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五四制)一年級下冊語文 10 端午粽 教案.docx
10 端午粽課題端午粽課型講讀課文授課時間2課時教學目標1.認識“端、粽”等13個生字,會寫“午、節” 7個字。認識“立、米”兩個偏旁。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3.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箬竹葉、糯米、剝開”等詞語的意思。4.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5.想象畫面,體會作者對端午粽的喜愛之情。教學重點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教學難點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認識“端、粽”等13個生字,會寫“午、節” 7個字。認識“立、米”兩個偏旁。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教具準備課件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導入( )分鐘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1師:小朋友,你們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2生自由說端午節的習俗。(課件出示2粽子圖)3揭示課題并板書:10 端午粽(板書:10 端午粽)4齊讀課題。【設計意圖:談話導入,激發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從而引入課文的學習。】新課教學( )分鐘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先來看一看書中關于端午節吃粽子的故事。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做到“三不”:不錯字,不添字,不漏字。 2.要想讀好課文,就必須先認識這些生字朋友。(課件出示3)dun w ji zn y m zhn fn du 端 午 節 粽 子 竹葉 大米 真 是 十分 紅豆 zn jin ru di zh j nin 總會 中 間 鮮 肉 帶回去 知 道 據說 紀 念 你認識它們嗎? 自己試著讀一下。指正:“粽、總”的平舌音,“端、間、分、念”的前鼻音,“肉”的翹舌音需要重點指導,注意聲母“r”的發音。(1)誰能來當小老師帶領大家讀一讀?其他同學跟讀2遍。 (2)這些字去掉拼音你還認識嗎? (課件出示4) 端午節 粽子 竹葉 大米 真是 十分 紅豆總會 中間 鮮肉 帶回去 知道 據說 紀念 我們來開火車讀一讀。 (3)識記生字:本課生字以合體字為主,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識記字形、理解字義。結合偏旁識記。指導學生認識2個新偏旁“立、米”,識記“端、粽”。熟字、部件方法識記。“端、粽、節、總、據、 念”6個形聲字,可以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識字方法,幾個合體字均可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念”字的聲旁 是“今”,不要錯看下面“心”字的一點,當成“令”。聯系生活識記。“米、豆、肉、帶”4個象形字 可以用聯系實物的方式引導學生識記,讓學生了解這4個 象形字原來都是食物。熟字組詞識記。本課生字可以組成一些常用詞, 引導學生讀一讀,鞏固生字。詞語舉例:(課件出示5)端:端午 端正 節:節日 過節總:總是 總和 間:房間 空間分:分開 十分 知:知識 知道據:根據 據說 念:想念 思念3.生字朋友認識了,讀課文就更容易了。下面我請幾位同學接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想,本文介紹了有關粽子的哪些知識? 4.教師評價學生的朗讀。 5.本文介紹了有關粽子的哪些知識?(1)(課件出示6)粽子的做法、原料,粽子的味道,粽子的種類,粽子的紀念意義。(板書:做法 味道 種類 紀念意義)(2)分別找出相應的句子。(課件出示7)做法、原料:粽子是用青青的箬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味道: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種類:除了紅棗棕,還有紅豆棕和鮮肉粽。紀念意義: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6. 讀讀寫寫(課件出示8)如,“上 午、下午、葉子、真心、真好、真正、豆子、土豆、大豆、節日、過節、大米、小米、千 米、分手、分開、十分”。三、識記字形,指導書寫。1.出示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課件出示9、10)觀察字形,注意“分”是多音字。本文中,本文中讀“fn”,另外還讀“fn” 。 2.指導寫字規律:午:注意兩橫的長短、間距,最后一筆豎要又直又正真:上、下兩部分較窄,而中間部分則較寬,上面的“十”和下面的“八”要寫得扁, 中間有四橫,長橫要寫平。豆:上窄下寬,中間的口應該寫在橫中線的上面,最后一筆長橫要寫平、寫舒展。節:上窄下寬,上扁下長,草字頭的長橫要寫平,橫折鉤在橫中線起筆,折鉤稍稍左 斜,長度適中,豎要寫直。關鍵筆畫寫到位,“午、節、米”的“丨”站準豎中線,“真”的第六筆、“豆”的第四筆,“分”的第三筆起筆,都在橫中線上。3. (課件出示11)“真”的筆畫順序動畫4. (課件出示12)認識新偏旁:“米、立”。你還認識那些含有這兩個偏旁的字?(米:粒 立:站)5. 教師指導,范寫,學生描紅,臨寫,展評。6. 讀讀寫寫。如,上午、下午、葉子、真心、真好、真正、豆子、土豆、大豆、節日、過節、大米、小米、千米、分手、分開、十分【設計意圖:鼓勵多元識字,鼓勵自主識字,是部編版教材的要求。提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設計意圖:“米、豆、肉、帶” 4個字,可以讓學生自主認一認,聯系實物圖片讀一讀這 4個生字相關的詞,如“大米、黃豆、牛肉、海帶”等。訓練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學習字詞的能力。】【設計意圖:理清文章脈絡,從幾個方面抓要點概括課文大意。初讀感知課文大意。】【設計意圖:寫字難點的講解,起到指點迷津的作用,重點字的指導,筆畫筆順,間架結構的書寫,規范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分鐘四、當堂作業,反饋檢查。(課件出示13)1.給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找朋友。2.我能在括弧里填上合適的詞語。(課件出示14)( )的糯米 ( )的棗( )的箬竹葉 ( )好吃課堂作業新設計1.把生字“真” “節” “豆”,每個寫兩遍,注意一定要寫美觀哦,然后讓爸爸媽媽欣賞。2.寫出含有下列偏旁的字。米:______ ______ ______ 立:______ ______ ______ 3. 填空。一小( )粽子 一股( )一( )粽子 一( )紅紅的棗答案:1.略2.米:粒 粉 料 立:站 親 辛3.一小(籃)粽子 一股(清香)一(個)粽子 一(顆)紅紅的棗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箬竹葉、糯米、剝開”等詞語的意思。2.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教具準備課件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導入( )分鐘一、復習導入,溫故知新1出示生字認讀。(課件出示16)午、節、葉、米、真、分、豆2出示詞語,認讀詞語。(課件出示17)端午節 粽子 竹葉 大米 真是 十分 紅豆總會 中間 鮮肉 帶回去 知道 據說 紀念 【設計意圖:復習導入,出示字詞,溫故知新。】新課教學( )分鐘二、精讀感悟,了解端午粽。1齊讀第1 自然段。(1)從哪個詞語看出端午節是一種習俗?(從“總會”寫出了外婆端午節煮粽子不是偶爾的,而是習慣,可見煮粽子是端午節的習俗。)(2)練習朗讀第1自然段,注意:“總會”“盼著”要重讀,強調端午節煮粽子已經是一種習慣。2學習第2 自然段。自由讀第2 自然段。(1)粽子是怎樣做的?指名讀句子:(課件出示18)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 顆紅紅的棗。讀一讀,想一想,這句話寫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一找相關的事物(粽葉包著的,里面有糯米,中間有棗)。引導學生說一說這些事物分別是怎樣的(課件出示19)(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這些短語在前面“()的()”朗讀指導中已經有一定的基礎,這里再讓學生美美地讀一讀。作者介紹粽子的順序是怎樣的?從“里面、中間”這幾個方位的詞,發現句子由外及里描寫了粽子的樣子。(2)外婆包的粽子好吃嗎?從哪些句子中看出來?(課件出示20)出示: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讓學生練習用“一就”寫句子。(3)指導朗讀第2 自然段:“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幾個詞讀得重一些。后兩句讀出粽子的香甜。(板書:青青的箬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3學習第3 自然段。(1)指名讀第3自然段。(2)除了紅棗粽,還有什么粽子?(除了紅棗棕,還有紅豆棕和鮮肉粽。)(板書:紅棗粽 紅豆粽 鮮肉粽)(3)誰讀讀這一句?(課件出示21)“我們在外婆家美美地吃了以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你看出外婆怎么樣?(可以看出外婆的善良和無私)(4)指導朗讀第3自然段:“十分”重讀,強調粽子好吃。“還會”重讀,讀出外婆的無私。4.齊讀最后一小節。人們為什么吃粽子?(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板書:紀念屈原)5補充資料,了解端午節的來歷。(課件出示22)這個節日的由來是古代中國有一位博學多聞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愛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于一位充滿嫉妒的官吏陷害,從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于無法獲得皇帝的重視,屈原在憂郁的情況下投汨羅江自盡。由于對屈原的愛戴,汨羅江畔的居民匆忙地劃船在江內尋找屈原,并且將米丟入汨羅江中,以平息汨羅江中的蛟龍。即使他們當時并沒有找到屈原,但是他們的行為,直到今天在端午節的時候,仍然被人們傳頌紀念著。【設計意圖:抓住關鍵句子,抓住關鍵詞語,理解人物內心的情感。】【設計意圖: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關注到描寫的條理性,在介紹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時也可以學習課文語言,清楚地、有條理地介紹。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設計意圖: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情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交給學生感情朗讀的方法。】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分鐘三、總結提高,鞏固拓展1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風俗。在我國,還有很多的傳統節日,你知道哪些?2.(課件出示23:餃子、元宵、月餅圖片)誰知道這些食品分別是什么節日吃的?(餃子是春節吃的食物,元宵是元宵節的食物,月餅是中秋節的食物)3請小朋友挑選你最喜歡的一種食品,可以從它的形狀,可以從它的顏色,也可以從它的味道,還可以從它的含義等方面用兩三句話來介紹一下。4寫話。(課件出示24)(1)小朋友,把你說的內容寫下來,然后與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賞一下。(2)全班交流。【設計意圖:拓展到寫話,仿照課文,寫一種食品,抓住特點寫,把寫進行到底。訓練學生寫話的能力。】板書內容10 端午粽做法 青青的箬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 紀念屈原花樣 紅棗粽 紅豆粽 鮮肉粽課堂作業新設計1.選擇詞語,填入空中。月餅 元宵 餃子 ( )是春節吃的食物,( )是元宵節的食物,( )是中秋節的食物。2.文中提到的粽子有( )種,分別是:( )、( )、( )。3.將端午節的來歷講給家人聽。【答案】1.餃子 元宵 月餅2.三種,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3.略教學反思成功之處:1.鼓勵多元識字,鼓勵自主識字,是部編版教材的要求。提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2.聯系實物圖片讀一讀這 4個生字相關的詞,如“大米、黃豆、牛肉、海帶”等。訓練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學習字詞的能力。3.重點字的指導,筆畫筆順,間架結構的書寫,規范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4.端午粽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活動之一。上課伊始,帶學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節品粽子的節日氣氛。通過學習,學生們對端午粽從外形、種類及端午粽的由來有了進一步的認知。5.“品”粽從“讀”粽開始,通過多種形式、方法的朗讀,增強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并提高了閱讀的能力,以讀代講,符合低年級閱讀教學的特點。不足之處:1.有效控制課堂,如何使低年級小學生持續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的問題。2.一年級語文教學應側重于識字和朗讀,課文內容不用做過多的拓展。本次我體現了識字和朗讀,但朗讀的體現還是不夠。在今后的課堂上,我的教學應再重視一下識字和朗讀。備課素材【寫作背景】端午粽這篇課文的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特別 適合兒童閱讀。課文主要介紹了外婆包的端午粽,并說明了 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本篇課文共四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 寫出了端午節外婆盼望家人團聚的畫面;第2、3自然段主 要介紹了外婆包的端午粽;第4自然段指出了端午節吃粽子 的意義。本篇課文呈現出一幅節日期間溫馨的畫面,讓學生感受 到“濃濃的親情”。【作者介紹】屠再華(1932)筆名杜鵑花,男,漢族,浙江杭州人。結業于杭縣簡師、浙江電影學校、蘇北藝校。1951年參干,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結業于杭縣簡師、浙江電影學校、蘇北藝校。1951年參干,歷任杭縣政治教員、電影管理干部、余杭縣文教局干部、余杭市文聯常務副主席。現為杭州市余杭區文聯名譽主席,副處級。著有散文集常有燈為伴、快樂老家,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燈,兒童散文詩集娃娃鬧海、幼兒文學作品選小魔傘,童話集賣花小鹿等。曾獲浙江省文學類“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第三屆蒲公英獎優秀作品獎和銀獎。【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1.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2.粽子“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粽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亦傳播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其他資料】 端午節的由來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原姓羋(m),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公元前340年誕生于秭歸三閭鄉樂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愿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并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于秦國。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江自殺。 現在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 “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間,屈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 “朝發枉渚”之地(今常德德山)“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于“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也是因此而來的。課后作業基礎積累大鞏固一、把音節補充完整。 du z z m ji 端 粽 總 米 間u i n 肉 帶 知 據 念二、比一比,再組詞。午( ) 米( )牛( ) 木( )真( ) 分( )具( ) 紛( )三、想一想,填一填。1.粽子是用 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 糯米,中間有一顆棗。2.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閱讀能力大提升四、重點段落品析。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除了紅棗粽,還有紅豆粽和鮮肉粽。1.我會填。十分好吃 十分 十分 2.請你說一說,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樣?思維創新大拓展五、課外拓展。想一想,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習俗? 參考答案一、n ng ng n r d zh j ni 二、中午 小牛 大米 木頭 真好 文具 分數 紛紛 三、1.青青的 白白的 紅紅的 2.屈原 四、1.好看 美麗 2.除了紅棗粽,還有紅豆粽和鮮肉粽。 五、有些地方在端午節有作“咸茶”的習俗,吃粽子,懸掛菖蒲、艾草,喝雄黃酒,制蛤蟆墨,拴五彩縷、戴香荷包、五毒兜肚,龍舟競渡等