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 類文閱讀-15 自相矛盾.doc
類文閱讀-15 自相矛盾疑鄰竊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其鄰之子非變也,已則變矣;變也者無他,有所尤也。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 1.解釋下列畫線的詞語。(1)視其行步 (2)掘于谷而得其斧 2.翻譯下面的句子。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3.讀了這個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啟示?答案:1.(1)看 (2)挖2.后來,再觀察鄰居家的孩子,就覺得他的動作態度、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3.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們帶著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會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兩小兒辯日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節選自列子湯問第七章1.用“”畫出下面句子的停頓。我 以 日 始 出 時 去 人 近,而 日 中 時 遠 也。2.“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 (用原文回答)3.兩小兒得出不同結論的原因是什么?4.兩小兒為什么笑孔子?答案:1.我 以 /日 始 出 時 /去 人 近,而/ 日 中 時 /遠 也。2.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3.他們的判斷角度不同,一個從大小角度看,一個從溫度角度看。4.因為孔子回答不出他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