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 3.月是故鄉明 第一課時 ppt課件.pptx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語文五年級下冊3.月是故鄉明第一課時導入新課自古以來,月亮是個永恒的話題,千百年來一直是文人墨客所吟詠的對象,在描寫月亮的詩文中傾注了作者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經歷。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感受文中蘊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助學資料作者簡介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世界著名語言學大師。助學資料月是故鄉明簡介月是故鄉明是季羨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潤園,通過對故鄉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的描寫,抒發自己對故鄉永遠的思念與牽掛。初步感知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喜歡的語句,多讀幾遍。2.理解詞語:學生自由發言,全班交流對文中重點詞語的理解,教師相機引導并小結。學習生字徘徊渺篝萌澄澈miogumngchngch旖旎瑞萊垠頃峨燕綴ruliynqngynynzhupihui理解詞語頂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氣概雄偉豪邁。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覺悟過來了。浩渺:水面遼闊,無邊無際的樣子。澄澈:清澈透明。理解詞語旖旎:柔和美麗。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偉。無垠:沒有邊際。耄耋:指老年;高齡(耋:七八十歲的年紀)。理清結構(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對“月是故鄉明”這句思鄉名句作了簡單解釋。(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是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理清結構(3)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寫作者離開故鄉之后的生活,通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4)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是對前面的呼應,也是作品在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和在他鄉對故鄉的思念的記敘與描寫之后,情感的自然迸發。圖文欣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每個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兒孤單。因此,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總有什么東西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想象,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后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啊!因此,我在故鄉里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系。像蘇東坡說的“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象的。至于水,我故鄉的小村子卻到處都是。幾個大葦坑占了村子面積的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兒煙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后,我躺在炕邊場院的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后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著黃昏早早來臨。圖文欣賞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里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么叫詩興,可覺得心中油然有什么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我在故鄉只呆了六年,以后就離鄉背井,飄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歐洲住了近十一年,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將近三十個國家,看到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蒙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非常喜歡。但是,看到它們,我立刻就會想到故鄉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我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無論如何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遠,我的心立刻就會飛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圖文賞析我現在已經年近耄耋,住的朗潤園是燕園勝地。夸大一點兒說,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繞,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然而,每逢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葦坑里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月是故鄉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里的月亮啊!課堂小結這一節課,我們初讀了月是故鄉明這篇課文,學習了文中的生字詞,并跟隨作家季羨林一道欣賞了“故鄉的明月”。布置作業請同學們課下搜集與月亮有關的詩詞和文章進行閱讀,和同學進行分享。望月懷遠唐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