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 《古詩三首》精彩片段.docx
1.古詩三首精彩片段師:(課件出示“牛”字的小篆。)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個什么字嗎?生:這是個“牛”字。師: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生:這個字彎彎的一筆就像牛的兩只角,橫著的一筆就像牛的身子,豎著的一筆的上面是牛頭,豎著的一筆的下面是牛的尾巴。師:你分析的太正確啦!這的確是個“牛”字,字體是小篆。師:同學們看到過牛嗎?生:經常見到。師:在哪里見過的呢?生:我在電視劇中看到過。生:我在課本的插圖中看到過。生:我在農村老家看到過爺爺用牛拉車。生:我在牛奶的包裝盒上看到過。師:奶牛為我們提供營養豐富的牛奶。在農村牛可以用來犁田、拉車,作用可大了。尤其是在古代,牛是生產勞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師:(課件出示甲骨文的“牧”字。)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個什么字嗎?生:應該是個“牧”字。師:這是甲骨文的“牧”字。你能根據“牧”字的形狀猜一猜它的意思嗎? 生:右邊是一只“牛”,左邊一個人,人在放牛。師:你真棒。甲骨文的“牧”字,意思就是表示手拿棍棒牧牛。師:由“牧”字可以引申出好多的詞語。比如,把牛羊帶到草地去吃草叫“放牧”,誰還能說出像這樣的詞語?生:放牛、放羊的孩子叫“牧童”。生:放牛放羊的大人叫“牧民”。生:牧民們集聚的地方叫“牧區”。生:牧民們養牛養羊的地方叫“牧場”。生:幫助牧民放羊的狗叫“牧羊犬”。師: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地吹著笛子,他吹的笛子叫什么?生:牧笛。師:牧笛聲音清脆響亮,一般都很短,所以又稱短笛。師: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地唱著歌,人們把牧童唱的歌叫什么?生:牧歌。師:同學們真棒,用“牧”字組成了放牧、牧童、牧民、牧區、牧場、牧羊犬、牧笛、牧歌這么多的詞語。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牧童”詩,古詩的題目是村晚。這是宋朝詩人雷震晚年隱居,游覽農家之時,在夏天的傍晚看到的一幅畫面。師: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本上的這首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試著理解詩意,不理解的詞語可以看下面的注釋或查字典,最后把詩的大體意思說給同桌聽聽。(學生自讀古詩,理解詩意,同桌互說詩的意思)。師:(課件出示“漪”),誰來讀?生:(朗讀)。師:誰愿意把整首詩朗讀給大家聽?生:(朗讀)。師:學習詩歌,朗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要朗誦好一首詩,就必須掌握朗誦技巧,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個朗誦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生:(集體朗讀。)師:誰來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大概意思說給大家聽?生: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幾乎溢出了池岸。遠遠的青山,銜著通紅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讓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回家去,他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曲調,卻是那么的自由快樂。師:詩是無形畫,朗讀古詩時,一般會在腦海里浮現一幅畫面。同學們放開聲音自由朗讀這首古詩,看在你腦海里會浮現出怎樣的畫面。生:(自由地放聲朗讀古詩。)師:誰來把自己腦海里浮現出來的畫面給大家介紹一下? 生: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優美的畫面,微波粼粼的池塘里倒映著晚霞,泛出金黃的光芒,一個可愛的小男孩騎著大牛,吹著短笛,慢慢地向家走去。生:我看到了晚霞照耀著小山坡,照耀著小山坡下清澈見底的池塘,一個小男孩橫坐在牛背上,他欣賞著這美麗的畫面,拿起牧笛吹起了優美的小曲,被陶醉了的牧童好像忘記了要回家。生:我仿佛看到草慢慢地長高,花兒慢慢地開放,池塘里滿滿的水似乎快要流出來了。夕陽給遠處的小山披上了一件金黃的外衣。放牛的小男孩欣賞著眼前的美景,快樂地笑了,悠揚的笛聲傳遍田野的每一個角落。師:同學們真棒,讀著讀著,把文字變成一幅美麗的鄉村晚景圖了。朗讀古詩還要能做到感情充沛,抑揚頓挫,手勢和表情到位,張弛有度,有吸引力,能引人入境,句句入扣,把詩詞的意境表現的顯得淋漓盡致。誰能美美地讀一讀,讀出這種意境?生:(個人朗讀。)生:(集體朗讀。)師:朗讀古詩不只是感受到靜靜的畫面,還要學會靜靜地品味和咀嚼詩中的文字,除了感受到靜靜的草、水、山、落日之中的美,還要品味出詩人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生:(自由朗讀,細細品味。)師:在讀中你品味到了什么?生:我品味出了鄉村生活的快樂。生:我品味出了鄉村美麗的晚景。生:我品味到了鄉村傍晚的寧靜。師:“草滿池塘水滿陂”一句連用了兩個“滿”字,從兩個“滿”字,你品出了什么?生:草兒長得非常茂盛,在微風中扭動著嫵媚的身姿。池塘里的水太多了,快要溢出來了。師:夏天的鄉村到處充滿勃勃生機,誰能通過朗讀表現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機?生:(朗讀第一句。)生:(朗讀第一句。)生:(齊讀第一句。)師:“山銜落日浸寒漪”一句中“銜”字多妙!從“銜”字你又品味到什么?生:西沉的落日,夾在兩座山之間,山好像也有嘴了,把落日叼住了。師: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一個“銜”字,讓山也有了生命的靈動!師:再來看“浸”字,從“浸”字你又品味到什么?生:“浸”字把遠處的山、落日和池塘融在一起了。山仿佛拉著落日一起浸到了水里,多么形象生動!師: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一個“浸”字,讓一切都有了生命的靈動!師:誰來讀出這生命的靈動?生:(朗讀第二句。)生:(朗讀第二句。)生:(齊讀第二句。)師:同學們真棒!能從古詩的一個個字中品出許許多多的意味。師:聽遠處傳來了悠悠的牧笛聲。在這生機勃勃的田園晚景中,在這樣一個自由自在的環境中,誰來了?生:放了一天牛的孩子要回家了。師:“牧童歸去橫牛背”,誰來表演一下“橫牛背”?生:(到教室前面用座位當牛做示范動作。)師:從牧童“橫牛背”,你又品出了什么?生:牧童非常快樂。生:牧童非常自由。生:牧童非常舒服。生:牧童無拘無束。生:牧童非常頑皮。師:牧童不僅橫坐牛背,還“短笛無腔信口吹”。生:“信口吹”是什么意思?生:“信口吹”就是“隨便吹”。生:“信口吹”就是“隨心所欲地吹”。師:從“信口吹”你又品出了什么?生:牧童非常快樂。生:牧童非常自由。生:牧童非常舒服。生:牧童無拘無束。生:牧童非常頑皮。師:同學們,我們從“滿、銜、浸、橫牛背、信口吹”等字詞中品出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品出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大家再放聲朗讀,浮現在我們眼前的一切畫面是不是都動起來了?生:(自由朗讀。)他生:(集體朗讀。)師:我們讀著村晚,自己仿佛也來到了鄉村田園,成了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牧童了。那我們就來當一回牧童。清晨,紅太陽從東山爬上來了,我們騎著牛兒吹著短笛,來到山坡上、草地里或者河岸邊,把牛一放,任它吃草,這時我們可以快活地嬉戲、玩耍了。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干什么呢?生:躺在草地上享受溫暖的陽光。生:從草坡上滾下去,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感覺一定十分美妙。生:去小河里,從清澈的淺淺的河水里撈魚、撈蝦。師:牧童的生活就是這樣豐富多彩!夕陽西下,牧童橫騎著牛,吹著短笛回家了! 師:詩人雷震看到牧童這樣的生活,會有什么感受呢?生:非常喜歡。生:非常羨慕。師:請同學們再讀古詩,讀出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讀出詩人對牧童生活的喜愛和羨慕之情。生:(自由朗讀整首詩。)生:(一起朗讀整首詩。)師:自古以來,牧童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悠然自樂的心境引起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向往。牧童詩也就越來越多。除了這首村晚,你還讀過什么?生:牧童(宋 黃庭堅)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生:所見(清 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生:牧童(唐 呂巖)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生:牧童(宋 周敦頤)東風放牧出長坡,誰識阿童樂趣多。歸路轉鞭牛背上,笛聲吹老太平歌。生:牧童(唐 棲蟾)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扶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師:清新悠閑、樸實無華的田園生活,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田園生活是我們每一個人共同向往的。我們不可能再回到牧童時代,但牧童帶給我們的一種向往、一種回憶、一種安然自樂的心境、一種田園的情懷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靈深處。讓我們懷著這種安然自樂的心境一起來大聲背誦這首詩村晚宋代: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