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 9.古詩三首 第三課時(shí) ppt課件.pptx
語文五年級下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第三課時(shí)“安史之亂”讓原本繁華安定的國家岌岌可危,也把詩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層,開始了長達(dá)八年的逃難生活。寫作背景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歲。寶應(yīng)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gè)大勝仗,收復(fù)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lǐng)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tái)),過著漂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gè)消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春望(唐)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shí)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