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 自相矛盾 創新教案.docx
15.自相矛盾創新教案教學目標1.自主學習字詞,學會 “吾、弗、夫”3個會認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會寫“矛、盾”等4個會寫字。正確讀寫“矛盾、何如、弗能”等詞語,聯系上下文猜測重點詞語的意思。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4.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養學生學習成語,積累成語的興趣。5.初步接觸文言文,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6.憑借課文中具體的注釋,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7.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激趣導入,交流資料。1.交流故事,激發興趣:同學們,你們喜歡成語故事嗎?(喜歡)請你觀察老師出示的畫面,能根據畫面說出一個成語嗎? (課件出示圖片,學生看圖說成語揠苗助長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劍亡羊補牢畫蛇添足鄭人買履)。2.談話揭題: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史中的瑰寶,成語故事無疑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語言簡潔、內容完整、含義深遠的故事,發人深思,耐人尋味。這些成語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名家名言等。今天我們要學的第15課就是一個成語故事。(板書課題,自相矛盾,學生齊讀課題。)二、借題拓展,初步交流。1.了解寓言:自相矛盾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用假托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2.簡介出處,了解作者。(1)自相矛盾出自韓非子,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余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后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2)韓非: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子”是古代對有學識男子尊稱。3.觀察課文插圖,結合題目說說自己的發現。矛:長柄尖刀,古代一種用來進攻刺殺的武器。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種防護身體,擋住敵人刀箭的牌。演示象形字“矛”和“盾”的演變過程,幫助學生記憶生字,讓學生感到學漢字非常有趣,并指導書寫。三、借助“矛”“盾”,引導交流。1.咬文嚼字。(1)引導學生結合對“矛”和“盾”的了解,說說“矛”和“盾”的特點。(“矛”銳利,“盾”堅固。)(2)鼓勵學生把“矛”和“盾”兩個字與“銳利”“堅固”結合起來說一說,進行詞語搭配與說話的訓練,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如:古代人在戰斗中用銳利的長矛刺穿敵人的胸膛;古代人在戰斗中用堅固的盾抵擋敵人刀槍和劍戟的進攻。)2.觀察插圖,想象故事。(1)課件出示有關圖片,教師給出詞語:矛、盾、拿、賣,引導學生借助圖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師給出的詞語說說自己想象到的。(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同時拿著矛和盾去賣。)(2)課件出示有關圖片,教師給出詞語:矛、盾、拿、賣、夸、銳利、堅固。引導學生借助圖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師給出的詞語說說自己想象到的。互相交流: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同時拿著矛和盾去賣。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堅固,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銳利。問題引導:那個人是怎樣夸自己的矛的?又是怎樣夸自己的盾的?(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同時拿著矛和盾去賣。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堅固,說:“無論用什么東西都無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銳利,說:“無論什么東西都能被它刺穿!”)(3)課件出示有關圖片,教師給出詞語:矛、盾、拿、賣、夸、銳利、堅固、無言以對、嘲笑,引導學生借助圖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師給出的詞語說說自己想象到的。(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同時拿著矛和盾去賣。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堅固,說:“無論用什么東西都無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銳利,說:“無論什么東西都能被它刺穿!”市場上的人質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們將怎么樣?”那個人無言以對。眾人嘲笑他。)(4)你見過像故事中的這個賣矛又賣盾的人說的這樣的矛和盾嗎?(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刺不破盾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3.談話過渡:以上我們是用白話文來看圖說話講故事,韓非是戰國末期韓國人,那時候人們使用的語言文字和我們現在有很大的差別,我們稱那時候人們用的是文言文,我們稱那時候人們寫出的文章為文言文文章,韓非寫出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去閱讀欣賞韓非的自相矛盾。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初讀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學會不認識的字,借助注釋理解難懂的詞語。2.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難讀、難懂)3.指名朗讀,師生評議,教師指導。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4.學生自由朗讀,熟讀成誦。五、作業設計:把課文讀給別人聽,爭取別人的意見,把課文讀好;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第二課時一、導入課題。1.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2.指名學生朗讀課文。3.師生評議,糾正讀得不準確的字音,指導朗讀。二、再讀課文,交流探究。1.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2.互相交流:講述故事時要把哪些問題交代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主要人物、事情的經過、事情的結果。)3.了解時間、地點、主要人物。(1)誰能說說文言文自相矛盾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戰國時期;地點:楚國;主要人物:一個楚國人。)你是從哪里知道的?(“楚人”)(2)了解“楚人”。“楚人”是做什么的?(賣盾和矛。)你是從哪里知道的?(“楚人有鬻盾與矛者”。)“鬻”是什么意思?(賣。)“者”是什么意思?(的人。)是能把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連起來說一說。(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教師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學生說“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4.了解事情的經過。(1)韓非是怎樣描寫事情的經過的?(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譽之曰”是什么意思?(“譽”,夸耀;“之”,這里指盾;“曰”,說;“譽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說。)(3)那個人是怎樣夸耀他的盾的?(“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話替這個人夸夸他的盾嗎?(“吾”,我,我的;“之”,的;“堅”,堅硬,堅固;“莫能”,不能;“陷”刺破,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很堅固,無論用什么矛都無法穿破它!”)(4)“又譽其矛曰”是什么意思?(那個人又夸耀他的矛說。)他是怎樣說的?(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話替這個人夸夸他的矛嗎?(“我的矛很銳利,無論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5)指導朗讀。那個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學生各抒己見。)他先夸自己的(盾堅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著又夸自己的(矛銳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誰來讀讀這位楚國人的話。(多人朗讀,學生評價。)誰再來學學這位楚國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指名朗讀,師生評議,引導學生讀出“夸耀”的語氣,注意表情的變化,加上適當的動作。)5.了解事情的結果。(1)聽了這位楚國人的話,有人買嗎?為什么?(他們沒買,因為他們聽出了這位楚國人話中有問題。)有什么問題?(他說話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觸。)(2)如果你就是其中圍觀的人,聽了那個人的話你會怎樣想?又會怎樣說?(學生自由發言。)(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或”,有人;“曰”,說;“或曰”,有的人問他。)有人說了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以”,用;“子”,你;“之”,的;“陷”,動詞,戳、穿;“何如”,會怎么樣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4)面對別人的質疑,那個賣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應?(其人弗能應也。)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其人”,那個人;“弗”,不能;“應”,回答。“其人弗能應也”,那個人被問得啞口無言。)那個賣矛和盾的人為什么張口結舌,回答不上來?(他說話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觸。)(5)你認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會有什么的結果?如果矛戳穿了盾,說明盾不堅固,這跟他說“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一句話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說明矛不銳利,這跟他說的“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一句話相抵觸,這兩種結果,最終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6)指導朗讀,讀好人物對話,注意表情的變化,加上適當的動作。6.了解后人評價。(1)后人是怎樣評價這件事的?(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你是怎樣理解這段話的?(“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表議論;“不可陷”,無法穿透;“無不陷”,什么都能穿透;“之”,的;“同世而立”,同時存在;“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無法穿破的盾與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時出現在一起。)7.你能用自己的話再一次完整地講述這個故事嗎?(楚國有個賣矛又賣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無論用什么矛都無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無論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那個人被問得啞口無言。什么矛都無法穿破的盾與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時出現在一起。)8.反復讀課文,熟讀成誦。四、總結學習方法,課本劇小表演。1.交流學法:通過學習自相矛盾這篇寓言故事,你覺得文言文好不好學?(好學)你是怎樣學習自相矛盾這篇文言文的?(初讀課文,識記生字;再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借助注釋理解句子的意思;熟讀課文,讀準語氣,理解整個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反復朗讀,達到熟讀成誦。)2.表演朗讀:學生自愿到講臺上表演讀課文,鼓勵學生分角色表演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賣矛盾先得意揚揚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來被問住,張口結舌的語氣、神態。五、聯系生活,明白道理。1.通過學習課文和剛才的表演你受到什么啟發?(說話、做事必須實事求是,講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觸,或故意夸大其詞,言過其實,否則就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2.那個楚國人說話前后矛盾對他會有什么后果?(東西賣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過自相矛盾的現象嗎?如果有,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后果?(學生自3.拓展交流:看看下列句子有無自相矛盾的地方?(1)我肯定劉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沒來上學。(“肯定”和“大概”矛盾。)(2)我估計今天一定會下大雨。(“估計”和“一定”矛盾。)(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昨天”和“一夜”矛盾。)(4)六一兒童節到了,會場上到處是五顏六色的紅旗。(“五顏六色”和“紅”矛盾。)(5)我國的藝術珍品很多,清明上河圖就是僅有的一個。(“很多”和“僅有”矛盾。)(6)我今天的作業全做完了,只剩下一篇日記沒寫。(“全部”和“只剩下”矛盾。)六、總結全文,拓展延伸。1.通讀全文。2.總結全文:自相矛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夸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說話不顧事實,把事物夸大到絕對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尷尬境地的人。3.課堂練習:(1)我能說出下列加粗詞的意思,我還能說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吾盾之固,物莫能陷也。 (固:堅固。莫:沒有。)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利:鋒利。物:東西。)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子:你、您。何如:怎么樣?)(2)快樂閱讀,開心做題。學習之說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填空。“子曰”中的“子指(孔子),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的創始人,“不亦說乎中的“說”的讀意是(yu)。這段話出自論語一書。這本書中關于學習方面的一句名言是(溫故而知新)。用自己的話寫出下面詞語和句子在文中的意思。a.說: (說。)b.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c.有朋自遠旁來,不亦樂乎? (朋友從遠方來,難道能不高興嗎?)(3)閱讀徐孺子賞月,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短文的內容,了解徐孺子的思維過程。徐孺子賞月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注釋: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話傳說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樹等。嘗:曾經。瞳子:瞳孔。語:對說。然:是這樣。戲:玩耍,嬉戲。參考答案:譯文:徐孺子九歲的時候,曾經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沒有,會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說“不是這樣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沒有它,眼睛就不明亮。”徐孺子的思維過程:徐孺子的思維過程妙就妙在他避開了“月亮”這一概念,而偷換了“眼睛”的概念,以“眼有瞳仁”優于對方的“月中有物”,這是辯論中常用的技巧-“偷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