龍 教案.doc
課題飛向藍天的恐龍課型講讀課文授課時間2課時教學目標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鈍、僅”等13個生字,會寫“笨、鈍”等1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笨拙、遲鈍、毫不相干、隧道”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背誦自己感興趣的語段。3.有條理地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教學重點弄懂課文內容,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教學難點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鈍、僅”等13個生字,會寫“笨、鈍”等1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笨拙、遲鈍、毫不相干、隧道”等詞語。2.正確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教具準備課件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導入( )分鐘一、課件出示,引入課題【課件出示2】出示書上恐龍圖,引入課題。 1. 以前,同學們觀看過恐龍展覽,剛才屏幕上又再現了活靈活現的恐龍。下面,我們來學習關于恐龍的課文。 2. 讀課題質疑 (1) 齊讀課題 ,并板書課題。(板書:飛向藍天的恐龍)(2) 質疑讀了課題,你產生了疑問嗎?請舉手。如有的學生沒產生,就讓他們再讀讀課題想想。產生了什么疑問?分別說說。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說法:我們知道的恐龍沒翅膀,怎么能飛向藍天呢?恐龍怎么能飛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龍還會飛呀! 3. 初步釋疑 通過預習,你知道課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問?請舉手,請再讀讀想想。不知道的請讀課文找答案。(給一定的時間讀書) 范讀、生邊聽邊想。 分別抽說(說得不對的,全班讀書、爭議、再說) 遼西發現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課件出示3】師講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 4. 作者簡介【課件出示4】徐星,男,祖籍江蘇, 出生于新疆伊犁新源,古生物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古生動物學家。兼任民盟中央委員,民盟中國科學院副主委,英國皇家學會學報-生物輯和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編委。談話導入,質疑問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新課教學( )分鐘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1出示生字新詞。【課件出示5】遲鈍 不僅 描繪 隧道 繁衍 十噸 公斤 腦顱 膨大 敏捷 樹棲 開辟 嶄新 笨重 談起 鴿子 毫不相關 描繪 末期 形態各異 前肢 鳥翼 2【課件出示6】自學要求:學生字的音形,根據課文內容理解新詞意思。互幫:不懂的詞意,查字詞典和同學商量。教師巡視,對差生加以引導。3.分別抽讀生字,說形和詞意。【課件出示7】注意讀準平舌音“隧 ”,翹舌音“嶄 肢”等。4讀生字新詞(抽讀、齊讀、去掉音節讀)5.指導書寫【課件出示8】重點指導“隧 翼”的書寫。“隧”左窄右寬,注意左邊的“阝”兩筆寫成:橫撇斜勾、豎;右邊的部分“遂”是個半包圍結構,先寫上邊的部分,再寫“辶”,“辶”是三筆寫成:點,橫折折撇,捺。“翼”注意是有三部分組成:羽、田、共。其中“羽”不帶勾。這個字寫扁一些。三、讀課文,理解不懂的詞語1自讀課文,讀出不懂的詞。2自查字、詞典,不懂的同學商量,教師巡視參與引導。【課件出示9、10】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飛。遲鈍:(感官、思想、行動等)反應慢,不靈活。本文指白門溪龍(見圖或形)敏捷:動作等迅速靈敏。本文指一些獵食性的恐龍,身體逐漸變小,越來越像鳥類,行動迅速靈敏。色彩斑斕:顏色燦爛多彩。親緣關系:血緣關系。如:你和爸爸、媽媽或親妹妹,有血緣關系。后裔:已經死去的人的子孫。本文指鳥類可能是小型恐龍的子孫。欣喜若狂:非常的歡喜快樂。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們發現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能證明恐龍演化成鳥類,而非常歡喜快樂。演化:演變。本文指恐龍演變鳥類。繁衍:逐漸增多毋庸置疑:無需懷疑。四、再讀課文,理清結構過渡:下面讓我們讀讀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課件出示11】自由讀文,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大量的化石顯示,鳥兒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學家們假想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兒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學家們希望能從化石中重現這一歷史過程。五、精讀重點,領悟寫法1.字詞、句子都能讀準確了,現在可以來解決大家剛才提出的問題。【課件出示12】(出示:“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請大家認真讀讀課文,哪個自然段能回答這個問題?(第四自然段)2.閱讀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方法:(1)先自己讀。(2)再討論。(3)匯報:第一種大約出現在和狗一般大小數千萬年后,它的后代家族其中,一些長得像鳥類這些樹棲的恐龍在樹木之間跳躍、降落,慢慢具備了滑翔的能力,并最終能夠主動飛行。鼓勵學生多種方法識記生字、理解詞語,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可以提高自學能力。此環節的設計是教師幫助學生找到梳理結構的方法,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組織材料的方法。這一環節是為了教學生抓住重點語句理解文章和體會作者情感而設計的,這是理解文章的一個重要方法。課堂小結六、課堂小結【課件出示13】本課我們學習了生字詞語,讀懂了課文,把握了課文的脈絡層次,究竟恐龍的一支是如何變成鳥類的呢?下節課我們接著學。課堂作業新設計【課件出示14、15】一、寫出加點詞語的近義詞。1.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 ( )2.頓時全世界的研究者欣喜若狂。 ( )3.有些恐龍動作敏捷。 ( )4.它的后代繁衍成了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 )二、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的霸王龍( )的馬門溪龍( )的鴿子( )的孔雀( )的演化( )的鳥兒三、根據意思寫詞語。1.指反應遲緩;腦子不靈敏。 ( )2.立刻、一下子。 ( )3.反應迅速快捷。 ( )4.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 )【答案】一、1.(演變)2.(歡欣鼓舞)3.(靈敏)4.(巨大)二、(兇猛)(遲鈍)(輕盈)(五彩斑斕)(漫長)(凌空翱翔)三、1. (遲鈍)2.(頓時)3.(敏捷)4.(欣喜若狂)四、1.(兩億四千萬)(狗)(后腿)(形態各異)(兩足)(四足)(兇猛異常)(溫順可愛)2.(鳥類),(嶄新)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背誦自己感興趣的語段。2.有條理地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教具準備課件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導入( )分鐘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師: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說明性文章表達準確的這一特點,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首先,我們復習一下上節課學習過的詞語,【課件出示17】出示詞語:遲鈍 不僅 描繪 隧道 繁衍 十噸 公斤 腦顱 膨大 敏捷 樹棲 開辟 嶄新 笨重 談起 鴿子 毫不相關 描繪 末期 形態各異 前肢 鳥翼 師:這些詞語都是第一自然段中,你們能用上這些詞語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嗎?【課件出示18】預設:(事實證明笨重的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師:我們接下來學習課文,跟著科學家走進恐龍的演變世界。檢查字詞環節的設計,為了與上節課做好銜接,激發情感,為學習新課做好準備。新課教學( )分鐘2、 精讀感悟,重點突破(一)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想:(1)科學家提出了怎樣的假說?依據是什么?(2)科學家有怎樣的發現?(3)“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這些發現為什么讓全世界的研究者們“欣喜若狂”?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課件出示19】 “遼寧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1)點睛之筆是什么意思?(2)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點睛之筆”指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古生物科學家們漫長的研究歷程與取得的成果比作“畫卷”。而要證明恐龍向鳥類演化,“羽毛”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帶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的發現,為研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加速了這項研究的進程。因此,說它是“點睛之筆”。)(3)這一重要的發現多么令人欣喜啊!這也是科學家鉆研時的心情,我們帶著這種歡欣鼓舞的心情來讀一讀這一句話。指導感情朗讀,體會科學家鉆研時的心情。(讀出欣喜若狂的心情)(二)第三、四自然段的學習師:是啊,兇猛、笨重、遲鈍的恐龍能變成輕靈、五彩斑斕、凌空翱翔的鳥,多么不可思議啊!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這一演化過程吧!看默讀提示:默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想想恐龍是怎樣一步步演化成鳥兒的?全班交流:(先小組匯報其他組補充)(1)第一種恐龍的特點【課件出示20】:“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鴕鳥一樣用兩條后退支撐身體。數千萬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A、去掉“大約”行嗎?B、比較讀(1)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鴕鳥一樣用兩條后腿支撐身體。(2)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鴕鳥一樣用兩條后腿支撐身體。C、指名讀(板書:第一代恐龍龐大家族(兩億三千萬年前)(數千萬年后)(2)【課件出示21】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的特點:“有些恐龍像它的祖先一樣兩足奔跑,有些恐龍則四足行走;有些恐龍身長幾十米,重達數十噸,有些恐龍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有些恐龍兇猛異常,是茹毛飲血的食肉動物,有些恐龍溫順可愛,以植物為食。”A、想想看這個句子有什么特點?B、【課件出示22】(恐龍種類的圖片)請同學們說說你對恐龍的認識。C、注意加點的詞語,照樣子寫一段話。預設:螞蟻經過進化,有些螞蟻還保持著原有的黑色,有些螞蟻則變成了黑紅色,有些螞蟻比他的祖先大了好幾倍,有些螞蟻則小巧玲瓏,十分招人喜愛,有些螞蟻變成了掠奪者,成為了人類的敵人,有些螞蟻則變成了益蟲,成為了人類的好朋友.D.大家對這形態各異的恐龍都充滿了喜愛之情那我們就來讀一讀吧!男女對比讀、齊讀。教師:這么龐大的家族都能飛上美麗的藍天嗎?(生:不是)請大家找出相應的語句來讀一讀(3)【課件出示23】獵食性恐龍的特點: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越來越像鳥類:骨骼中空,身體輕盈;腦顱膨大,行動敏捷;前肢越來越長,能像鳥翼一樣拍打;體表長出美麗的羽毛,不再披著鱗片或鱗甲。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樹上生存。A、齊讀。【課件出示24】出示恐龍不斷進化的圖片(教師適時解釋:恐龍長的越來越接近現在的鳥類了。骨骼中空,身體才會輕盈,行動也就敏捷了,又長出了像鳥翼一樣的前肢,體表還有羽毛。)B、“其中”是在什么中?“一些”說明了什么?(可見作者用詞的準確性,我們在習作時應注意恰當地用詞學習如何錘煉語言。)板書:獵食性恐龍(其中一支) 飛向藍天(許許多多年后)(億萬年前)C、比較讀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課件出示25】(1)獵食性恐龍的身體變小,長得像鳥類。(2)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越來越像鳥類。(1)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樹上生存。(2)它們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樹上生存。D、齊讀。教師:這些都是恐龍飛向藍天的前提,那么它們是怎么飛向藍天的?(4)【課件出示26】 “這些樹棲的恐龍在樹木之間跳躍、降落,慢慢具備了滑翔的能力并最終能夠主動飛行。”師:科學家們都認為是這樣嗎?生:不是,還有的科學家認為師:由于生活習性的改變,使恐龍飛向了天空。有的科學家認為是樹棲生活使鳥具備了滑翔能力,并逐漸能夠主動飛行;有的科學家認為是生活在地面上的恐龍在奔跑過程中學會了飛翔。但是,毋庸置疑是什么?師板書齊讀。生:齊讀句子。師:是的,恐龍的一支經過了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4、直觀感受師:作者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清楚詳細的介紹拉近了恐龍與我們的距離,現在就讓我們再近距離地欣賞一下各種種類的恐龍吧!【課件出示27】(出示其他類型的恐龍圖片)5、學生復述師: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件出示28】(再出示演化過程的圖片)教師:不管怎么樣,有一點毋庸置疑(生接讀)“毋庸置疑”怎么樣理解?(無須懷疑)帶著這種語氣再讀這句話。(三)學習第五段教師:無論如何這只是科學家們根據種種證據的推論,它們有更美好的心愿。齊讀第五段。讀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什么?師:這是科學家們的愿望,科學家們經過百年的努力研究,他們多么希望能重現這一歷史進程啊,幫助我們了解了體態笨重的恐龍最終變為輕盈靈活的鳥兒的演化過程,這一切凝結著他們多少寶貴的心血啊!科學研究同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世界上有太多的奧秘等待大家去探索,就請同學們抓緊寶貴的學習時間,將來去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吧。抓住重點詞語“欣喜若狂、點睛之筆”來理解課文,了解科學家在重大發現面前,欣喜若狂的心情。讓學生分組學習,逐步感受恐龍的演化過程,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對優秀文本的欣賞能力。依次學習片段,可以感受作者語言表達準確的特點,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每學完一個環節后,讓學生帶著感情讀一讀本段課文,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分鐘四、課堂總結,布置作業1.以恐龍化石,科學家能推出恐龍成鳥類的演變過程。對此,你有什么感想?你們想對科學家們說些什么?【課件出示29】預設:科學家們推測出恐龍演變成鳥類是有事實依據的,化石是最后的證據。預設:科學家的想象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雖然大膽卻是嚴謹科學的。2.總結寫法閱讀感悟寫法上的特點:用詞準確,生動的特點如:地上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年。它的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3.作業:拓展學習【課件出示30】(1)把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復述給家長聽。(2)對于不明白以及想了解的問題可查閱書籍或上網查詢。交流收集的資料,舉辦一次“恐龍世界”展覽。課堂總結使學生又一遍回顧了課文中,明確了中心,升華了感情。板書內容飛向藍天的恐龍【課件出示31】第一代恐龍龐大家族(兩億三千萬年前)(數千萬年后)獵食性恐龍(其中一支) 飛向藍天(許許多多年后)(億萬年前)課堂作業新設計【課件出示32,33】一、我能為下面的字再找一位看起來相似的“形近字”朋友,并為它們組詞頓( ) 肢( ) 紀( )鈍( ) 枝( ) 記( )棲( ) 末( ) 翼( )灑( ) 未( ) 冀( )二、仿照例句,用加點的詞語寫句子。鳥類不僅和恐龍有親緣關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三、我知道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答案】一、頓(頓時) 肢(四肢) 紀(紀念)鈍(遲鈍 ) 枝(樹枝) 記(記住)棲(兩棲 ) 末(末尾 ) 翼(雙翼 )灑(灑水 ) 未(未來 ) 冀(希冀 )二、魯迅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三、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鴕鳥一樣用兩條后退支撐身體。數千萬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越來越像鳥類:骨骼中空,身體輕盈。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脫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成今天的鳥類大家族。教學反思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一、讓學生了解恐龍向藍天的演化過程,知道恐龍是怎么樣飛向藍天的?通過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的重點部分,在熟悉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再來找到這四個階段的恐龍的特點或是變化。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有條理地理解演化過程。然后再讓學生根據板書來復述演化過程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累、內化語言,進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為讀懂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有時為了讓學生能弄清課文的內容,老師一遍一遍的提問,學生來回答,課堂顯得零散,而缺乏對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而有些課堂老師又放得太大,學生閱讀時無從著手,顯得空而散。怎樣做才恰到好處呢?其實這也在于教師對教材的挖掘和理解,教師的引導地位不容忽視,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往哪方面進行思考。在這節課上,我利用問題讓學生深入課文,又從課文走出,深入他們的生活、學習中,這樣學生的思維及表達能力得到充分鍛煉,而且整個課堂讓人感覺渾然一體,生趣盎然。不足之處:本課的教學不足就是因為時間的關系,再引導學生品讀科普文章體會它的用詞準確做得還不夠到位。今后在教學要注意時間的合理搭配。備課素材【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著介紹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著讀者的閱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一過程以時間為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著介紹了經過數千萬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由于它們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課文最后表達了科學家們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證據,重現恐龍飛向藍天這一歷史進程。教學本課,要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作者介紹】徐星,男,祖籍江蘇, 出生于新疆伊犁新源,古生物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古生動物學家。【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恐龍:恐龍是中生代時期(2.3億年前)的一類爬行動物,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 它們主要棲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 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并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于恐龍的說法。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厘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兇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統治了地球大約8000萬年(1.44億年前-6500萬年前)中生代時期:中生代從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開始,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在希臘文中,中生代意為中間的+生物。中生代介于古生代與新生代之間。由于這段時期的優勢動物是爬行動物,尤其是恐龍和翼龍,因此又稱為爬行動物時代。霸王龍 即雷克斯暴龍,生存于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后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生態平均約7.6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咬合力一般9萬牛頓-12萬牛頓,嘴巴末端最大可達20萬牛頓左右,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霸王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殘暴的蜥蜴王,種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龍超科的第一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暴龍科的種已被提出,但它們多被認為是暴龍的異名,或被分類于其他屬。馬門溪龍: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在宜賓市馬鳴溪渡口發現其化石,經科學鑒定,屬蜥腳類亞馬目。此屬動物全長約22米,體軀高將近7米。它的頸特別長,相當于體長的一半。另外,馬門溪龍的頸部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部可達12.1米)。與頸椎相比,背椎、薦椎及尾椎 相對較少。【與課文相關的其他資料】第九屆中科院杰出青年獎評選評語:徐星對新疆準噶爾盆地戈壁地區連續7年的野外考察使,該地區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晚侏羅世過渡時期的陸相化石點,他在遼寧西部的野外工作導致了許多極其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的發現。他已發現和命名恐龍新屬種20余種,是世界上命名恐龍有效屬種最多的學者之一。他在暴龍類、鐮刀龍類等的形態學、分類學等方面的成果被評論為引發了恐龍研究領域革命性的變化。他有關鳥類起源及羽毛和飛行起源的研究被有關評論譽為里程碑式的成果,發現的四翼恐龍被認為是和始祖鳥一樣重要的物種。他糾正了199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有關古盜鳥的報道錯誤,避免了錯誤知識的傳播,成為古生物歷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課后作業基礎積累大鞏固一、讀一讀,寫一寫。pn d s zh ki p su do( ) ( ) ( ) ( ) zi bn zhn kn ln xn ti ( ) ( ) ( ) ( )3、 加點的字該讀哪個音?選一選吧!后裔(yy) 隧道(su su)樹棲(xq) 繁衍(ynxn)嶄新(znzhn) 遲鈍(dndn)三、寫出下列詞的近義詞。漫長( ) 繁銜( ) 形態各異( )敏捷( ) 頓時( ) 欣喜若狂( )四、連一連。漫長的 羽毛 身體 小巧輕靈的 生活 行動 輕盈美麗的 演化 身材 敏捷嶄新的 鴿子 反應 遲鈍五、縮句1. 我國的科學家在遼寧西部發現了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2. 一支恐龍經過漫長的演化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3. 恐龍后代繁衍成了龐大家族。閱讀能力大提升六、課內閱讀。20世紀末期,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頓時使全世界的研究者們欣喜若狂。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1.“欣喜若狂”的意思是:( )。“首次”的意思是( )。2.為什么說這塊恐龍化石是“點睛”之筆呢?七、課外閱讀。飛龍我國民間有龍能升天的傳說。世界上真有這樣的“飛龍”,那就是1.9億年前出現的翼龍。翼龍是恐龍的一種,是飛上天的爬行動物,把它說成是“飛龍”,也沒有大錯。巨大的恐龍怎么會飛起來了呢?因為它的前肢和身體中間長出了一張薄薄的皮膜,當它在空中飛來飛去時,活像一只大蝙蝠,難怪當它被發現時,有人說它是蝙蝠的祖先,有人說它是一只怪鳥。過了很久,人們才明白,原來它是恐龍家族里的一員,給它取名叫翼龍。翼龍的“皮翅膀”雖然很大,但中間沒有肢骨支撐,不能像蝙蝠一樣用力拍打,在空中自由自在飛翔,更不能遠距離飛行。它只能在林間空地上滑翔一會兒,或是像后來的水鳥那樣,從空中一下子俯沖下去,撈起一條小魚就趕緊飛起來,飛行本領并不高明。人們傳說“飛龍”可以騰駕霧,飛上高高的天空,它更加沾不上邊了。1.請你為帶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皮膜(m m) 蝙蝠(binbin) 支撐(chnchn)翼龍(j y) 空地(knkn) 空中(knkn)2.先看看例子的一對詞語是什么關系,再在后面的四對詞語中找出關系相似的一對。(1)恐龍 翼龍A、醫生 病人 B、船 碼頭C、文具 鋼筆 D、香蕉 蘋果(2)水鳥 小魚A、母雞雞蛋 B、山羊 青草C、老鼠貓 D、果樹 果實3.翼龍為什么會飛呢?從文中找出,用“ ”標出。思維創新大拓展八、讀一讀,填一填。中生代地質年代上的中生代距今2億5千萬年至6千萬年,持續的時間長達1億8千萬年左右,又被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那時,在陸地上有恐龍,海中有蛇頸龍,空中有翼龍。化石指古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跟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1.化石的作用是什么?2.中生代時,在陸地上有( ),海中有( ),空中有( )。參考答案:1、 膨大 四肢 開辟 隧道 鴿子 笨重 恐龍 形態 二、y su q yn zhndn三、久遠繁殖剎那 姿態萬千靈敏興高采裂四、漫長的 羽毛 身體 小巧輕靈的 生活 行動 輕盈美麗的 演化 身材 敏捷嶄新的 鴿子 反應 遲鈍五、(1)科學家發現了化石。(2)恐龍變成了鳥兒。 (3)腦中浮現鴿子和孔雀。六、1.形容高興到了極點第一次 2.科學家提出,鳥類和恐龍有親緣關系,還可以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但長期找不到相關的化石來驗證。這次遼西發現的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向世人提供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所以說是“點睛”之筆。七、1.m binchny knkn 2.(1)C (2)B 3.因為它的前肢和身體中間長出了一張薄薄的皮膜。八、1.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2.恐龍蛇頸龍翼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